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还是国画?清初的没骨画大师恽寿平的传奇一生

  他画的是没骨的画,但画面背后却奔涌着不屈与自由的意志。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请大家欣赏一幅画。

  

  有朋友可能会大加赞赏电影盒子

  用笔流畅、赋色明丽,好一幅精致的水彩。

  评价得很到位,只不过这幅看起来很有西方绘画风格的绘画,却不是源自西方的水彩(watercolor),而是我们传统国画的一种:

  没(méi)骨。

  而这幅画的作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清初的没骨画大师,恽(yùn)寿平。

  大明崇祯六年(1633),恽寿平(名格,字寿平,号南田)生于常州武进一个当地的望族,毗陵(常州别称)恽氏。

  从汉至明千数百年,这个家族屡出读书饱学之士。

  恽寿平的叔父恽本初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乃是常州画派的创始人。

  而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曾拜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并参加了复社(明末江南的一个ZZ、文学社团)。还曾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上书给朝廷,要求整备边防。

  

  不出意外地,没有人采纳他的意见。

  也许是因为他人微言轻,当然更大的可能则是——这时候的大明已经被灾荒、农民QiYi和皇太极的后金搞得千疮百孔,马上便要轰然塌落。

  不过此时的恽日初还并不知道这点。

  对朝局失望至极的他,把家事全部嘱托长子恽桢掌管,他则带上次子恽桓和三子恽格(即恽寿平),携书三千卷,隐居在浙江的天台山(在浙江省台州市),准备在这里了此残生,终身不问政事。

  

  不过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如乱流之上的一片浮萍,丝毫也由不得自己做主。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延续276年的明朝灭亡。

  1645年,刚组建的南明朝廷,又在南京失陷后分崩离析。

  为了避乱,也为了尽一份大明子民的气节,恽日初带着儿子们一路追随抗清队伍,从浙江一路跟到福州(隆武帝在这里),再到广州(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在这里),最后到了福建的建宁。

  此时此地,再没有明朝的宗室们监国继续奋战,但他们的常州老乡王祈拉起了一支队伍,依然做着不屈的抵抗。

  

  不过清军此时势头正旺,在浙闽总督陈锦的率领下势如破竹,很快便围困住了建宁城。

  困守百余日后,恽日初冒死出城求援,恽寿平和恽桓随众人死守危城,可依然没有抵得过清军的猛攻,没多久就陷落了。

  王祈战死,恽寿平与哥哥恽桓一并被俘,从此哥哥下落不明。

  十五岁的恽寿平,失去了父亲和兄长,孤身一人陷于敌营,在饥寒交迫中,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不过命运,也往往是在最绝望的时候给人转机。

  

  一天,恽寿平接到了一个任务:给浙闽总督陈锦的夫人绘制首饰图样。

  原来,这位总督陈夫人想要打造新的首饰。可是战后百业凋敝,当地的画工怎么也画不出她满意的图样来。

  恰巧总督府有个歌姬素来与恽家相熟,便向陈夫人推荐了恽寿平。

  恽寿平此时展现了他非凡的艺术天分。寥寥数笔,绘出的纹样让陈夫人惊喜不已,便赶忙请来相见。

  一看小伙子丰神俊朗,言辞有度,陈夫人便心生喜欢。又听他说自己与父兄在战乱中失散,自此孤身一人。想到自己夫妇二人多年无子,陈夫人便和陈锦商定,将恽寿平认为养子。

  朝不保夕的阶下囚,竟然翻身成了总督府的公子。

  所以说,艺术总是可以为我们绝境中的人生之路打开希望之门,从不例外。

  

  不过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了。

  顺治九年(1652),陈锦在漳州被部下杀害,总督夫人只得带着恽寿平北上奔丧。扶棺归来途经杭州灵隐寺,为了超度陈锦的亡灵,便在寺中大做佛事。

  谁想恽寿平却在做佛事的僧人中发现了自己离散多年的父亲!

  原来恽日初自广东陷落之后便身着僧服,做着对“剃发易服”令最后的抵抗。而自从建宁陷落,神州陆沉,儿子们生死不知。从此更加无心世事,便真的归隐了佛门。

  后来他云游到了江南第一丛林的灵隐寺,却谁想在这里与小儿子再次相会。

  冥冥之中,自有因果。

  

  为了不打草惊蛇,恽寿平与父亲秘密相见。又委托高僧具德长老出面,对陈夫人说恽寿平的寿命不长,劝她让孩子出家来保命。

  陈夫人虽然不舍,但禁不住恽寿平心意已决,只得含泪离去。

  而失散多年的恽家父子也终于得以相认!

