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还比较开心,之后慢慢厌学了,孩子不想去学校了怎么办呢?

  #孩童教育#

  当小学生了,他能不感到无比的兴奋吗?为何会不愿去学校?

  十月初的一个清晨,一年级的小学生李达还在呼呼大睡,妈妈推推他的肩膀,唤他快点起床准备上学,小李达睁开惺忪睡眼,小声地对妈妈说:“我,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一楞,声音陡地高了八度:“什么?快起来!”当妈妈看着小李达用完早饭,没精打彩地背上书包,一步挨一步地走出家门时,不由地沉思了良久。

  因为小李达这几天的神态与刚进小学时鲜蹦乱跳的高兴劲,简直判若两人。也许,有不少家长也会有同样的体验,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在一年级学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较普遍的,这叫倦息心理,需要一个治疗过程。现在让我们从孩子进小学说起吧。当孩子背上新书包,跨进小学的大门时,他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幸福之中。当个小学生,是学前儿童的最大心愿。

  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家庭里,老师和家长都无数次向他讲述小学读书的情景在公园里、大街上或是小学大门口,他曾无数次羨慕地看着小学生戴着红领巾排队、做操、做游戏。

  这些情景都汇总并增强了他的心愿,现在,他真的背上书包,当小学生了,他能不感到幸福,不感到无比的兴奋吗?

  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其实是最幸福的。也许他会因目标的姗姗来迟而苦恼,但当目标真的实现以后,他才发现,竟然还会遇到更大的烦恼。

  小学生也会有这般体验的。当做一个小学生的荣幸和兴奋逐日消退以后,正规学习的机械刻板,学习内容的逐渐加深,慢慢地使小学生厌倦。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上学热情减退了,甚至发现孩子想赖学、不愿去学校。

  另外,个别的孩子还会痴痴地望着他过去的幼儿园发呆,留恋那里无压力、无拘束的快乐生活,像小李达就是那样。小学生的这些表现因人而异,有的显露,有的含蓄,而粗心的父母往往会忽视,淡漠处之。

  在过去的教育中,这种情况的心理治疗往往是靠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去完成的。在今天,如果我们家长懂得孩子这种心理失调,恰如其分地做些工作,那么,可以使孩子缩短这个过程,身心健康地投入正规学习中去。

  根据生活经验,这种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在一起做工作。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步:

  入学前,培养孩子形成向往小学生活的心愿

  一般来说,大多数家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这项工作的。只要到了适当的年龄,孩子就会向往小学生活,因为在生活中,孩子会看到无数个与小学联系的情景。

  例如每天早晨小学生戴着红领巾,嘻嘻哈哈地去上学,小学的学习生活奏国歌、做早操的音乐声,电视中小学生上课的镜头等等,都会激起学前儿童的向往,而家长只需推波助澜,不时向他说说:“你马上要进小学了,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等等话语就可以了。

  因为,家长的话无形中是一种强化孩子心愿的力量。强烈的心愿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动机愈强,孩子适应小学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愈大。

  入学后,培养孩子当好小学生的自信心

  人的自信心必然与责任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孩子初进小学,生活内容新鲜,情绪高昂,这一段时间的小学生活会过得很顺利的。

  家长应抓住孩子这一最佳精神状态时机,及时培养他的自信心,以表扬为主,鼓励他当好小学生的同时也要常常向他提出要求:“你是小学生了,早晨不能睡懒觉,六点钟该起床了。”

  或是“你是小学生了,放学回家首先应该做作业,然后再去玩”等等。如此反复向孩子说“你是小学生了”。

  其实是对他的小学生意识的不断强化,慢慢地他就会进入小学生的角色,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后,如果碰到一些困难,他会自觉地咬咬牙去克服它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