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坏的,都是我的。”——揭秘舞剧《Who Am I》

  Who Am I

  

  7月5日晚9点,舞剧《Who Am I》圆满落下帷幕。演出结束,现场观众无不向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她们近4个月来所付出的血汗泪的最好褒奖。

  《Who Am I》精选片段

  作为我校特色课程《舞蹈编创》的教学成果汇演,《Who Am I》是2015级舞蹈学学子们向老师和观众交出的一份华美答卷。扣人心弦的舞剧不仅震撼了现场观众的心,也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疑惑:这部舞剧的创作历程是怎样的?舞剧设置的一些神秘场景,是否别有用心?舞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如它的名字那般,这部舞剧,本身就是一道有趣的谜题。

  Who Am I?让我们通过采访,揭开这一舞剧的层层面纱。

  

  

  揭秘 Who Am I

  *回答问题者均为舞剧导演&演员

  Question 1

  舞剧创作灵感的来源是?

  诸宜东&王玲玲:创作的灵感被激发于一则新闻,新闻大概是这样的:a和b两个小男孩一起到河边游泳,a会游泳,而b不会,结果两个小孩都溺水了。b离岸边近一些,a离岸边远一些,岸上只有a的爸爸会游泳,b的妈妈只能在岸上呼救。当a爸爸把a救上岸之后,b已经沉入水底了,于是b妈妈责怪a爸爸:为什么不先救b,明明b更近,救了b还有时间救a。但a爸爸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先救自己的儿子不是错。

  我们由此探讨以后,才决定了要做这台舞剧的方向。现在看来,舞剧虽然与这则新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的确是被它激发灵感的。我们想:如果这个父亲是自己,我会怎么做?

  假如现实情况是b妈妈所言,先救了b,但a却死了,那a父亲会不会原谅自己?

  这一则新闻的主角换做是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使事情有了不一样的可能性,所有的可能性都取决于a父亲一个人怎么想。他脑海里一定也有很多个“自己”在那个当下跟他说了很多话,只是最后,父亲的角色促使他做了这样的选择。这就像我们舞剧里面去想要表达的那么多个“我”,哪那一个才是真的“我”,我到底要听谁的,谁的才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对错,为什么要有好坏,为什么要被否定。我们在这些“为什么”里找寻答案,最后得出结果:WHO AM I?当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就在得到答案的路上了。我们想邀请大家一起思考这件事情,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灵感。

  

  Question 2

  为何会选择肉色演出服和格子衫作为舞剧演员的服装?挑选这些服装有何用意?

  王碧霞:第一幕里身穿肉色演出服的演员,代表着新生命的出现,也同时寓意着“本我”的初现。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而“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所以在第一幕中,演员的动作和状态的表现属于较为空灵空洞的感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我”会发生改变 。

  第二幕里身穿格子衫的演员,代表着“本我”里各种不同“本我”的分身和灵魂。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这是灵与肉的斗争和矛盾,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有斗争必有胜负,胜者或是消灭对方或是克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选用格子衫主要是为了呈现“本我”中有着不同面的“我”。每一件格子衫都有它的主色调,但是格子衫不单纯只有一种颜色,会有与格子衫主色调相撞的另一种或更多的颜色存在。

  “我”是怎样的我,“我”有很多面,你看见的可能只是我的其中一面。看到的格子衫是这样的颜色,但是它只有这样的颜色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辨。

  

  

  Question 3

  在第二幕中,身穿格子衫的演员们先向女孩细细耳语,到最后愤怒地向她指责 “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这一小段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伍静毅:耳语这一段想要表达的是“本我”脑海中的天使与魔鬼。格子衫演员其实是虚幻的,存在于“本我”的脑海中,他们说的话是“本我”的心理话,但是她不知道应该选择相信哪些“本我”的心理话。她内心很矛盾,随着剧情发展,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斗争。

  

  Question 4

  在女孩被众人包围的那一段中,女孩想要逃离的,是什么?

  伍静毅:众人包围“本我”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局面,内心斗争越是激烈,形成的围墙就越坚固。“本我”选择不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也或许不敢面对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本我”想要摆脱内心一个个不同的声音的逼迫。

  

  Question 5

  演出中的绽放着白光的气球,有什么寓意?

  王玲玲:气球的出现是温暖基调的开始,它象征着孩子时期的快乐与童真,光在黑暗的舞台上发亮,象征着人内在迷茫矛盾纠葛之后的觉知,觉知被唤醒迎来的就是成长。而气球数量的多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由开始的弱、不稳定到后来的集中,象征这内在觉知出现和能量变化的过程,给人以希望之念。

  

  Question 6

  最后一幕,为什么要用影子的形式来呈现?

