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考99分崩溃控诉父母:养出“满分”的孩子,是教育最大的残忍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数日前,一条“男孩崩溃控诉父母”的视频上了热搜,看完后让人破防。

  画面中的男孩,考试得了99分,却没有感到丝毫开心。

  因为“一分之差”的失误,父母只会问及他丢分的原因,而不会在意他的努力与进步。

  一句“我内心里面是想你夸我,还是想你质问我?”的控诉,更是引起网友深思:

  “有的孩子在父母心里就是攀比的工具。”

  “从来都不会夸孩子,时间久了会很压抑。”

  “孩子简单的话,给自己上了一课。”

  

  评论区的留言似乎都在指责视频中的父母,却忘了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家庭中是“家常便饭”。

  突然就懂得了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了。”

  父母希望孩子样样满分,却不会以身作则做个“满分”父母。

  在亲子关系中,让步比指责更重要,懂得比要求更有爱。

  为人父母,用“残忍”的家教,养出“满分”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逼”孩子优秀,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残忍

  最近重温《女心理师》这部剧,里面“被爱绑架”的暴食症女孩蒋静让人心疼。

  蒋静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她就是妈妈的全部。

  因此,她从小就被苛求要“有出息”“有本事”,却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她做什么事,都需要征求妈妈的意见,不然就会受到指责;

  妈妈会翻出她的日记本,将她的隐私暴露在外人面前;

  她试图用打鼓缓解压抑,妈妈却逼她苦练钢琴,让她与奇装异服的朋友保持距离。

  每当她要反抗时,妈妈就告诉她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你才会独立。”

  

  当一个孩子的爱好被剥夺,剩下的只会是妥协式的自我伤害。

  蒋静成了妈妈眼中的“乖乖女”,但在“懂事”的背后,却藏着一个想要挣脱“囚牢”的厌食症患者。

  直到妈妈发现她催吐后残留在嘴角的血迹,才知道女儿病了。

  而这,都源自妈妈要求蒋静凡事做到尽善尽美,用“情感控制”的方式“逼”女儿优秀。

  就像蒋静面对心理咨询师说的:

  “世间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彼此的在意,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却看不见他们躲在角落的抽泣。

  每一句“我是为你好”的关心,都会成为折断孩子羽翼的刀子,让他们失去本真。

  父母的共识,是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但用错了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懂得鼓励孩子,才能让他们获得成功。

  哈佛法学博士詹青云的故事,便印证了这一点。

  当她的父母贷款100万送她出国留学时,常人很难想象:

  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范围内的投资,会不会过于冒险?

  质疑的声音,折射出不少父母对“贷款求学”的不看好。

  可看到詹青云在辩论赛上表现出来的从容不迫后,才知道父母对她的教育是成功的。

  她小时候成绩并不好,经常垫底。

  老师也多次告诉她妈妈:“这孩子考不上高中,去上一个技校吧。”

  当班上同学嘲笑她“笨”时,是妈妈鼓励她说:

  “我掐指一算,你以后一定能考第一。”

  虽然安慰并不能代表现实,但这份鼓励,却让她在高中真的成了班级第一。

  高考时,更是以高分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就读。

  在詹青云一路“开挂”的人生背后,是父母坚定地支持与鼓励。

  遗憾的是,大多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为孩子做选择,而忽略他们真实的想法。

  “逼”出来的优秀,同样能获得掌声,但对于孩子来说很残忍。

  那么,挫折式教育与鼓励式教育,到底哪个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对此,若是父母多关注教育孩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答案显而易见:

  优秀的孩子,更乐于在愉悦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因此,学会鼓励,是做好父母的基石。

  允许孩子犯错,比获得“满分”更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错误发生后,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错误,并想办法避免重复犯错。”

  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当孩子做错事后,惩罚他们,并不能改变事实。

  父母过于要求孩子追求完美,不能犯错,反倒会加剧他们内心的痛苦。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值得深思。

  小杰成绩优异,凡事追求完美。

  身为学习委员的他,会给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但对同学也极为苛刻。

  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班级活动,一旦结果与他的预期差距太大,小杰就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严重时,甚至会伤害自己。

  在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的孩子,会对他人苛刻,也会自伤。

  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与父母的教育联系密切。

  父母对孩子容错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态度。

  想起不久前去表姐家做客,看到侄女雯雯居家上网课的状态,颇有感触。

  刚一进门,我就听到雯雯兴奋的声音:

  “网课上完了,终于可以画画了!”

  随之,她就不经意把平板扔到了沙发上,看到这一幕,我都为表姐感到心塞。

  于是,我不解地看向表姐说:

  “你这心也太大了,要是我家臭小子上完网课就放飞自我,小则骂,大则打。你就不担心雯雯的成绩吗?”

  表姐只是一笑,便开始讲起雯雯的转变。

  原来,雯雯喜欢画画,但她即将小升初,表姐只能让她“割爱学习”。

  之前上网课时,她就侥幸用书作掩护,悄悄画画,以至于在随堂测试中总是不及格。

  表姐发现后,自知雯雯处在叛逆期,不能硬来,就和她约法三章:

  专注上网课,可拥有两小时玩耍时间;随堂测试有进步,可光明正大画画;如果前两条做不到,没收画具。

  这才有了我开头看到的一幕。

  随后,表姐一边把雯雯得满分的测试拿给我看,一边向我传授经验:

  允许孩子犯错,比打骂他们更能解决问题;而比起考试满分,让他们幸福满分才最重要。

  正如教育学者尹建莉说的:

  “我们创造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的确,温和的父母,会让孩子在错误中进行自我改正,让他们获得人格上的“满分”。

  而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

  做一个包容的父母,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靠近“满分”。

  合格的父母,都懂得原谅孩子的不完美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把父母和孩子分成两组,给彼此进行打分。

  结果相差甚大:大多父母给孩子打的都是“6分”“7分”,而孩子们给父母打的分数集中于“9分”“10分”。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待很高,他们会更关注孩子的“瑕疵”;而孩子很爱父母,他们会忽略父母的“不完美”。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飞’不起来,却要求孩子用力飞翔”的原因。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也需要双向兼容,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想起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分享过的一个故事,感受颇深。

  在女儿圆圆高中时,数学一塌糊涂。

  老师只得找到尹建莉,建议她给圆圆报补习班,这样才能跟上班级进度。

  但她并没有擅自加重圆圆的负担,而是考虑到孩子沉重的学业后,用鼓励式教育,帮圆圆把压力转化成了内驱力。

  她告诉女儿说:

  老师夸她数学有潜力,只是目前成绩不理想,平时多问多做题,就能追上来。

  女儿虽心存疑惑,但在数学方面变得更加主动和用功了。

  最终,圆圆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名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不要用苛责的眼光,去左右他们憧憬的未来。

  孩子的人生,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

  不要把自己的希望,附加在孩子的梦想上;

  懂得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才是合格的父母。

  

  有网友曾在作家郑渊洁的微博下提问:“您对前段时间很火的‘鸡娃’怎么看?”

  他诚恳地给出了回复:

  “将孩子培养成学霸的方法,不是对孩子说‘你要努力’,而是对父母说‘你要努力’。”

  在家庭教育中,被要求“满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合格的父母。

  父母应该做的,是先让自己成长,而不是“逼”孩子优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父母端正自己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鹤立于人群之中。”

  用爱守护孩子的童年,而不是用“控制”打击他们的自信,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教养。

  点个【在看】,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