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高波论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文、图 / 高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古代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有充分的论述,属于美学概念。

  一、意境概述

  (一)文学方面

  “意境”最早是从文学中提出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有“意像”、“境界”之说。

  唐朝诗人王昌龄、释皎然提出“取境”“缘境”观点。刘禹锡、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的创作规律。

  明清围绕“意”与“境”的关系又进一步深入探讨。明代藏书家朱承爵提出“意境融彻”。清代诗人叶夑强调“意”与“境”并重,主张“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有机结合。

  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王国维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提出“唯能立意,方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作应服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以“意”为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为胜的“无我之境”两种审美理想,使“意境”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和最有理论价值的一个美学和艺术学范畴。

  (二)山水画方面

  山水画方面关于“意境”论述有关的记载概要如下:

  南朝宋王微《叙画》中提出“融灵而变动者心也”、“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髣髴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呼呼,岂能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意境”因情而生。

  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部山水画论著。提出“以形媚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意境”者能 “以形媚道 ”,能“畅神”者为佳。南朝齐梁画家、绘画理论家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气韵生动”乃为“意境”重要所在。南北朝绘画批评家姚最在《续画品录》(画评)中提出"心师造化"论,“意境 ”是“心”与“造化”的融合。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提出“意在笔先”之说,指出“意境”在于“立意”。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意境美的塑造原则,即来源于客观,又突出于主观创造精神。

  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之说,“气、韵、思、景、笔、墨”之说,是山水画意境表现的重要因素。

  宋时山水画家郭熙在《临泉高致》中提出“三远”、“移步换景法”、“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等观点,给山水画意境创作从观察方法到审美思想都提出了诸多要求。诗人、画家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境不求形似,求神韵。

  元朝书法家、画家赵孟提出“形神兼备”、“书画同源”、“自然为师”、“古意说”,意境生成应从形式和理论上进行探究,提出了文人画新的要求。画家、诗人倪瓒的“逸气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是宋代以来文人画理论的继承,充分展示画家个性,成了文人画家们美学精神的标志,他所营造的意境范式对明清绘画影响深远。

  明代医学家、画家王履在《华山图》序文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他强调画什么,像什么,是绘画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唯一要求。作为艺术,绘画所反映的还应当是基于形的那种“意”,即通过画家的主观思想感受、理解,重新熔铸绘画对象,进而形成情景交融,内外统一的意境。

  555电影网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力求向古人学习,追求笔墨精神化,对形式语言研究颇深。追求意境的表现性。画家石涛提倡“物我交融”、“笔墨当随时代”、“造化为师,蒙养生活”、“自立面目,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反对泥古不化,提倡借古开今。作品意境必须体现鲜活生命力。清代画家理论家笪重光《画筌》中把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神境”三种境界。提出“虚实相生”理论,“虚实相生”应与绘画艺术中各种境界联系起来考虑。

  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从主体谈意境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主体方面的“意”是一个集“情”“理”“气”“格”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二、何为意境

  (一)王国维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意境”。按照王国维和历代先贤关于“意境”的论述,总结一下“意境”的定义:

  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也称“意象”、“境界”,是意与象、情与景、物与我的统一关系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艺术家思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客观景物的融合,强调主体与客体、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二)创造有意境的作品,艺术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溢于水”,意与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中独特的美学范畴,但创造意境是中外人类艺术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现象。)进一步说,我们所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经常深入体验生活,善于精选素材,精于经营位置,熟练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的创作手段,才能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外之境”的有“意境”艺术作品来。

  三、如何表现山水画的意境

  (一)对自然山川的真切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诗为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的意境完全来于作者生活的体验,甚至是肉体和精神的磨难,才能有感而发,画亦是如此,古人也早有论断。

  姚最的“心师造化”、宗炳的“以形写形”“以形媚道”、荆浩的“图真”“度物象以取其真”、郭熙的“移步换景”、范宽的“师造化”、王履的“师华山”、石涛的“搜尽其峰打草稿”等学说,都是论述生活体验对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