  王玲玲:最后一幕设计成影子,是希望观众们能够从前面的舞蹈中回归内在的宁静,通过这些会让人产生共感的投影和孩童时期会做的事情,来象征内在同一的美好和喜悦之情。这一幕中,我们设计了猜拳头、牵手、亲吻、依偎等动作,这些日常的动作都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所以我们通过舞蹈艺术的修饰将它放在了这个环节。这一幕里有个很巧妙的提示,影子数量由一变五变一变五,代表着“我”里面的其他“我”,我们各不同一,但存在于同一个体。经过了矛盾之后,我接受了这样的“我”,不抗拒,不悲愤,与“我”同在,希望能让观众感到内在的和平。

  

  Question 7

  演出中,调动观众情绪的不仅有舞蹈,还有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挑选上,费过哪些心思?

  伍静毅:找音乐的前提是要确定曲风,再者有了框架才好找音乐,否则就是海底捞针。确定曲风后,定义一个标签去播放器找,翻到一个作曲家风格比较适合的,就疯狂找他的各种专辑,觉得可能能用的都收藏起来,根据相近风格的作曲家或者专辑,都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出很多音乐来。

  找音乐非常需要有对音乐的敏感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直找,这就像是苏格拉底叫他的学生去田里找最大的麦穗。音乐其实很难找到最合适的,在风格契合的情况下,就看你怎么去用、怎么编动作、怎么更好地与框架融为一体。

  找到音乐后,少不了日日夜夜的剪辑。在我疯狂找音乐的那两个月里,我把自己原有的音乐歌单全都清空了,只专注于舞剧音乐。结果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幕的音乐换过三版,直到舞剧演出前两周,其中一首音乐还被替换了,就是觉得原本的那首不够烘托气氛,当遇到非常吻合主题的音乐时,我们的鸡皮疙瘩都出来了,因为就是要的那种感觉、那个节奏,更巧合的是,更换音乐后再进行排练时,新音乐与原有的动作、队形、框架都几乎吻合。

  

  Question 8

  演出的基调由阴郁逐渐走向温暖,它最后想向观众传递的,是怎么样的“正能量”?

  刘玉慧: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舞剧,从人的出现,到思想的自我碰撞,再到最后的趋于统一,这是一个慢慢接纳自我的过程。开始编排舞剧之前,我们就有想过一句话“好的坏的,都是我的”。人有很多思想,它们不可能是完全和谐的统一体,总会有些相互矛盾。可能刚开始,这些思想会让我们觉得害怕,但是到最后发现,既然这些都是我的思想,我当然是要去接受它们。阴郁的过程是思想开始发生冲突与矛盾的过程,而温暖的结果就是接纳自我。

  我们想向观众传递的,就是我们总要面对真实全面的自我,面对时请不要害怕,不要彷徨,从容地去应对自身的问题,接纳自己。

  

  Question 9

  这部舞剧想要思考和探讨的核心,能否归结为人的存在状态?

  王玲玲:也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作为人而成为人,这也是我们舞剧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去跟观众做心灵上的沟通。除了表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外,我相信有些观众也会被舞剧的某些地方触动内心,这就是我们想做的唤醒自我的觉知。人的存在大于它的形象,我们不能停止思考,这个舞剧是我们集体思考的成果。对于观众们思考出的这个结果,我们表示感谢,这是给我们的最好的回馈。

  

  

  

  

  傅梦巧老师 教学总结

  原创舞剧《WHO AM I》是校级特色课程《舞蹈编创》的教学成果之一,在课程建设中,我与学生一同完成了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的编舞技法,积累了20多部优质的单、双、三舞蹈小品以及本学期呈现的这部原创舞剧。

  舞剧作为舞蹈编创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舞蹈创作的最高水准,在专业院校通常是在第四学期之后才能去完成,而在我们综合类院校的第二学期就尝试去创作舞剧,其实对于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于舞蹈编创课程的教学更是极大的挑战。下面,我在本学期舞剧创作及课程建设中谈谈教学上的几点心得:

  1、教学中侧重引导,强调对学生创新主体意识的挖掘与实践创作能力的提升。

  课程教学中重在教如何编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而不是直接给予动作,帮助学生在编创过程中缕清创作思路、把握整体结构,舞句舞段的动作修正以及创意灵感的思维激发等方面。通过引导、指正、辅助,帮助学生们完成舞剧创作,使学生会与舞蹈编创相关的设计、编排、修正、整合与组织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创编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教学中强调编舞技法为作品(剧情)所用,促进学生对创作规律的掌握。