  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人改编为戏剧《鹫峰缘》,在当时广为传唱。(鹫峰指佛说法的灵鹫峰,这里指代佛门)

  不过恽南田与父亲团聚后,并未真的在灵隐寺出家。为了躲避风头,二人继续在寺中隐居数年。父亲教授他儒家的学问,而恽寿平自己则继续在艺术上的探索。

  不久二人返回常州老家。

  在这里,恽寿平要开启他的艺术人生,并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无尽慰藉。

  

  我们现代人会有这样一种错觉:古代的艺术家收入和地位都很高。

  事实恰恰相反,职业画工的地位一直相当的低,只被看作是工匠,算是士农工商里面的第三等,只比受尽歧视的商人略高。

  虽说元代之后文人画开始盛行,但文人画都是文人们自娱自乐的消遣,高兴了赠给朋友们。一旦拿出来卖,这件事情就迅速变得庸俗不堪——文人跌落为画匠,丧失了那超然的地位。

  所以说卖画,从来就不是一件很上得台面的工作。

  就比如大名鼎鼎的唐伯虎若是能参加科举考试(科场舞弊被牵连,因此终身不能做官),是断然不会靠卖书画来糊口的。

  不过恽寿平还是毅然选择了这条路,因为他有一个更大的坚持:

  宁可沦为书画匠,也绝不接受清朝的官禄。

  

  清初的那段时光,中国大地凭空冒出来很多思想家(黄宗羲等)、医学家(傅山等)、教育家(朱之瑜等),还有艺术家(恽寿平等),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思想大爆发,而是因为——

  很多知识分子都毅然选择不去做清朝的官,只好选择一条与传统仕进不同的路。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人迂腐:毕竟大明都亡了,你们还傻傻坚持个什么?换个老板接着干不就完了。

  但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个道理:

  也许我们始终是时代洪流下的浮萍,但柔弱如浮萍依然可以选择始终昂扬地浮起,或是选择认命,并接受自己的沉沦。

  

  大约在顺治十一年(1654)前后,恽寿平和父亲返回到常州武进的老宅居住。在这里,他遇到那个与他辉映一生的另一位书画天才——王翚(huī,字石谷)

  王翚比恽寿平大一岁,也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后人对他的称呼是“清初画圣”。两位年龄相仿的艺术天才之间意气相投,如胶似漆。

  王翚的诗和字不如恽寿平,便经常委托恽寿平为他题词。而恽寿平的山水却始终画不过王翚,便撂下一句硬气的话:

  是道让兄独步矣,格妄耻为天下第二手。意思是,山水画让给你来画吧,恽格我实在不愿意做天下第二。

  一身傲骨,铮然作响。

  从此他转为画花卉禽虫为主。并从明代沈周、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

  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工笔,他的画很少用墨线勾勒,而是直接以水墨着色渲染。因此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就像当代人喜欢明快的水彩画一样,他的没骨画也十分受当时的人喜爱。

  

  不过恽寿平并没有发财。

  可能是因为不善理财,更可能是因为他不结交权贵。恽寿平的一生始终是清贫的。需要不停为人作画,才能勉强糊口。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恽寿平托人购得杭州坟地两处,决定迁葬其父灵柩于湖上,以了其生平之愿。为了赶忙凑齐款项,他坚持抱病作画,最后终于一病不起,刚回到常州家中便溘然仙逝。终年五十八岁。

  一代才华绝世的宗师,就此默默地终结其坎坷的人生。

  他去世时,儿子恽念祖年方5岁。但家中贫困,连丧事都没法处理。幸好有王翬、董珙、邹显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

  

  极高的艺术天分,却在贫贱中度过一生。也许很多人会为这位艺术天才感到不值。

  但恽寿平用他那空灵而挺拔的画,不停地告诉我们另一重道理: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比现实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一个有良知之人的选择与坚持——或者叫气节。

  它可以很不值钱,甚至不能让你吃饱一顿饭。

  但也可以很值钱,比如让我们这延绵数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傲然挺立。

  他画的是没骨的画,但画面背后却奔涌着不屈与自由的意志。

  备注:

  没骨的字典读音应该是没(méi)骨,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读作没(mò)骨,其实都对。

  这是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不用墨线(骨线)勾勒,而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相传起源于南朝梁代的张僧繇,或是北宋的徐崇嗣。恽寿平将这一技法发扬光大,他的一些画在感官上已经非常像是现代的水彩画了,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