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于小冬画展8月18日将在李自健美术馆举行

  于小冬画展将于8月18日在湖南长沙李自健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于小冬画展将于2022年8月18日——9月18日在湖南长沙李自健美术馆举行。

  展览前言

  我在李自健美术馆的上一次个人画展刚刚过去两年。那次“于小冬油画展”未能有机会系统梳理我学习和教授素描的实践。承蒙李自健老师对我素描能力的肯定并再次邀请促成了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有我这两年完成的油画写生和大型创作,最主要的部分是精选了我从11岁到59岁各个阶段的素描作品。

  两次展览间隔如此之近对于我自己和美术馆的展览策划都是很特殊的。

  我是热爱素描的人,从童年开始不曾有过一日的停顿,特别是短期的速写几乎像呼吸一样陪伴着自己,成了最日常的习惯。其中有成长的烦恼、学习的热情、写生的艰辛、收获的快乐、教学的感悟,每一幅画都携带着清晰的回忆,这些发黄的纸片为我留住了时间和岁月。画面里一张张面孔,是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衰老,是不同时空里相遇的新老朋友,是激发我作画热情的生动感人的形象,也是我不同年龄段里不断调整的专业方向探索世界和内心的记录,素描就像是我不断成熟的年轮。笔触是心电图画面是测谎器,它们忠诚于岁月的沧桑变化也忠诚于心灵的丰富与成长。

  素描是什么?在绘画中的素描,是最简单的工具、最基本的表达、最方便的形式。朴素而直接,深奥而神奇, 是生命能量的痕迹、造型艺术的基础、藏不住的才华或愚钝。

  这次展览是一部从学画的孩童到今天成为画家的素描图像志和编年史。我要写一份感谢的名单,感谢教导我成长的老师们,感谢助我进步的画友们,感谢促我成熟的学生们。

  童年住到天津农村老家的日子,启蒙我画画的是爷爷和村里善画的陈洪成先生。在沈阳的小学时代,跟随朝阳街第一小学美术组杨威老师和一起学画画的同学们度过快乐时光。课外时间,沈河区少年宫的张君华、倪仰旭老师教我最多,九岁开始接受最系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少年宫的同学韩秋声、胡英红、张立旗与我是最好的画友,相互的学习和心理的拼比,激发和促进了我们的专业进步。还有沈河区文化馆的潘树声老师、二十七中 学的秦孝思老师、辽宁省图书馆的邹君文老师、群众文艺编辑部的刘湘迅老师,少不更事的我总去请教麻烦他们。在他们有限的资料收藏里,最早见到西方古典大师的出版物,被大师作品达到的艺术高度强烈地震撼。中学期间一直到考取鲁迅美术学院之前,我最感谢的是陈福华老师和张成思老师,陈老师让我看了大师的眼力和腾飞 的心志;从张老师那里掌握了“剪影观察”的神奇法力,促成了我今天的教学方法。

  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习期间,使我受益最多的恩师有:王盛烈、许勇、王义胜、李仲录、李连仲、 杨健友、许荣初诸位先生。他们都对我的素描有过具体深入的指导,四年里夯实了具有鲁迅美术学院特色的造型基础。掌握了用中国画的线描表达形体的手段,也学会了用皴擦勾染刻画万物的本领。感谢鲁迅美术学院,对我后来学习西方古典大师的线性素描埋下了发芽成长的种子,对我今天个人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树立了壮大发展的强韧筋骨。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有刘继文、艾平、毕健勋、李岩、李征、禹称、赵宝平、钟跃英、 张英超、李晨等同学和学兄学弟们,在深入地交流中相互促进。其间见到陈丹青老师为《西藏组画》的创作在拉萨画的大量速写成为我重要的学习范本,也影响我作出毕业进藏的重大决定。

