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度中国麻醉学领域大事记

  2022版国家麻醉专业医疗质控指标发布

  2022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指标共计26项。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经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组员以及各省级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为核心团队的反复论证,在指标修订过程中广泛征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的意见,最终成文发布。

  新质控指标的发布对各级医疗机构麻醉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提高麻醉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对新版国家麻醉专业质控指标进行了专业解读,各省级麻醉质控中心对新版核心指标也进行了逐级的宣贯和落实。

  

  分娩镇痛稳步推进,多地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统筹支付

  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进和老龄化社会的应对,分娩镇痛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分娩镇痛是在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有利于缓解产妇恐惧心理、降低剖宫产率,让产妇享受安全舒适和有尊严的分娩医疗服务。而麻醉科是承担分娩镇痛工作的主体,随着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基地政策的推进,全国912家试点基地的分娩镇痛率显著提升,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普及分娩镇痛,解决产妇后顾之忧,有必要优化分娩镇痛的收费政策。从全国政协、国家卫健委和发改委的层面提案呼吁,建议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统筹独立支付,以促进分娩镇痛普及,减轻产妇的痛苦。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地已经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统筹支付,大势所趋。此举将有利于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普及推广,减轻产妇家庭的负担。

  

  国家卫健委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麻醉专业权重大幅提升

  2022年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卫医政发〔2022〕31号)。此版本是在2020年底印发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以及2021年10月印发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实施细则基础上进行更新修订。

  《标准》强调麻醉科是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临床专科,要求医院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合理配置专科人员。《标准》与《实施细则》中对麻醉科评审标准的权重大幅提升,体现在对学科建设、行业规范、质控标准和过程监管等。麻醉前评估和麻醉复苏管理是保障麻醉安全、降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要求制定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和流程,改善手术患者就医感受。《标准》提升了麻醉专科在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将有利于推进麻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加强麻醉专业人员对国家相关政策及变化的了解,进一步促进麻醉学科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标准》与《实施细则》进行了解读和宣贯。

  

  我国麻醉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Lancet)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2年度中国麻醉专业发表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麻醉专业论文发表总数的25%左右,表明我国麻醉专业自身的努力和国际同行的认可。

  2022年4月初,《柳叶刀》(Lancet)主刊在线发表了由克利夫兰医学中心Daniel I. Sessler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裴丽坚副教授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李凯副教授等共同完成的关于术中患者低体温风险防治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积极保温与常规管理对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平行、优效性临床试验”(Aggressive intraoperative warming versus routine thermal management during non-cardiac surgery (PROTECT): a multicentre, parallel group, superiority trial)。研究成果显示术中低体温(35.5°C)与正常体温(37°C)患者的结局性指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手术患者轻度低体温尚不影响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提示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原则上应维持在36°C以上,在遵循现有指南的基础上,患者的核心体温至少不应低于35.5°C,以免患者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国麻醉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2年6月30日,帝国理工学院的 William Wisden、Nicholas Franks和第四军医大学董海龙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了题为“应激识别并介导恢复性睡眠的中脑特异性神经环路”(A specific circuit in the midbrain detects stress and induces restorative slee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了病毒示踪、光纤钙信号记录、光遗传学等方法揭示了哺乳动物通过睡眠恢复心理及机体健康状态的脑内调控机制,扩展了睡眠对生命维持的重要意义,也为治疗焦虑、抑郁等压力应激相关的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思路,这是中国麻醉学专家第一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

  

  中国麻醉学领域第一本英文专业杂志创刊

  2022年6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麻醉学学会与Springer Nature出版社最终正式通过线上签订了 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麻醉与围术期科学, APS) 出版合作协议。杂志由刘进、马大青、谢仲淙担任主编,这标志着我国首个麻醉学综合国际英文学术期刊诞生。APS创刊旨在探索麻醉与围术期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填补中国没有国际麻醉学综合英文期刊的空白,将中国学者的前沿科学成果发表在中华大地上,提升我国麻醉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促进中国麻醉学走向世界融合创新。

  

  麻醉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重大项目课题评审结果,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熊利泽教授联合徐州医科大学曹君利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教授共同申报的课题“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获批立项,项目获批经费总额1500万元。该项目聚焦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麻醉策略研究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解析麻醉影响老年脑功能稳态的效应表征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为保障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及改善术后转归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干预策略。

  

