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还在,国产动画绝不会摆烂

    白雪公主和铁扇公主,俩看似毫无关系的角色,曾结过一段梁子。

  1940年,美国长片动画《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国人大开眼界。

  动画发烧友万籁鸣很不服:为什么外国有,我们就搞不出?!

  于是,他组织了100多人,奋斗了一年半,终于做出了《铁扇公主》,这就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

    时值全民抗战时期,万籁鸣在片中投入了对现实的隐喻,大众团结一心,打败牛魔王(日军)!

  1941年底,电影在上海的三家电影院同步放映了一个半月,票房成绩自不必说。

  日军一看,这还了得,强行把电影收缴了去。

  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明知道是抗日题材,缴完非但没把它毁了,还配上了日语,拿到日本去放映了,当然,片中原有的那句「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的胜利」给剪了。

    彼时,「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还是个中学生,看完《铁扇公主》后大受震撼,从此发愤图强,在动漫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多年之后,他特地出了《我的孙悟空》系列向偶像万籁鸣致敬。

    除了手冢治虫,宫崎骏和高畑勋也都是他的小迷弟。

  也就是说,在动漫产业的萌芽阶段,日漫得叫咱一声大哥,具体点的,得叫万籁鸣一声大哥,因为对咱来说,他也是中国动画的鼻祖。

  咱今天就来聊聊,大哥是怎么崛起的。

  01

  万家四个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中国动画界天团,人称「万氏兄弟」。

    万籁鸣原名万嘉综,是家中大哥,也是玩动画最疯的那个。

  之所以叫「万籁鸣」,是因为有个词叫「万籁俱寂」,他属性相反,太闹腾了。

  大哥一闹,弟弟们就跟着上蹿下跳,母亲为了让他们少作妖,脑力体力耗费了不少。

  好在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做着绸缎生意,一家人在南京,也算是衣食无忧。

    万籁鸣从小爱画画,上私塾时,只顾着偷偷画老师,半年读下来只会写一个「马」字,同学们都笑他「马痴」。

    母亲知晓后灵机一动,回去给他买些了画册,倒不是说想培养他的艺术细胞,在那个年代学画画的没前途,她只是想图个清净。

  这招很好使,此后的万籁鸣不仅安分地画画,还常常一发呆就是半晌,纠结着墙上的霉点究竟是更像狮子还是更像老虎。

  每当逢年过节,秦淮河边就热闹非凡,各地的民间艺人和小商小贩们都会聚集在此。

  万家兄弟从不会缺席这等热闹,最让他们着迷的是皮影戏,灯光一照,人物就舞枪弄棒,腾云驾雾,能说会唱,故事还好看得很。

  如何让连环画动起来,成为了哥几个最爱讨论的话题。

    1919年,高中毕业的万籁鸣考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为书报杂志画起了插画,小有名气。

  后来弟弟们也陆陆续续考进了印书馆影戏部,这里无异于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卡通片进入了中国,特别是弗莱舍尔兄弟的《从墨水瓶里跳出来》让他们几个眼馋得很。

  他们曾鼓起勇气,写信寄往美国、法国询问动画的制作过程,根本没人搭理--动画技术是被洋人垄断的。

  当时的中国影坛任好莱坞驰骋,为了不像蚂蚁那样被人轻易捏死,万氏兄弟决定自己搞。

  他们在旧货市场上淘了台「安赖蒙」木壳摄影机,节衣缩食买了点胶片,白天上班,晚上就挤在一间不到7平米的「实验室」里做试验。

    无数个夜晚后,他们的画终于动了起来,哥四个相拥而泣。

  不久后他们还接了个活儿,为打字机厂商做广告,这就是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尽管在后来的万籁鸣看来,这个短片是简陋可笑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也能做动画!

    1926年,万氏兄弟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故事很简单:一位画家正在案头作画,桌上的墨水瓶里忽然钻出个小黑人,它不停乱窜,把房间里弄得一塌糊涂,作家气得到处捕捉它,最后终于在床底下捉住了,把它塞进了墨水瓶里。

  画家由弟弟万古蟾扮演,小黑人用动画绘制,真人与动画相结合。

  别看这短片只有12分钟,他们绘制的画稿却多达9000多张,每张在拍摄之前都要演练几次或几十次,拍失败了还要重拍,绝对的重体力活。

  1927年初,这部短片轰动了整个上海。

  观众打趣地说:「影片里的画会动了,你们兄弟四人都累得不会动了。」

  02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万氏兄弟将动画对准了社会层面。

  抗日、反帝、反对吸毒、卫生宣传等主题,成为了工作的全部。

  「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万籁鸣说。

  上海沦陷后,兄弟几个各自谋生,开过照相馆,当过售票员,但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没条件拍动画时,万籁鸣还把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手绘下来,分发给民众看。

