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童间横着条“数字代沟”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轩轩,你还有15分钟。”陈丽在每个周六的下午3点15分都会这么提醒她的8岁儿子轩轩,而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3年。

  虽说轩轩早已将自己首次接触游戏的时间忘在脑后,可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玩的第一款游戏是愤怒的小鸟,是在平板电脑上玩的。如今,玩了3年游戏的轩轩,对于各种数字产品、各种游戏如数家珍。但是,这在陈丽看来并非好事。因为,母子之间的代沟更加明显了。

  轩轩特别不理解妈妈为什么限制他上网的时间,因此,轩轩很烦恼。同样,陈丽也很烦恼。她虽然天天陪伴孩子成长,可数字时代的手机、电脑以及网络却成为了阻碍她走进孩子内心的三座大山。

  轩轩仅是亿万青少年网民中的一员。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

  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同时,儿童在网上也面临许多风险。

  被数字产品改变的童年

  “8岁的小孩子,脾气却大得很。”陈丽还记得儿子第一次“反抗”她的导火索仅仅是因为一部平板电脑。

  为了限制轩轩上网的时间,最初,陈丽给他制定了每天的上网时间安排计划。周一至周五,每天晚饭后的6点30分到7点30分;周六和周日,下午3点至5点。

  然而,这份计划却没有达到陈丽预想的作用。

  “他按照计划上网,只不过他眼里似乎只有iPad、电脑,没有我。”陈丽摇着头,感叹着当母亲的不容易。

  1月11日,《2016年至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岁至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张海波供职于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也是《报告》的负责人,他认为,青少年网民主要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岁至6岁的“小玩家”,儿童的娱乐行为已经超乎想象;第二个阶段是9岁至10岁“小用户”,到了小学中年级,使用社交媒体、网络上发表内容、自主社交和搜索的比例非常高。大人在网络上从事的学习、娱乐、交往、表达各种行为,儿童都在做;第三个阶段是13岁至14岁“小创客”,其数字化行为的关键指标都达到了80%、90%。

  张海波将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定义为“苹果世代”,他们一出生在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他们也成为从小生活在移动互联时代,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交媒体、网游和直播包围下长大,是身处屏幕世界的“滑一代”、上网看世界的“搜一代”、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微一代”、爱玩网游的“游一代”和喜欢分享的“秀一代”。

  轩轩就属于这些小用户中的一员,这就无法避免数字产品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带来无与伦比的影响。

  在1月11日的《报告》发布会现场,也有不少专家表示,“00后”“10后”生长于数字化时代,他们从小便接触电脑、网络,他们的生活更富裕,成长在相对和平的环境,可以享受到各种文化。

  张海波认为,目前应该特别重视数字技术给这代孩子造成的影响,“数字技术正在影响全世界数以亿计儿童的方方面面,其实也影响每一个人”。

  把握好时间这个度

  虽然轩轩不知该怎样准确描述对于自己妈妈的看法,但是,当谈起限制玩平板电脑时,轩轩似乎觉得自己的妈妈有些小题大做了。“玩会儿iPad怎么了?”轩轩反问法治周末记者,在他单纯的眼睛里,放学之后就是娱乐的时间,不仅如此,他也应该有自己的安排,而不需要妈妈的干涉。

  “妈妈除了会用微信、会斗地主、会淘宝之外,什么也不会。”轩轩觉得自己的数字生活比陈丽丰富得多,除了游戏之外,轩轩还会通过平板电脑学习汉字,会去了解美国的地理,会去搜索中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会百度自己一天当中听到的不懂的名词。

  总而言之,“又不是只会玩王者荣耀。”轩轩认为妈妈误会了他。

  “我哪里有时间陪他玩iPad?难不成要联机陪他玩王者荣耀?”陈丽不止一次表露出养儿难的心态,不过,她也坦诚,自己这个“80后”和儿子“10后”之间的代沟绝不只是几个数字而已。

  陈丽并不反对轩轩玩平板电脑,只是她认为凡事都要有个度。“第一次跟我顶嘴就是玩起iPad失去了节制。”陈丽眼中有了些湿润,她不敢相信自己8岁的孩子竟会如此“难以管教”。

  然而,那次“反抗”其实是一场误会。轩轩通过网络上的教程在拼接自己的乐高越野车模型,而陈丽一次次的提醒彻底击溃了轩轩的耐心。轩轩认为,妈妈又觉得他在玩游戏;而陈丽认为,上网的时间早就该结束了。

  在1月11日的《报告》发布会现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认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需要被重视,但更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人们在网上的行为越来越多,又跟现实中不一样,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些东西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惑。”宋少卫表示。

  “关键是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宋少卫也说到了度,玩的有度,把握好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认为,作为父母来讲,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从网络的角度和生活的角度,除了给他们推荐和要求之外,还得给他们一块自留地,让他们更好地“进化”。

  IDF极安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万涛表示,他的孩子从两三岁左右开始接触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刚开始只是接触,并不拥有,而作为IT工程师的万涛也不清楚孩子的成长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他开始玩iPad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游戏,他是从认字开始的,下载了很多识字的App。”据万涛介绍,在5岁以前,他的孩子已经把小学汉字学完了,他把认字当成了游戏。

  万涛表示,数字化的训练和生活不仅给了孩子一个数字的身份,而且还让他有了全新的维度去认知他自己。今天的儿童学会了多线程生活,可以同时干很多事情,数字化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内容上必须管

  如果说8岁的轩轩所掌握的电子技能令人惊讶,那么13岁的童童的种种技能可谓是“后生可畏”。

  “有时候会用电脑学CAD。”童童似乎还没有察觉到在13岁的年纪或多或少地懂得运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不过,他的妈妈韩婉欣并不这样认为。