  2022年国家卫健委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发布

  麻醉科是临床用血规范的实践者和协调者,更是临床合理用血多学科合作的专业骨干。2022年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796—2022),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血液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起草单位包括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血液围术期输血管理指南为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对术前患者评估与贫血管理、减少手术失血、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适应证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和规范,为多学科协调推进、合作共赢,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2022年,八所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共有8所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分别为中央赛道的2所高校:南昌大学、兰州大学,以及地方赛道的6所高校:天津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截至目前,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已全部结束,共有19所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具体名单附后),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专家全程参与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

  附:获批高校名单

  第一批高校(1所):徐州医科大学(2019年申报,2020年获批)

  第二批高校(10所):中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2020年申报,2021年获批)

  第三批高校(8所):南昌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2021年申报,2022年获批)

  

  全国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稳步推进

  2022年国家新颁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标准和培训内容与标准,一年来,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科专委会继续稳步推进全国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夯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涵建设,加强住培基地年度飞行巡检以查促建,举办骨干师资培训。进一步完善儿科麻醉、疼痛医学、心胸麻醉、麻醉重症和产科麻醉等专科培训体系建设。

  

  2022年“中国麻醉周”活动成功举办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22年3月28日至4月3日共同举办了2022年度“中国麻醉周”活动。本年度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本次活动在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以及许多自媒体平台进行同步进行,全国各地诸多专家和医护人员走上荧幕对公众宣传科普麻醉知识,麻醉专业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涉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元素,“安全舒适保健康,麻醉医生在身旁”,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国内多家医院纷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满足民众需求,弘扬麻醉学科正能量,为患者及家人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提升人民群众对麻醉医学科普知识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2022年4月初,中国麻醉界十余个专业学术团体首次联合举办了“中国麻醉周”直播活动,聚焦《敬畏生命,关注麻醉》,弘扬麻醉人文,宣讲麻醉科普。参加的主要麻醉学术团体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麻醉与镇痛镇静分会、中华口腔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系列专题活动得到《医师报》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师报》设立麻醉医学专栏

  今年中国麻醉周期间,医师报与国内十大麻醉学术团体合作,正式启动了《医师报·麻醉医学专栏》,专栏计划每月刊登麻醉医学信息,从重大会议报道、大咖专家访谈、指南解读、药物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并将根据热点、活动等,适时采取专家连线、在线直播、科普解读、全媒体手段,关注麻醉医学、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多学科发展与基层麻醉医师风采,打造麻醉学界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全面交流平台,推动麻醉医学的发展和麻醉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医师报·麻醉医学专栏》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担任主编,由国内上述十大麻醉学术团体的会长、主任委员及学术负责人于布为、李立环、姚兰、邓小明、李天佐、缪长虹、姜虹、张惠、王国林、刘进、敖虎山、苏帆、米卫东、姚尚龙、王天龙、马虹、俞卫锋分别担任轮值主编,申乐、朱波担任学术秘书。迄今,《医师报》麻醉医学专栏已经刊登了多期专栏报道和网上学术交流活动,对传播麻醉知识和公众科普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千县工程”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指南完成

  为做好基层医疗、巩固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成果,持续提升县域医疗综合能力,不断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依托县医院构建包括麻醉学科在内的五大临床服务中心(即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和重症监护)。受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的委托,2022年6月,由黄宇光、熊利泽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反复征求基层医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千县工程”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并及时上报。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建设将在“千县工程”中全面提升全国尤其是基层麻醉专科的临床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麻醉疼痛医疗服务,满足常见手术和疼痛诊疗患者的需求,不断提升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和对舒适化诊疗的新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在县域基层医疗建设中更好的发挥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龙头”作用。

  

  编后

  过去一年,麻醉医者坚韧坚守。岁末年初,梳理学科点滴成绩,多有欣慰,更有期许。一个被刚性需求的专业,自然被赋予厚望,政策的支持和各界的鼓励,更是麻醉学科前行的动力。

  新年伊始,面对患者的急难愁盼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麻醉学科唯有不负众望,踔厉前行,方能更好的推动学科发展,惠及百姓民生。

  元旦在即,春节将至,谨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感谢社会各界的厚爱与支持!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2023

  Happy

  NewYear

  走过寒冬的凛冽

  迎接春天的清新

  秉持诚挚的心愿

  奔向可期的新年

  发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编审: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