    为了不使动画夭折,万籁鸣四处寻求投资,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

  只要有人愿意投,他们自己提供摄影器械,不要劳务费,甚至连盒饭钱都自己掏。

  但因为成本高,周期长,没人愿意冒这风险。

  1941年《铁扇公主》爆火之后,片商又看到了希望,他们找到万籁鸣,说要资助他把《西游记》中最精彩的「大闹天宫」给拍出来。

  万籁鸣激动得不行,小时候看连环画时,他就对这一段爱不释手,幻想着画能动起来,这突然间梦想就送到眼前了。

    兄弟几个熬夜筹划,又是训练工作人员,又是设计故事、造型,近半年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就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投资商却突然说,你们别拍了。

  因为战争原因,市场上的胶片、药粉等材料的价格涨了好几倍,如果把已经采购的物料转手抛售,当即就能大赚一笔。

  万籁鸣失望至极,他在回忆录里描写过当年的心情:「意志消沉、犹如槁木死灰,终日忖度此生再也没有可能绘制动画片了。」

  在毫无去处的境地里,万籁鸣无奈远赴香港,在那里,或许能给中国动画寻一条生路。

    1954年,大环境都消停了,万籁鸣跟着香港考察团去上海参观,还特意去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美术电影厂。

  「一进厂,我怔住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广阔的厂房,崭新的设备,大量有才干的年轻人…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吗?」

  万籁鸣当即决定,放弃香港优渥的一切,回上海!

  那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万氏兄弟导出的《小蝌蚪找妈妈》、《大红花》、《墙上的画》等动画出尽了风头。

    1955年,美影厂拍了部《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第二年,该片在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了动画片银质奖。

    然而领奖当天,美影厂的领导们却很丢脸,因为该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苏联的动画。

  的确,咱们做出来的东西先是受到迪士尼的影响,后来又一味向苏联看齐,自己民族性的东西并没有起来。

  这次事件让动画创作者们意识到,是时候丢掉拐杖,走自己的路了。

    得知拍《大闹天宫》是万籁鸣多年来的心愿,厂里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

  没有市场压力,没有票房攀比,就纯粹死磕质量,没有比这更理想创作环境了。

  1961年,项目正式启动,此时的万籁鸣已61岁。

  老来遇「初恋」,万籁鸣的心里激动得要命。

  03

  《大闹天宫》的制作团队既奢华,又寒碜。

  奢华的是,启用的人才、调动的资源,都是在当时条件下的顶配。

  寒碜的是,凑来凑去也就那么多,原画师不过8人,还得分成5组,每个组再配备几名动画人员和助理,至于薪水什么的,当真不值一提,买设备的钱都够呛。

  但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团队,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在剧情上,万籁鸣给了大家充分的自由,每组分段、分戏去琢磨情节,然后每天讨论、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在人物造型上,由漫画泰斗张光宇负责,他结合了民间木刻、剪纸、戏曲造型等元素,设计了三款孙悟空的造型,但万籁鸣不太满意,后来经过严定宪反反复复修改了几十次后,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孙悟空。

    对,就是那个戴着发带、画着宿醉妆、身着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脚蹬一双黑靴,集众多时尚元素于一身的潮人美猴王。

  万籁鸣手动点赞: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在背景绘制上,万籁鸣带着团队走访各地的园林、庙宇,确保每个元素都有现实依据。

  难度最大的是表情和动作,在万籁鸣的理解中,孙悟空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还具有着神的力量。

  为此他特意请来了京剧大师「南猴王」郑法祥给大家上课,之后每个画师面前都摆着一台镜子,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描绘。

  万籁鸣自己也常舞刀弄枪地,给大家示范示范。

    整整四年时间,上下两集共120分钟的《大闹天宫》才制作完成。

  画稿共15万4000多幅,胶片长达1万余尺,没有电脑设计,全手工制作。

    1964年,作品试映,小小的放映厅里挤满了人,当音乐响起,孙悟空腾云驾雾而来,众人百感交集。

  黑暗中,65岁的万籁鸣热泪盈眶,他喃喃地说:「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然而,正在他们筹备上映时,上级下发了指令:暂时不放。

  文革开始了,影片被扣上了「影射党的领导」的帽子,所有的创作者被批斗、下放,零落各处。

    直到1978年,它才真正与观众见面。

  一股「孙悟空热」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它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展映,参加过18个国际电影节。

    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了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次,美联社的报道说「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戏里戏外,《大闹天宫》都如同西天取经一般,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真,梅花香自苦寒来。

  04

  时至今日,中国动漫的地位...无需多谈。

  大哥打下的江山,越来越垮成小土丘,不缺钱,不缺技术,可我们为什么再也拍不出《大闹天宫》了?

  美影厂一位老员工说:那时大家把动画当作艺术,而不是赚钱工具,每个人把一天的工作抓紧搞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多搞一点。

  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剧版《西游记》、《红楼梦》...大家的初心都是一样的:把事情做好。

    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去世,享年97岁。

  老人的墓碑上没有墓志铭,只有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和他最爱的孙悟空。

    一辈子,一个梦,一腔热血,一条道走到「黑」。

  让连环画动起来,老人的追求如此而已。

  看起来只是小小一步,但努力跨过去,就创造了另一个时代。

  参考资料:

  《大师:万籁鸣》纪录片;

  《中国动画电影大师》李保传 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