  编舞技法是舞蹈编创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但是让学生受限于对经典剧目或者对他人创作技法的模仿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启发学生们根据舞剧主题与剧情灵活运用编舞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要让学生们寻找并掌握了创作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做到“技为情所用”。

  3、教学中注重心理式语言与情感的启发,激发学生动作的创作与表达。

  因为学生们的肢体语言在技术层面是受限的,在编创过程中常常出现动作匮乏,有时候纯粹的技术动作又很难走进大众的心里与之产生共鸣。因此,对于舞剧中人物心理式语言的启发,则尤为重要。运用心理式语言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们扩展肢体语汇的创作空间,有利于肢体更好的更真实的表达,呈现的动作则更走心、真实、感人。

  4、课堂课后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实践、多体验、多感悟。

  舞蹈编创强调个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与编创者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分不开,课堂上解决了动作语言、编舞技法等基础性要素之外,舞蹈编创更多是一个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的过程。因此,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社会实践,学会观察生活、捕捉人物形象,并付诸于实践。再者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电影、戏剧、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其它学科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创作力、综合能力的养成。

  此外,舞剧创作是这学期舞蹈编创课的一次大胆尝试,大家从最初共同商讨剧本、明确主题与结构,到每一幕的动作编排、音乐剪辑以及创意构思,再到后期反复联排,经历了几个阶段和无数个不眠夜,最终圆满成功。它倾注了所有人的心血,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看到大家舞台上的成果倍感欣慰,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编排过程不易,一同走过的时光虽苦也是幸福!

  

  

  王玲玲 随笔

  从第四周的一纸剧本,到舞台上的最终演出,导演、演员和我们的傅老师都付出了非常非常多的心血。在开学初,老师就带着我们分了好几个组别:编剧、导演、音乐、灯光、道具、服装、宣传,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能。同学们投票选定了舞剧剧本,要把最初的想法在舞台上实现,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事。

  剧本确定后,我们在选音乐上就费了很大的功夫。这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实用的技巧,只能根据我们需要的感觉和情绪,去反复地聆听和磨合,找到那个合适的点。在这过程中,导演之间也有产生过争论和意见,对音乐的喜好代表着人的个性,众口难调,但我们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大家都认可的音乐。

  

  排练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作品全班参与,四十几个人除了每周两次课的排练时间以外,更多的需要课下时间去磨合动作和完善每一幕的内容。大家平日也有其他的课程及作业要完成,所以课后要将所有人聚齐,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都努力克服了这一点,为了能将大家聚集在一起,老师也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我们一起在排练厅里进行编创。为了提高排练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制定了排练的规则。排练过程虽然很累,但感人的是,每次需要大家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排练时,大家都会尽量配合老师的安排。老师在给其中一幕排练的时候,其他幕的导演就自己安排自己幕的演员在教室排练,没有教室时,就在艺传大厅里排练。我们从头至尾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放弃做这件事,因为这个舞剧从一开始,就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决定的。如果没有大家的团结,没有这些挤出来的时间,这个作品是不会在3个多月内完成的。

  

  在这部舞剧里,每一幕都是先由各幕导演编排,包括要用多少人,什么队形,想用什么音乐、意象、逻辑等等,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发挥和创造,让我们非常大胆地去尝试脑袋里灵光一现的想法。傅老师给我们制作了一个详实的舞剧编创计划,包括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还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帮助我们梳理框架结构、滤清创作思路、启发如何编排。每一次与老师交流后,大家心里都有数了,排练的时候就会更有效率一些。排练过程中,导演们会常常拿老师的话来“吓”演员,有时大家排得很累,一休息躺下就起不来,一句“明天老师要检查啦,动作还没跳齐呢”,大家就会默默从地上爬起来。

  舞剧编排的初稿与最终在舞台上展示的相距甚远,特别是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改动很大,要让观众比较清晰地感受到舞剧思想,就需要调整与提升。在舞剧框架差不多成型的时候,老师就开始给这个作品艺术加工。 创作中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难免需要舍弃一部分动作,虽然是很辛苦编排出来的东西,但看着的确不好,就果断的不要了。按第二幕其中一个导演的话讲“不太合适那就删了吧”,“啊,这么长都不要啦”,“不要了再编过吧”,不过庆幸的是大家都认可这个剧本,对表达的核心没有异议。虽然有的时候,大家会因为用什么样动作呈现而吵得不可开交,但排练结束时的几句“一起去饭堂吃饭”、“好”、“等我穿一下鞋”就变得好似刚才没吵过架一样。推陈出新,如果没有对自己的否定,就不会出第二版和第三版,我们也因为参与舞剧的创作,成长了不少。我们排练时常强调“好的坏的,都是我的”,这是舞剧的核心,也是我们通过这部作品想与观众分享的观念。

