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追梦徐州!徐州人不说徐师大,不说苏师大,我们只说:“师大”!

  

  开学季到了

  看着学生们走进校园的那一刻

  你是不是

  怀念起了自己的青葱时光

  那时一切很美好

  清澈的眼眸总是闪着光

  下面提到的这所学校

  对徐州有特殊的意义

  也许就是你的母校。

  点开视频 追梦徐州!

  《徐州的第一所大学》

  1958—2019 她陪伴徐州人61个年头

  素有“楚风汉韵”“五省通衢”美誉的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校规模、数量位居江苏省前茅。而早在1958年,徐州就迎来了第一所大学,她就是今天的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中学,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

  

  (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

  

  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

  

  (江苏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奉命成建制北迁徐州。

  

  今年84岁的徐冠文教授就是亲历者。当年风华正茂的他,和其他10位教师成为第一批从无锡来徐任教的老师。

  

  建校之初,数学、中文和生化成为最早的三个院系。其中,中文、数学是本科教育。徐教授说,当时条件比较差,教舍都是茅草房,学生课桌椅是水泥砌的。

  之后,学校安排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去南京大学进修,回校后开设大四的微分几何课程。

  

  

  1959年4月15日,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徐州师范学院诞生。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成为彼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也是当时全省文科中文专业四大名校之一,和南师、江师、扬师齐名。

  

  (徐州师范学院)

  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

  

  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这个校门还记得吗?通往校园的那条林荫道现在还很美。

  

  (徐州师范大学)

  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

  

  (原徐州工业学校,现在的江苏师范大学贾汪校区)

  

  2011年11月教育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这些校徽,你戴过几个?)

  “春华秋实一甲子,五源汇流六十年。”从徐州师范学院,到徐州师范大学,再到江苏师范大学,学校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实力逐步增强,学科结构愈加平衡,学校声名远播,迅速迈向全国百强大学,其文科实力更是享誉全国,早已跃居全国中文五十名。

  

  (毕业的时候总是会在这句校训旁边合个影)

  目前,江苏师范大学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潘安湖校区,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多个学院,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500余人。

  

  她长久的存在于徐州人的视野里,回忆中,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面貌和品行学问。

  “师大人” 青春最美时难忘

  时光流转60年,有超过十万的学子从师大毕业

  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恢复高考以后入学的77和78届学生,给徐师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学生,77和78级新生在同一年入学了,他们的年龄悬殊了17岁,小的16岁,大的已经30多了。这算不算最萌年龄差?

  

  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工厂和农村,长期的艰苦劳动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课本,而对于瞬息万变的时局,似乎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前瞻眼光。

  

  80年代的学生走在校园内

  04编导班的同学们,记不记得毕业时唱的那首张震岳的《再见》,之后成为多少学弟学妹们的毕业必唱歌曲。

  

  汉服毕业典礼,感觉穿越了~

  这里是一个出才子学者的地方

  

  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他是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始人,先后担任徐州师院中文系主任(历时达20年之久)、副院长等职,兼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

  

  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了《现代汉语》教材。中文系的都用过~

  

  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和夫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

  

  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

  

  1954年的刘百川教授

  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在1931年时出任小学校长后,记了三个多月的工作和生活日记,这位年仅28岁的小学校长不唱高调、少谈理论、多做实事,多调查、多研究,事必躬亲。

  

  70年后,华文出版社将刘教授的日记汇编成书——《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让我们得以窥见30年代的初等教育和一个基层校长对平民教育的见地。

  那是一段“以梦为马”的快乐时光

  

  趴在教室阳台上往远方看,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未来。

  

  那年,徐州师范学院还不叫江苏师范大学,位于和平路上的校园还青春如故。

  

  这个篮球场直到30多年后,依然是徐州人的最爱,只不过后来,这里成了全民健身的场所,老的,少的,都去打打球。我不是大学生,但是我喜欢这里满满的书卷气。

  

  学校的大操场,举办过无数场开学典礼,运动会

  

  1983年,中国有了那部经典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女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那时,徐师院的这届女生已经毕业了,不知道她们当时看了电影之后是怎样的心情。

  

  1978年,中文系自排话剧《于无声处》,浓眉大眼的男主好帅~~~

  

  上世纪90年代是高校大专辩论赛最火的时候,舌战狮城的姜丰、蒋昌健(《最强大脑》主持人)是全国大学生们的偶像,几乎每所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辩论队,徐州师范学院师生自篇自导自演的电视作品《无雨的日子》就讲了一个学校辩论队的故事。后来,这部作品得了“理想杯”全国高校电视作品大赛唯一的一等奖。

  

  2003年,师大的另一部获奖作品诞生了,《第四条红裙子》。后来的师大学生说:我们上课拉片学这个,考试最后一题是这个!提问:这部片子里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师大”记忆:

  

  原来的江苏师范大学只有一个云龙校区,在云龙山脚下,小编的家就住在云龙校区对面,回学校只要5分钟。后来,江苏师范大学有了泉山校区,小编从家坐11路公交车到那儿大概半个小时,由于学校在11路终点站,大冬天,上车靠着玻璃窗睡一觉就到站了。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塑胶跑道,晚饭过后,和几个同学走着一圈又一圈,说着周围发生的事,那时对未来很憧憬,感觉出了校门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你的“师大”记忆是什么?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徐州一路追梦,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力前行。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由中共徐州市委网信办主办,徐州广电无线徐州承办的2019“朋友圈里的徐州——追梦徐州”活动正式启动!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影像资料征集

  70年来,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

  70年来,徐州市民生活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衣食住行、文化时尚等场景;

  人物征集

  70年来,徐州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知情者等;

  70年来,为徐州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典型人物等;

  联系电话:199-5219-0309邮箱:913593695@qq.com

  微视频征集

  面向各单位、网友征集徐州发展成就的微视频,展现徐州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庆祝活动等,形式不限,提倡创新。将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加入“追梦徐州”话题即视为参赛。

  留言征集

  面向网友征集70年来亲身经历的故事,展现个人、家庭的追梦历程。通过本文留言分享故事,经徐州广电无线徐州筛选、整合,将制作成民间“图文年鉴”。

  《朋友圈里的徐州——追梦徐州》系列:

  茅台11块7一瓶!@徐州60-80后,你们还记得这个地方吗?百货大楼,古彭大厦,中山堂……这条路上的地标数不胜数这个地方,有数万徐州人参与建设,甚至改变了徐州城的气质!除了苏轼的《放鹤亭记》,这里还有一段荒山改造的故事!80年代,从凌晨到深夜,徐州有个地方始终人山人海!这个地方承载了徐州人童年旧时光……

  编导/李文 朱晓峰

  摄制/吕越 季广天

  编辑/许波 责编/朱宸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