  举例:

  1、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王履《华山图》、石涛《游华阳山图》;(地域影响)

  2、从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代山水画家:傅抱石《毛主席故居》、钱松岩《红岩》(风雨万方黑,红光以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潘天寿《雁荡山》、陆俨少《井冈山朱砂冲》、李可染《万山红遍》、石鲁《转战陕北》、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合作)。(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走万里路 。)

  3、现代山水画家卢禹舜《八荒通神》系列、陈平《费洼山庄》系列、高波《大壑东岳》系列。(故乡情缘)

  (二)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作品呈现出的整体艺术境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幅意境完美的山水画,是山水画作品方方面面的有机和谐组合而成的,缺一都有遗憾。题材要得当,主题思想要突出深刻,情感要深沉真挚,布局要有新意,创作方法要符合自己的性情和所描绘对象的特点(写实或写意),技法要娴熟,材料要选取准确,即能发挥材料特性,又能适合内容形式需要。

  以陆俨少井冈山系列作品创作为例。(井冈山作品系列图,现实主义题材,浪漫主义手法)

  传统技法不能把井冈山精神面貌和特征反映出来,深入井冈山各处仔细观察体验,反复领悟传统各家各派的技法,并将井冈山特征和他独有的灵气结合起来,在传统技法上创新。他运用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皴点,又根据群山在乌云遮蔽和阳光照射下不同光影变幻,创造了大小浓淡不一的墨块和精妙极臻的留白,糅合以上几点,以他灵变的笔墨和高古的格调创造了“红色题材-井冈山画法”,填补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空白,可以说,创造“井冈山画法”是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井冈山只见树木不见山石的高大山岭里,创造出了以画丛树密林覆盖井冈山岭而峰峦起伏的技法,从而成就了陆俨少“岚翠空青,晦明开阔,气象万千”的独特“意境”和鲜明风格。

  井冈山系列作品整体艺术特点分析:

  1,题材:井冈山

  2,主题:反应革命精神,体现井冈山新特征和新时代精神面貌。

  3,材料:传统笔墨纸色。

  4,技法:突破传统技法,创造墨块法、留白法,皴点法。

  5,布局:打破传统构图模式,大开大合,主次分明,强调动势,体现时代审美。

  6,整体(意境):岚翠空青,晦明开阔,气象万千,时代感强。

  同样表现井冈山,李可染创作的作品意境和陆俨少的截然不同。李可染的作品庄重,博厚,光感十足,在继承传统用笔用墨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笔墨技法,同时也充分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术、表现技法,做到了中西结合,具有写实性,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意趣。他对自己的绘画有充足的认识,他说:陆俨少是自由王国,他是必然王国。一个写意,一个写实。(魏巍井冈山、万山红遍图)

  (三)山水画家的隐与显(审美、思想、认识、观念、个性等)决定了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影响创作山水画意境的差异。

  清代画家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把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神境”三种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指意与境合,以真境求神境。无我之境指境由意造,以情构境,因心造境。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引用前人观点,把意境分三个层次,“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情是心灵的直接反映,气是生命的活跃,格是精神上的高尚格调。从主体来看,笪重光、王国维、宗白华对意境的划分,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不同态度和对艺术的不同追求,从而创作出不同意境的作品。

  五代宋山水画家受伦理道德、格物致知思想影响,作品多宾主分明,开阔磅礴,求真写实。元四家对政治不满,避世隐遁,保全品格,作品多平淡天真,空濛雅致,逸笔草草,书写性情。张大千、齐白石追求雅俗共赏,黄宾虹、陆俨少力致于中国画艺术纯粹性基础上革新,钱松岩、关山月注重写实,歌颂时代。

  四、山水画创造意境要“当随时代”