  

  我是第三幕的演员,体会较深,一开头的对话原意是想把大家平时都不会想讲的话说出来,比如“努力了那么久好像没有用”。为了情绪的真实感,所有的对话都由演员自己决定。一开始大家准备的话都很长,呈现出来的舞台效果并没有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好。后来老师给我们出主意,从每个人找到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符合语句情绪的肢体动作来丰富我们的情绪,再通过分组叠加重复的处理,使得层次丰富起来,也比较符合人在压力大时一点一点攻破心理防线的过程。因为是演员自己定的话,所以在每个人说的时候,情感是饱满的、真实的,有几次排练对话环节,有人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相对前面两幕,第三幕更走心,因为只有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情境,才能真实地表达。第三幕还有一个很催泪的是双人镜像舞蹈,这一段主要表达两人互相之间的跟随和接纳,我们认为它是安静且感动的。一开始没编动作时,导演在教室里放安静的音乐,让两个人为一组跟着音乐表达的情绪去即兴,其中有一组演员跳着跳着,就开始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一直没离开过,当我再看见她们两个时,已经抱在一起流眼泪了。用这个演员后来的话说,“我们在舞台上不会讲任何一句话,但观众一定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哭没有不好,正因有了这样的过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真实。在这过程中,傅老师帮我们完善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丰富动作的层次与空间,强调了每一个动作的内涵性表达。

  舞剧排练中,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有一次我们在练习双人镜面动作时,我因为失误,膝盖磕噔一下砸到地板,那一瞬间疼到讲不出话来,眼泪控制不住一颗一颗往下掉。练习时的失误是时有的事,我也知道在出现失误后,忍住疼痛不断地磨合和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完美的效果。我们每个人的脚上手上背上都有些伤。那些伤,都是经验的累积。

  

  最后一幕为什么要用影子?一开始是没想到的,只是按照导演的要求设计成宁静的气氛,希望让观众从群舞的大音乐中走出来,平定住被调动的情绪,认真地思考舞剧的问题。影子的灵感,是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灵光一现的,还记得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在排练厅突然想到影子创意后,立马关灯拿手电筒试效果,试着试着就戳中心窝,开心到尖叫的那个时刻,我们就决定采用影子,因为它太符合我们需要的氛围了。影子创意诞生的这一过程,我终生难忘。

  总之,不管是哪一幕,都创作得非常不易。因为这样的不容易,把我们四十几个人的心都牵在一起去做好这件事情。虽然舞剧已经演出完毕了,但我的心还在排练的环境中久久未能平复。很多好友、老师和同学在观看完舞剧后表示感动,我听到以后也非常欣喜,这是一件过程很疲惫,结果很美好的事情。舞蹈给我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方式,也给观众带去了难忘和感动,我们的傅老师师带着我们一起做到了,没有辜负这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观众的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对这一切,我心怀感恩。

  

  

  

  王碧霞 随笔

  《WHO AM I 》舞剧贯穿了这个学期的始终,结局是圆满的。在舞剧最初还没成型之前,我们下了很多的准备功夫,从每一次课前开会分配任务,到后面同学们各司其职准备有序,一切都看起来好似会很顺利,一切也好像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但在舞剧编排导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难。就像舞剧的主线一般,我们创作舞剧的过程也经历了从摩擦碰撞,到最后温暖而又给人力量的故事线,很悄然地呼应上了主题。要是少了中间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成果。

  

  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打草稿,然后无数次地去修改斟酌。我们创作舞剧也是一样,最后呈现出的舞剧不是一次就能编出来的,也是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审核修改,最后才包装出来的效果。前期编排的内容有可能都会用不上,再加上时间紧张,所有人都在一个高压的状态下,有些内容还是在演出前才定下来,不确定性特别大。

  

