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上图科普 从生命伦理看基因编辑
新民晚报讯(实习生 汪元舟 记者 易蓉)自人类基因技术诞生以来,有关其为魔鬼还是天使的争议便一直未断。人们在为逐渐攻克这一技术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个别科技人员可能滥用这一技术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为了科普基因编辑的两面性,昨日,系列讲座《从生命伦理看基因编辑》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探讨基因编辑的话题。
在讲座中,许院士以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引,谈及了现代科学研究给生命伦理带来的问题。生命科学领域,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引发诸如健康、人身安全、社会公平与人权等问题。同时,该事件运用的技术本身也伴有巨大的风险,容易导致脱靶效应。一旦发生脱靶效应,不完全可控的基因突变可能打乱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固有平衡,造成更多隐患。另一方面,基因技术应用在医学、农业、合成生物学等产业都有非常大的前景。因此从伦理上考量基因技术研究的收益与风险,以及这一技术应该发展到哪一步是有必要的。
许院士随后点明,这个问题上国际公认的伦理标准。这一标准允许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做基因研究或是将技术应用于细胞治疗,但不允许在现阶段做可能导致遗传改变和功能增强的研究。要做到这一点,许院士对政府和科研院所提出建议。首先,政府应制定基因编辑发展与应用的“红线”,建立明确的惩罚制度;启动更多基因编辑的重大专项,专门讨论伦理问题,并制定相关医学应用指导原则。其次,对于科研院所,要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加强基因编辑的原始创新,进一步加强科学机构的研究伦理审查的审查、把关责任;建立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的伦理共识,相互监督,并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伦理教育与培训。最后,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构建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并由媒体进行宣传和辟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