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还记得小学怎么写作文吗?
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个学期顶多让我们写3篇记叙文,《一件小事》《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和“春游或秋游”(其实就是爬山),从来没写过《我的妈妈》之类的记人的文章。
其他都是写“政论文”;我们哪电影先生知道什么叫“政论”?老师便给我们念报纸或范文。聪明如我我,很快便掌握了套路。
开头,80%都用这句:“叛徒、内奸、工贼某某某等一类政.治骗子,说什么……”这个长句有气势,对凑够老师规定的字数也很有帮助,所以特别喜欢。
第二段就引用一句语录。语录本每个同学书包里都有,翻一翻,看哪一段跟老师规定的题目意思最接近,抄下来。
真正难写的是第三段,必须发表与题目直接相关的议论。否则,就会被老师打低分,还加一句“离题万里”的评语。
印象最深的作文题是“批判《园丁之歌》”。我没看过这个电影,非常纳闷:什么是园丁,是“圆钉”吗?“圆钉”怎么可能会唱歌?其他同学也不懂,就问老师“园丁之歌”是什么歌?老师说“不是歌,是一部电影,是宣传培养资产阶级小绵羊的大毒草”。
这让我更不懂:明明是“歌”,又说是电影;而钉子怎么又能成为大“毒草”?!
但作文还得写完,于是写道:阶级敌人狼之野心不死,竟然妄想培养资产阶级的小绵羊!对于这种“大毒草”,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大意)
后来又掌握更高级的一种作文“技巧”,就是在最前面先引用两句诗,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接着写,“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这种大好革命形势下……”再然后,回到原来的作文套路。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每篇作文的分数直接涨到80分以上。
这种文风一直影响到我的高考作文。考前,老师给我们猜作文的主题,大概会指向重视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但只有“重视科学”一词被我重视了,特意记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类的顺口溜,还特意记下了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攻城莫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可是,198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跟“科学”没有一点关系。考完后,有同学说这个材料是比喻人才培养的。我才恍然大悟,悔之晚矣!
我文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并为之添砖加瓦”。从高考语文分数看,幸亏作文没被判为“走题偏题”,不然,就考不上大学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