对“恶搞奖状”应积极疏导

      “年级最能打”、“泡妞标兵”……如此“恶搞”的奖状,在校园周边大行其道。昨日,针对校园周边恶搞雷人奖状存在的情况,彭州市工商局龙门山工商所和九尺工商所对校园周边的“恶搞奖状”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共收缴“霉女标兵”等不干胶商品3大版共300余张。(6月14日《华西都市报》)

      “恶搞”一词的出现是在胡戈将《无极》改编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意思是通过搞笑离奇无端的手法将原本严肃的话题消解掉,带给人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恶搞”行为必须是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的行为,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现状出现,“山寨:一词横空出世,从此将“恶搞”收编囊下,取代了“恶搞”的地位。

      当小学周围出现一系列的“恶搞奖状”的时候,学校最应该深思。“恶搞”的奖状本身是对“正常”和“官方”的一种“亵渎”。而这种“亵渎”来自于“民间”,是对“官方”评定奖状的否定。因为学生们对于“官方”的评定已经没有吸引力。所以,在“民间”和“私下”的领域内便会冒出如许多的“恶搞奖状”来。

      一般而言,学校官方都会按照年度德智体三个方面的表现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奖项。但这样的奖项一般跟普通学生无缘,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恶搞状况。可以说,“恶搞奖状”的出现跟“官方”奖状的数量匮乏有一定关系。正是因为“官方”奖状的稀少才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恶搞奖状”的增加。

      当然,对于“恶搞奖状”并不能一棍子打死。这次,工商部门出动全部力量进行了拉网式检查。但这样的“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很明显就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因为“恶搞奖状”的出现除了跟学校奖状数量的匮乏有关系之外,还与所谓的流行通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流行文化以及通俗文化的传播对于受众来说有时没有鉴别能力,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看到所谓的“恶搞奖状”的时候,并没有思考很多,只是觉得好玩。但这样的好玩背后掩饰着一股子冲动。需要理解,只要这样的“恶搞”行为不涉及到人身攻击和侮辱诽谤他人。便是未可厚非的,可以视作学生们的一种娱乐方式罢了。因为这样的行为仅仅能够疏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假设,不是小商店在销售这样的“恶搞奖状”而是学生们自己在绘制这样的“恶搞奖状”,那个时候,工商部门也是望洋兴叹的。可见,工商部门这一次的行为尽管值得肯定,但仅仅是表面上的文章而已。其背后的应该是生产商的制造渠道的把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切断“恶搞奖状”的出售渠道。

      由此可见,针对校园周围的“恶搞奖状”。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可取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可以摒弃的。其次,工商部门需要加强对小商店的排查力度,杜绝销售的出现。最后,该深思的是流行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环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