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点线面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南昌工学院自2003年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少数民族学生规模急剧增大。面对每年来自50多个少数民族上万名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压力,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借鉴公办高校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大办学投入,强化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一、找点:找准“四个支点”,优化内容供给

按照原则性、时代性、生动性、针对性原则,系统优化了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将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一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编写3本特色教材,设专栏整理“红色家书”等6大板块素材600多个;二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图书馆设民族文化专区,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角选购7300余种馆藏资源并重点推介30本书籍和20部影视;三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专业特色,联合打造“2+9+N”个板块,图文并茂、音视结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四是开发工匠文化资源,以532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生动事例和学校博物馆收藏的精美作品为基础,大力弘扬敬业精神。

二、连线:抓住“三条主线”,贯穿教育全程

坚持围绕学生、分类探索、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抓课程育人,以7门思政课程和10门课程思政建设为示范,形成“444”典型经验和“一五一十”特色做法,带动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二是抓实践育人,以“知行工程”十大项目为依托,要求学生每年社会实践不少于20学时;三是抓文化育人,建设文明美丽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五大模块40个精品项目的菜单式选择。

三:扩面:搭建“四类平台”,丰富育人载体

聚焦思政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统筹建设育人载体,拓宽思政教育受益面。一是搭建科研平台,成立“新时代青年思想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二是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等校内场馆,为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支撑;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建立“省级众创空间”“‘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基地,促进校政企协同育人;四是搭建网络平台,成立“网络思政工作坊”,开设思政教育网络专题,构建“一网九微”新媒体矩阵,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四、建体:完善“三大体系”,强化改革驱动

充分发挥各领域育人力量,形成思政工作长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党建领航工程+队伍护航工程”的改革保障体系,落实双“十一”工作要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二是不断完善“五级联动+六导一助”的管理责任体系,把思政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安全护导、困难资助等育人功能的发挥体现在各类岗位工作职责中;三是不断完善“学业成绩单+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成长评价体系,实行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通讯员 朱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