  “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韩婉欣曾不止一次地对童童说道。虽是如此,韩婉欣自然是很赞赏童童的学习能力,不过,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宁肯让他规规矩矩地学习,也不愿冒风险让他接受数字时代下的新鲜事物。”

  想必多数家长都有这个心态。在1月11日的《报告》发布会现场,木果书架联合创始人刘晋峰说,小孩子掌握数字世界的能力是几何级的增长,他很快就可以接触到很多家长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会觉得必须管。有些家长觉得没必要管,可能他并不了解游戏里的风险和隐患”。

  网络上的风险与隐患,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内容的危险性:涉黄、涉暴、欺诈、恐怖……海量信息纷繁芜杂,父母难免会担心孩子一不小心就踏进了陷阱,或扭曲其人生观,“长歪了”,或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毕竟,之前的种种惨痛案例已是不胜枚举。

  以网瘾少年为例,据媒体报道,不少游戏成瘾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已休学,不与人交往,精神恍惚甚至出现幻觉,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每年至少有100名学生退学,其中大部分是男生,大部分与游戏成瘾有关。

  “尽管可以从网络上学习到一些新鲜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一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的言论诱导了,后果不堪设想。”韩婉欣担心之处在此。

  家长的担心显然是必要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较为单一,是非判断力较弱,很难分辨出哪些内容是有害的,哪些内容是有益的。

  “游戏可以玩,上网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不玩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涉嫌黄赌毒的网站链接更不要打开。”韩婉欣说道,“我希望孩子能做到拿捏不好尺度的时候就来问我,而不是一味地相信网上的内容。”

  “做好数字时代的父母”

  “作为数字时代的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你陪伴他,你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但你要学会聆听。”万涛说道。

  正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所认为的那样,数字和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缩小我们和下一代之间的代沟。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技术,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技术,它本身给社会带来了民主化、平等化的效果,无论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还是不同的代际之间,它让这个社会“去中心化”,变得更平等、更民主。

  或许,在孩子眼中,父母的管控属于“法西斯”。而在父母眼中,孩子的反抗等同于叛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如一些家长所畅想的那样,“数字时代下的技术应当是填补代沟的基石,而作为父母,理应去顺应时代,学会用孩子的方式去相处”。

  财讯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在1月11日的《报告》发布会现场表示,网络素养必须引起当今社会的重视。据他透露,2002年,中国还只是几千万网民的时候,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5个城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将近5000名学生,每周用在网络上的时间是212分钟,将近4个小时,非常惊人。

  在他看来,今天的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文化现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在每一个家庭,在每一次跟孩子的交互中,你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网络素养”这个词汇不再抽象。

  或许,韩婉欣自己也清楚,这个代沟注定是要存在的,只是她没有找到跨越代沟的方法。

  “代沟这个问题的确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面临的重大挑战。”段永朝表示。

  “今天我们看到,在网络中落伍的可能是大人。”张海波表示。

  “数字代沟也是一种数字鸿沟。”张海波解释道,传统的数字鸿沟是关注那些拥有了数字技术和没有拥有数字技术,特别是联合国所关注的富裕地区和所谓的贫穷地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鸿沟,就是掌握了技术又乐意尝试的孩子们,和那些有一定路径依赖的大人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

  在数字时代,两代人除了观念、意识形态有所不同,技能基础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数字化技能方面,儿童都扎扎实实地走在了大人前面。

  面对如此的鸿沟,“不合格”的家长们分化成了几种群体,最为常见的一种是控制型,或者是“数字监控”,比如限制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另一种是疏忽放纵型,比如“电子保姆”,用手机看小孩。

  张海波还做过一项调查:目前家长和孩子们之间是怎样的亲子关系。只有18.2%的孩子在问卷中说“父母是了解我上网状况的”,53%的孩子说因为上网问题跟父母争吵过,还有19.4%的孩子说遇到问题首先是上网,不是找爸妈,71.7%的家长表示孩子经常超出预定的上网时间。

  “跨越数字代沟,是大人和孩子要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张海波说道,“我们在城市里跟儿童朝夕相处,但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我们很少静下心来听听儿童的想法。一起在家里的时候,也是各自玩手机。虽然我们跟孩子朝夕相处,但孩子还是留守儿童,只不过他是网络时代的留守儿童而已。”

  张海波认为,有时间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一起面对数字技术对儿童和大人的挑战,勇敢地跨越代沟。

  《2016年至2017年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

  《报告》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发放了电子问卷,在收到的113934份有效问卷中显示:3岁至6岁的儿童每天使用网络超过30分钟的比例已经达到29.1%。3岁至14岁儿童使用QQ的概况,从3岁的1.9%到14岁的84.7%。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娱乐时间比较长。儿童周末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看漫画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初中生。在6岁的时候,儿童可以自主安装网络游戏的指标已经达到了半数,他们自己会有意识地下载游戏。

  据《报告》显示,在社交平台上与偶像交流、拥有粉丝、研究网络攻略的比例、网络交友、发表内容、限制软件读取隐私信息,在各项指标中,14岁的孩子基本都超过了大人。数据显示,在上网知识方面,有43.6%的14岁儿童表示自己懂得多,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表示孩子懂得多。

  12岁以后,儿童研究网络游戏攻略的比例达到了48.5%,儿童主动社交行为达到51.1%。

  不仅如此,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以前都是找爸妈,爸妈是“十万个为什么”,现在儿童想到的是上网找答案。14岁儿童上网主动搜索答案的比例达到19.4%,超过找父母的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