  最后几周的时候,整个舞剧也只是刚出来一个雏形,距离能上台演出还相差甚远,又刚好遇上期末周,大家都知道难,但谁都没有说过放弃。老师陪伴着我们一起去构思,去编排,去完成每个细节。正因有了这份陪伴,我们才能如期坚持下来。后期的排练是从早到晚,早上进了排练厅,再出来的时候就是晚上了。每一次排练,每一次编排,每一次修改,老师都在我们身边。大家的专注、投入和坚持,是我真真实实体会到的。

  第三幕要表达的主题是温暖和给人向上的力量。刚开始,导演用了不同的方式都没能找到感觉,是在一次次的排练中去共同探索的,无论是气球还是投影,都是偶然发生及发现的。在做开头对话和双人舞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是在无数个晚上,排练室里关着灯,老师去做引导去和我们沟通谈心,才让我们最终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忙忙碌碌中,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惊喜和力量。我喜欢每一次故事的出现,喜欢每一次发生的碰撞,喜欢每一个美好的结局。

  

  

  

  伍静毅 随笔

  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们2015级舞蹈学能呈现出这一台舞剧,万万不可缺少的是大家的凝聚力。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白天上课,晚上排练,为舞剧争分夺秒。作为第二幕的导演,我真的非常感激演员们的信任。第二幕的框架结构一直都在修改,尤其是头两个月都在大幅度地整改方案,其中每一次排练完,导演们都会反思这次排练是哪里有问题,发现问题就修改,一遍遍尝试,直到对味儿为止。

  很记得在11周完成初稿时,为了争取时间修改,导演们跟老师视频开会,傅老师把有问题的架构一一指出,如重点亮点的部分要突出,详略得当;双人舞、三人舞的动作升级,加入更多借力托举让画面构图立体起来。初稿最大的问题:流动画面过多、构图乱和缺少心理层面语汇,等等……老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傅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组成员一同商讨修改方案。

  

  第二幕,集体部分的双人舞想表达的是“本我”中的个体和个体的斗争,所以编动作时强调互相之间碰撞的力量,根据主题运用了双人舞技法的借力、对抗、撞击、牵引、正负空间。群舞部分的编排是从导演拟定的动机出发编排的,导演要求每一个演员根据动机来编排一定八拍数的动作,再经由导演合成来完成我们的主题动作。出来一段动作实际上能不能用,是要考量到结构、音乐、质感等能否恰当合为一体的,如果不适合就重构,在时、空、力上做调整。群舞是舞剧中的主题舞段,我们还需要它在调度和层度上不显单一,要设计它的运动线路,形成能烘托剧情所需的画面造型。

  第二幕的大群舞部分是舞剧的高潮,是主演“本我”情绪最为高涨的部分,以双人舞的个体与个体斗争、三人舞的操控与反操控等为铺垫,最后的群舞部分是将内心矛盾爆发外露。舞剧演出的两周前,原定方案中,三人舞连接的群舞部分是想以绳子作为媒介,来象征束缚与挣脱,但是考虑到高潮部分应该展现出强烈的心理效应,所以改!主演“本我”为实,格子衫演员“小我”为虚,群舞音乐效果显著突出步步为营的氛围,是“本我”内在的自我束缚与挣脱。在傅老师的启发下,将这种自我封闭、步步为营的状态用各种队形来体现。“设计多几个变幻队形把‘本我’团团围住,但是不能完全封死,要有出口,当‘本我’要去找出口时又马上封锁起来……”老师的建议,让舞剧有了重重关卡、双圆圈环动封闭式的压迫、团团包围“本我”的群体移动、像围城一样的扇形牢笼。

  我们每天除了课上至少排练3~4个小时,课下还需耗8~9个小时在排练厅,加之双人舞托举和群舞的训练强度对演员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考验,演出时有的演员是带伤上阵的。大家是一起学习3年的同学,有很多人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不只是舞蹈上,她们更值得表扬的是坚持的精神,每天即使浑身酸痛或是伤痛,偶有抱怨去宣泄情绪是难免的,但是排练是从不缺席。没有她们的坚持努力,就没有这场圆满的舞剧。

  

  “好的坏的,都是我的。”

  摄影 | 黄幼帆 李开石 王艺帆 肖培健 王华璋 吴凡

  主编 | 王华璋执行主编 | 黄诗亮副主编 | 龚韵琛 吴绮雯采编 | 曹纯 陈绮汐 方圆媛 姜娅琳 李佩瑶 刘嘉刘苑晴 刘子琳 汤冉 张董楠摄影 | 王艺帆 陈楚漩 李开石 梁可融 肖培健 朱继程数据 | 魏堂钊 徐雅璐

  本推文解释权,归《Who Am I》课程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