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丨报告解读⑥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26349名未成年学生、13283名家长、163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教育监管、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主要趋势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

  为帮助大家理解《报告》内容,更好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我们推出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今天是第6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作者为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首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首都最美家庭获奖者刘勇赫。

  (点击查看相关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塑造出具有较好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网络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1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普遍在三四年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且以主题班会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要形式。一方面,如今的未成年人是web2.0时代的“原住民”,接受网络更早更快,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式增长与价值观多元化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方式的调试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2022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强调家校社共育,从而实现共同成长。学校应当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去,这里面也包含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举例来说,一个孩子网络沉迷,不是一个人教育的失败,而是很多人的教育失误。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预防网络沉迷,但绝不仅仅就这一个好处,就像开篇提到的那样,一个具有网络媒介素养的学生,他不会成为网络的奴隶,而会成为网络的主人,正所谓“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真正成为了网络的小主人,也就做到了知网、懂网、用网、利网,而这些恰恰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要从学龄前阶段开始。

  一是要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前置。教育要发生在出现问题之前,而不是出现问题之后,出现问题之前叫做干预,出现问题之后叫做补救。正如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说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很显然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对于网络发展是滞后的。我们不能总是等着教育以外的革命带来教育的变革,更不能等到因为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青少年悲剧后,再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最佳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在中学,也不是在小学,而应该是在3到6岁阶段,也就是孩子们刚刚接触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在他们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之前。

  二是要注重模拟操作与游戏教学。人们在驾校学车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先进行模拟驾驶,再进行道路驾驶。一方面是降低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是在安全的环境下提升认知与经验。再比如,儿童时期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这是孩子们的一种伙伴互动,但事实上,这种游戏本身也是亲子游戏,在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电影先生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互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伙伴圈与未来的社会圈。同理,要让孩子们能够科学、文明、合理又安全地使用网络,就一定要在学龄前阶段开展模拟上网游戏。可以借助仿真玩具或自制玩具,帮助孩子初步了解网络的原理、功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判断力、控制力与表达力。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价值。亦可以成为教育儿童的工具。在未来竞争环境中,具有判断力、控制力与表达力的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网络”恰恰是一把“双刃剑”,它帮助了很多孩子拥有了判断力,控制力与表达力,也把不少未成年人拉下水,让他们缺乏独立判断,没有时间观念与自控意识,同时变得人云亦云,甘愿成为“吃瓜群众”。这也就是“知网”不“懂网”、不会真正“用网”。当我们了解了网络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也就可以让孩子明白媒介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要用好媒介,促进儿童成长。比如,在未成年人刚刚使用网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针对判断力而言,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需要与理由;针对控制力而言,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要借助时间管理工具,从小做到专时专用,自觉自为;针对表达力而言,我们要针对网络热点开展亲子对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态度。

  四是让孩子明白使用网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网络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儿童认为使用网络的意义。有些专家提出了网络的几大功能,包括娱乐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而在儿童的心目中,网络可能更多的是娱乐与消遣。当然,最近两年出现的“网课”也让儿童与家长对于网络有了新的认识。有很多网络沉迷的孩子,其实从一开始就是误解了网络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上了一条错误的高速公路,自然是越走越偏。引导孩子体会理解,使用网络,是为了更好生活,而不是让上网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五是教育工作者要让学习变得有趣。我们往往听到较多的是网络成瘾,而不是学习成瘾。这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网络比学习有趣,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甄别网络的“真有趣”和“假有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在刚开始接触网课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就像我曾经不理解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观点一样,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发生在师生面对面的一瞬间。然而,当我接触了大量网课之后,我发现有些老师的做法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将网络的灵活与学习有序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同时利用动画和特效,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又通过师生对话及时给出引导与反馈,让我们耳目一新。

  根据算法理论来说,网络平台也许正在破坏人们的一种创意思维,人们为了达到“最优”很可能放弃“自我”。但如果我们可以更勇敢一些,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做好,相信还是可以激发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规避算法给我们带来的“规训作用”。除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我们还应充分做好“家-校-社”的合作,有了政府引导下的共管,学校引导下的共育,家庭引导下的共助,我们有信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网络的主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原标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丨报告解读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