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抗旱保收看四川省农业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8月25日电(郭桢)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今年夏天,四川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为保粮食增产,四川启动了三级抗旱,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同时,以科学种田和现代化管理发展新型农业,出现了首个“无人农场”,科学助力农业增产增收,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应对高温干旱确保全年粮食增产

  今年7月以来,四川省面临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气温、历史同期最少降雨量、历史同期最高电力负荷叠加的严峻局面,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多地土壤墒情明显偏差,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为“防大旱、抗长旱”确保全年粮食增产,8月12日,四川省启动了农业三级抗旱响应,组织农村提灌站提水保苗,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对于受旱较重绝收田块,适时改种、补种短平快的晚秋粮食、蔬菜。在四川省荣县鼎新镇的蔬菜大棚中,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室内温度只有34摄氏度,大棚内培育的绿油油蔬菜幼苗长势喜人,风机、喷淋系统等自动化控制设备正在运行,工人们忙着仔细挑选花菜、白菜幼苗。这是今年鼎新镇投入使用的一个现代化育苗工厂,一批可以育苗200万株。今年高温干旱天气对蔬菜苗的培育不利,鼎新镇蔬菜合作社就开启了“共享育苗”模式。当前正值早秋蔬菜育苗、移栽的关键时期,作为川南最大的茄果种植基地,荣县鼎新镇积极开展抗旱育苗,在全镇范围内设置3个集中育苗点,估计今年集中育苗能达到1000万株以上,为蔬菜生产保供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四川省抓好大春抢收抢管。当前,春玉米收获即将结束,川南、川东水稻收获即将进入高峰期。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及时清理春玉米秸秆,为大豆、红苕等作物腾出空间,确保作物正常生产量形成。依托下沉一线包市包片夺取粮食和大豆油料丰收、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同时切实抓好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监测防控,全力打好病虫防控攻坚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近日,自贡市富顺县的气温飙升到了40多摄氏度,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是再生稻的核心示范片区,村里建成了跳蹬提灌站,铺设1000余条管道为300亩再生稻提供水源。国网自贡供电公司为确保农业用电,在烈日炎炎下用四个多小时为村民抢修电路,使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再生稻田。

  此外,四川省全力抓好晚秋粮食生产。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最后一道防线,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撂荒地、秋冬空闲田、边角地,大力发展再生稻、秋冬露地蔬菜、秋冬马铃薯等作物,扩大晚秋粮经作物面积。在不挤占油菜、小麦的播种空间的前提下,做到地不留空、季不留闲,确保全省晚秋粮经面积达到1400万亩以上,打好今年农业生产收官之战。

  二、农业大省担当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

  《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全川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图表1:2016-2021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016-2021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png  来源:四川省政府网站

  今年上半年,四川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1.7%,生猪产能保持稳定,第一产业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为稳全省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四川省粮食产量达到716亿斤,十年新增62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3.3亿元,比2016年增加2566.4亿元,平均增长4.6%(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产值9131.0亿元,比2016年增加2474.5亿元,平均增长4.5%,处于农业经济较高增长水平。农、林、牧、渔及相关活动均衡发展,农业经济实现高位提升,经济总量先后超越江苏省、河南省,由2016年的全国第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2位。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3.89万元/人提高至2020年的5.83万元/人,有力推动了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步伐。

  图表2:2016-2021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2016-2021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png  来源:四川省政府网站

  四川省农业拓展增量,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首先是严考核。从2020年起,省级连续三年向市(州)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今年已将9500万亩的粮食和765万亩的大豆播种面积作为硬任务下达地市,对未完成任务的市、县涉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非粮化”。

  其次是增产量。抓手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5000万亩,约占国土“三调”耕地面积的2/3.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进一步夯实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地位。

  第三是调结构。重点是提质量和育品牌,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布局了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牢牢守住粮食储备“第一道防线”,着力扩仓容、增储备、强监管,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年翻了一番,“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大力发展科学种田和现代化管理

  四川农业已经走上科学种植和现代化的管理之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提出,围绕“10+3”产业,选择3个县(区)现代农业园区和1个省级农场开展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分别支持安岳开展柠檬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崇州市开展数字农业建设、雅安市雨城区及名山区开展茶叶种植数字农业建设和四川省原良种试验站开展种业数字化试点建设。目前,“10+3”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优势特色更加凸显。

  以四川省崇州为例。崇州探索创立了农业共营制,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经管,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集中经营,有免费的经理人培训,还有信用贷款贴息等,当地农业农村局还配备了一对一的农技指导老师。农民将土地交到合作社后,由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统一规划安排,等到年末,社员们就能获得土地。不用种地的农民还可以外出打工,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崇州建设高标准农田,小田变成大田更方便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又带来了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种田变得更轻松。以前田里的插秧、植保、施肥、晾晒等很多环节农活都需要人工来做,2000多亩田地至少需要上百人来种植。现在开展了全程机械化耕种,用拖拉机打田和收割机收割,3000多亩田只需要20多个人就能完成,粮食产量还能增产。

  四川还出现了首个无人农场。田间管理人员轻点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发出指令,的拖拉机便立即从机库开出,缓缓驶向农田,开始旋耕作业并完成了小麦播种。这是真实发生在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的“数字化无人农场”里的场景。这里是四川省首个“五良”融合无人农场,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无人农场是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指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以及等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智能化管理,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种植精准化、管理可视化。该无人农场采用现代化装备技术服务,在300亩的示范区里,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就能让多种的智能农机设备自动进出库、下田和自主作业,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自动作业。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新兴技术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成为助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字化赋能之下,乡村实现扫码溯源,为安全保驾护航,提升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