  意境是意与象、情(情感和思想)与景、物与我的统一关系在作品中的整体呈现,高度融合,意是随情、景、境而发的,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结构、文化基础在变化,自然环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人们的认识、思想、审美、观念也在随着改变,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时代审美的山水画作品,是每位山水画家要解决的课题。

  (一)坚持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的艺术观点。(思想)

  1,继承是基础。要充分了解本民族山水画历史,熟悉历朝历代经典山水画作品、作者、艺术特点及意境表现手段。同时也要熟悉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艺术作品,吸取别人营养为我所用,发展、创造自己新的山水画境界,丰富本民族艺术新内涵。(但是,在学习外来艺术时,一定要坚持本民族艺术为主,避免被外来文化同化,世界艺术是因有不同民族艺术才精彩,世界艺术也是因为有不同艺术风格灿烂。)

  2,发展是目的。要充分了解当下本民族文化现状和新特点,了解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及审美倾向,把握住时代文化艺术发展命脉,积极投身到生活中去,敢于体验,不怕苦,努力吸收生活中丰富营养,化为创作源泉,不断实践,敢于创新 ,从内容到形式要敢于尝试,甚至要敢于“冒险”,做文化艺术的“先驱者”,服务和引领时代的审美,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山水画作品。

  3,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品格和独立思想是艺术家立命之本,倪瓒语:“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贵富乌足道,所思重令名。”正因为倪瓒有如此超群的人格,才能成为山水画历史上“逸品”第一人;广阔的胸怀 、深刻的见解,进步的、正确的三观;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对本专业有精深的研究,还要对姊妹艺术、其它知识有所了解;要对社会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强烈的感受力,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象”是艺术腾飞的翅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加强自己对生活感受的记忆力;勇于创造,敢于实践,不断提高艺术技艺,增强创造能力。

  (二)山水画意境的发展(表现形式)

  1,渐进式突破,丰富和完善本民族山水画艺术,不断提高山水画境界。以本民族思想为基础,以富有深刻文化内涵为使命,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稳步向前。(传统山水的延续革新)

  (1)水墨山水画艺术特点:强调笔墨变化和精神性,注重笔墨本身的审美属性,富有诗意化,具有写意精神,视“意境、格调、品味”为最高审美标准。(文人性)

  水墨派代表画家:王维(唐)--董源、巨然、荆浩、关仝(五代)--李成、范宽、郭熙、许道宁、米芾、赵令穰(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南宋)--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沈周、唐寅、董其昌(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石涛、髡残、弘仁、八大(清)--黄宾虹(近)--卓鹤君、贾又福、陈平、何加林(当)

  (2)青绿山水画艺术特点:用笔工整细密,造型写实规矩,设色浓烈艳丽,注重装饰性、富贵气。(皇家样)

  青绿派代表画家:展子虔(隋)--李思训、李昭道(唐)--董源(五代)--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宋)--钱选、赵孟、高克恭(元)--戴进、文征明、仇英、蓝英(明)--蔡嘉、袁江、袁耀(清)--张大千(近)--陈向迅、祁恩进、林容生、卢禹舜(当)

  2,主张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精神,敢于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出批判,另辟蹊径,开辟山水画新的领域,创造山水画新的境界。(新派山水/当代水墨)

  目的:

  1,试图与传统中国画隔开距离,甚至另起炉灶

  2,与国际接轨

  3,突出对历史、现实问题思考、表现及批判

  艺术特点:

  1,理性化与随性化

  2,艺术语言多变

  3,艺术形象丰富(写实、抽象、多元)

  4,依靠技术、材料、科技(追求肌理感、单纯性)

  画家简介

  高波近照高波,中国美协会员,民革党员,中央美院山水专业硕士,导师陈平,曾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首届山水高研班,中央民革画院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泰安民革中山画院副院长,泰山画院专职画家。

  主要艺术成就

  1、国家级获奖入选作品(共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