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中国抗战对二战胜利具深远意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2013年,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出版了《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首次以西方历史学者的视角书写中国抗战史。拉纳·米特在书中强调,中国为二战作出的巨大牺牲不应该被遗忘。

    第七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近日举行系列线上记者会。拉纳·米特回答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提问时再次表示,中国为抗战付出巨大牺牲,如果没有中国1937年到1941年对日本侵略的抵抗,西方国家就不会在珍珠港事件后加入战争,并与中国一起打败轴心国。

  “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最终胜利,中国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拉纳·米特说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拉纳·米特。  中国抗战的故事应被更多人知晓

  今年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85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拉纳·米特曾对中国媒体表示,作为一名中国研究者,他希望通过还原历史真相,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贡献和意义。

  从2004年起,拉纳·米特历经十年写就《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经出版便受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好评。《华尔街日报》评论说,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在二战盟军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抗战的担当和付出的巨大代价,向世人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创伤对中国战后发展的影响。

  2007年,拉纳·米特创建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之后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20年,他又出版抗战史新作《中国的正义之战——二战如何塑造了新民族主义》。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在二战中的角色是西方世界最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之一。它应该被更多人知晓。”再度向中国媒体谈起抗日战争的历史,拉纳·米特说道,中国为抗战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无数中国人因为这场战争失去了生命。中国的抵抗使数量庞大的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无法进攻亚洲其他地区。“记住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中国应该如何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拉纳·米特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提出了直接的建议。他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研究人员难以获得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北京、重庆等地保存的抗战档案资料。因此,要继续开放这些档案,并进行数字化。

  他举例说,英国和日本等在档案数字化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研究人员即使不进入档案所在国,也可以在线获取档案。“如果中国也能做到这一点,讲述中国抗战的故事将变得更加容易。这是真正重要的故事。所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西方历史学者都对此翘首以盼。”

  中国将成为能源和技术革命的核心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拉纳·米特指出,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回溯过去上百年的中国历史,现代化事实上一直是核心议程。因此,在中国的语境里,“现代化”一词具有连续性。在他看来,今天中国话语中的现代化,试图解释中国如何寻求在全球秩序中获得稳定和突出的地位,并在国内创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方式。

  拉纳·米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特殊的经济模式为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使“中国制造”蜚声世界。近些年来,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正得益于“中国制造”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国每年将GDP的2.4%投入研发领域,发展起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类型。中国的现代化轨迹也由此更新。

  技术革新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拉纳·米特说,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建构起了前所未有的对话平台,中国十几亿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在其中相互交流,表达意见,进行思考。社交媒体在中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在实质上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44.8%,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2.48万亿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中国全部发电量的29.7%。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致命问题,转向可再生能源是我们能采取的极少数有效办法之一。技术变革使远程办公更加便利,改变了传统工作场景,其中即伴随了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拉纳·米特说,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相辅相成,与未来10年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将在这些变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北京高校的技术转化实践成果卓著

  虽然由于新冠疫情阻隔已有三年未踏足北京和中国,但拉纳·米特依然关注着北京市变化发展的动态。他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仍持续快速、大规模地发展,除了吸引眼球的机场和高铁,拉纳·米特又一次提到技术创新,“在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等区域,清华大学等从事尖端研究的高等学府与民营企业结合,实现了技术的转化应用,令人印象深刻。深圳和杭州等城市也是技术革命的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北京集中推动高校科研和商业部门开展合作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几年,北京的生活因此改变。”

  “我很想回去,见见我在北京的大学里的同事和朋友。”令拉纳·米特感到兴奋的是,中国在近期调整了防疫政策,“通过国际旅行实现的人际互动是国际合作的重中之重。为数众多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已开始回到英国,他们非常受欢迎。开放相关规定,允许外国人自由访问中国,将是必不可少的下一步。所有国际人士都期待着这一刻。”

  第七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拟邀请美、俄、欧、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中方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人、学者、媒体界人士与会,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