  在西藏艰苦的生活环境里,我完成了从国画到油画的专业定位,也完成了人生态度和性格塑造的重要成长。韩书力和余友心老师、裴庄欣、蔡显敏、李知宝等拉萨的老画友之间的专业交流是珍贵的时光。在西藏的 13 年里, 有 8 年时间与我的老同学和老大哥艾平朝夕相伴,他是我此生最亲密的朋友和人生导师。我们一同画素描的日子成了西藏岁月的美好回忆。触摸式观察的素描方式开始成型,也坚定了我向古典大师学习素描的信心,促进了自学油画的实践不断深化。邓涛、嘎德、边琼是我教过的土家族和藏族素描才子,他们的成长证明了没进过考前班的零基础学生,通过我的方法在短时间里可以掌握造型基础的核心本质,帮助我坚定了素描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简洁有效的信念,提炼造型训练根本内容的“速写要诀”酝酿形成。

  调到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这些年。孔千老师是我最喜爱的国内素描大师,让我学到素描表达生命的重大意义,体会到透过观看更加深刻地体验眼前的物象是通往精神高度的直接途径。与赵宪辛老师、忻东旺老师成为同事,我们对素描的共同热爱和研讨深化了我对真实的体验。在天津杨柳青画社试探性出版几个薄册子之后,老同学张英超连续为我出版了《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再讲速写》《于小冬讲触觉素描》《于小冬三堂课》,系统介绍了我的 素描教学成果,获得了具有覆盖全国的影响力。王华祥的《将错就错》和后来的《五步法》在许多观点上与我 不谋而合,万分欣喜的同时,王老师过人的执行力也进一步启发我逐步完善了我的教学手段。

  近十年时间,先后有二十余次与吴长江老师和李晓林老师结伴同行,写生青海泽库,写生新疆塔县。吴老师曾经是我学生时代通过出版物学习临摹的老师,现在成了最敬爱的写生画友。李晓林是国内最优秀的素描大家, 与高手一同画画最有挑战,激发了自己的技艺潜能。

  有六年时间在杨飞云老师筹建的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度过。与姚宏儒同住一室同画一人,持续不断地交流和相互学习,成就了我们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课题组的二十多人结下深厚友谊,与宏儒、赵宪辛、李文东、姚勇、 杨金宇几位朋友在素描的探讨中,提升了素描的品格和语言意识。课题组和高原写生使我突破了素描水平停滞 的困境,此后的素描和油画作品都发生了品质和能量的巨大跨越。

  十五年前我开始招收自己的研究生,有三十多位学生是我的亲传弟子。成为素描高手的有钟文才、董凯、刘洋、 赵大千、王骢、陈蓉芳、冯奎霖等。这十几年在网络上通过博客和微信的互动日渐频繁,与更多没见过面的网友粉丝们结缘,年轻人启发我不断深化对素描教学的思考。我的一套完整素描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并通过高研班教学和网络传播获得广泛的影响力。

  感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王琳为我出版了《于小冬讲速写十周年纪念版》《于小冬讲速写场景和创作草图》和《于小冬素描集》使我的素描探索和成长通过纸媒出版物获得更广泛的交流。

  感谢李自健老师的展览邀请和亲力亲为的统筹安排,感谢李自健美术馆的员工们精彩的设计和布展的辛苦,美术史中的素描大师如日月星辰在我一生里持续不断的光照引领。

  感谢素描!

  ——于小冬

  展览版块

  学习年代|1974-1984

  西藏岁月|1984-1997

  天津教学|1998-2010

  课题探索|2011-2016

  收获季节|2017-2022

  画伴人生

  在新冠肆虐全球以前奇迹般完成了印度的考察之旅。印度旅行一路感叹,古迹朴厚入画,人物更是生动异常,特征千差万别,肤色白棕黄黑,造型雕塑般立体,颜色彩虹般绚丽,真是一个适合画画的“人种博物馆”,直看的我手痒。可叹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印度古代美术遗迹。旅途奔波,实在无暇停留画画,匆忙中只留下用牺牲午饭时间得来的速写十余幅。从印度回来以后,在家主动隔离观察了 14 天。一些难忘的印度人特征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就用随手抓拍的图片当资料,每天画一画日课素描。这批特殊的作品成了抗击疫情期间的纪念。

  —— 于小冬

  于小冬在藏区写生

  于小冬,1963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4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自愿申请进藏工作。1984 年-1997年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在西藏有13年的生活经历。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第九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于小冬作品欣赏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