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产 新基建 新城市】中国EMBA20周年暨同济“技术+管理(经理)人”新年

  同舟20载,共济向未来。2022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中国EMBA20周年暨同济“技术+管理(经理)人”新年论坛正式开幕。

  当日下午,以“新地产 新基建 新城市”为主题的分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主持。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荣誉讲席教授朱合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上海保利原董事长夏文伟分别发表主旨演讲,结合各自研究实践,给论坛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为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贡献新力量,提供新思路。

  朱合华

  从土木工程到土木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的第四次飞跃

  分论坛中,朱合华表示,土木工程的发展是新地产、新基建、新城市的重要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的第三版即将发布。土木信息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第四次飞跃,即土木工程与数字技术的一种全面融合,将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向。

  他强调,作为人类安居乐业的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土木工程的本质在于建设。因此,经济而高速、高质量地建设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飞跃,从砖瓦出现——钢材的大量使用——混凝土的兴起,每一次都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推进,国家城市建设面临着新时代的新需求:面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的转型,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面对双碳战略的落实,需要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度融合,要从每个环节借助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升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面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应在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中,正确认识传统工科的核心支持作用,重视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智能交通、智慧医院、智能校园等融合基础设施。

  他指出,面对这些需求,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亟需提升。而对于土木工程数字化赋能“采集数据难”、“提取信息难”、“形成知识难”的困局,要以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为突破口,建立开放的信息流平台,土木基础设施数字化要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和服务六个部分来打通信息流动的壁垒。

  朱院士介绍,其团队研发的基础设施全寿命期一体化智慧决策服务系统iS3V3.0,正在成为土木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范式和关键工具,并为中国智慧基础设施联盟暨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打通生态化之路。iS3平台自发布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交通、市政、人防、能源等领域,为川藏铁路隧道的智能建造、城市智慧地下基础设施提供核心技术。

  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变革与挑战,土木工程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交叉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了土木信息工程学科。运用土木信息工程技术:

  (1)可以建立立体城市信息模型,通过动态推演实现前瞻规划和最优选址;

  (2)通过BIM设计、施工数据自动采集和施工机械远程控制,实现少人化施工和自主无人建造

  (3)通过物联网和空-天-地实时监测、无损快速巡检和结构病害自动识别,实现运行态势精准研判和多灾害防控的应急联动;

  (4)通过“工程大脑”建设,改变人工现场研判模式,实现数智化管理;

  (5)带动土木信息感知设备制造、土木信息分析软件开发、工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土木信息工程为建设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智能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一个“操作系统”数字底座(iS3),N个协同应用平台的创新模式,在隧道智能建造、智能减灾防灾、智慧隧道建设等方面广泛应用,从土木工程到土木信息工程,驱动城市在数字转型中获得新动能。

  吴志强

  城市技术未来15年综述

  吴志强表示,不管是新城市还是新基建,对我国来说都是新发展、新机遇。随着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国建设行业的城市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迭变。在此过程中,中国城市建设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已经开始领跑的变化。他围绕中国城市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城市技术预测背景和意义、城市技术预测的思路与方向、未来9大技术领域NEWDOLIST与展望”三个方面做了精彩的分享。

  2002年至2003年间,邹德慈院士、吴志强院士等开展了关于国内外城市建筑领域的技术调研和预测,提出了至2020年城市与建筑的5个优先主题,包含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并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年)增列第九领域: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目前,国家有关“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正加快推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开展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吴志强指出,今天的城市正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城市技术预测是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工具。在美国2021年发布的人工智能系列国家规划中,756页共提到604次中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做好技术预测,理清未来发展方向,愈发责任重大。

  关于城市技术预测的主要思路和方向,他强调要认清未来整个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基本背景,并总结了未来15年中国城镇发展六大基本背景:一是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要尊重规律来做城市规划;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在于市场涌现与社会协同的双力平衡腰点,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责任治理;三是人口结构变化 (包含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境跨文化同空间融合)带来的城市人需求变化,要以人民需求驱动城市智能化及智慧城市场景应用;四是人类对更长健康寿命的期望带来的新机遇;五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六是城市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革命,要注意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模式所带来的变化和新问题。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的突破方向,他提出“城市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的全智化”、“规划设计智能平台将被大量实用”、“以人为本的都市情感智能感知City EQ分析”、“数字,物质和社会世界的家园15分钟步行圈三元重构”、“智能基建全面建构”五大技术方向。在演讲中他阐明了未来9个置顶技术领域:区城镇群落Network、能源系统Energy、水系统Water、建造系统Development、大气系统Open Air、生物系统Living beings、城市智能系统Intelligent urban system、安全防护系统Security system、城市联接系统Transportation。通过9大领域的多元视角,分享了城市建设与更新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前沿思考。

  吴志强还强调,城市规划既是科学,也应该超越科学,未来必须立足科技,辅以更大的人文关怀来做好未来城市的规划建设。

  何万篷

  新的城 · 新的市 · 新的“城Vs市”关系

  ——基于城市软硬实力融合并进的视野

  何万篷在主旨演讲中透过十二个故事情景,对全球城市的发展形势、中国上海城市现状和未来新的城市关系及新的增长极做了分析。

  他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竞争大多通过自己的头部地区(城市、平台)来实现,全球顶尖城市都是“全能冠军”。新的“城VS市”关系规划必将为建设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智能城市提供巨大机会。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头雁”、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以软硬实力相互赋能、融合并进的创造性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

  “东京2035的四个剧本”、“前滩的中国香港实习生”、“德国米其林三星厨师说我们生活的中心就在上海”、“上海:有管理的自由城市”、“莫干山路M50上了《时代周刊》”、“美食外交”、“从‘GTP’到‘GSPP’”、“拥抱明天的‘西南偏南’”、“巴黎拉德芳斯的广告为什么效果不佳?”……借助十二个声情并茂的故事情境,何万篷立足融合并进的国际视野,结合产、城、人以及之间的关系,以故事解码城市提升内生动力、提升软硬实力和推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密钥。

  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我国育先机、开新局,中国特色赶超之路的“密钥”就在于超级企业、超级平台、超级都市、超级城市群、超级经济带的建设,在于赶超行为的组织性(如新型举国体制)、时序和空间顺序;更在于最有生命力的系统。

  在全球生产力的再布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抓住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以上海来看,上海之变在创新踊跃,活力迸发,在消费促进和贸易服务,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要润物细无声地讲好上海故事,对照全球顶尖城市查摆差距、明确方向,用“故事驱动发展”。

  随着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的流量经济中心,上海作为重中之重,要聚焦“开放经济、消费社会、科技创新、多元文化、智慧治理”,这些面向2035的关键驱动要素。更要抢抓“新生产、新交易、新生活、新载体、新治理”的重要机会领域。以文化之潮头、贸易之源头,造就世界级的码头。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文化,打造一个“好玩”的城市,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个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国际化城市。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牢记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配置全球资源,策源科创,引领高端产业,开放枢纽门户。让上海成为自由贸易的“加油站”而非“收费站”。

  何万篷表示,2023年是一带一路的关键之年,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冬泳和冬播”的时机窗口,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竞合,小到自己的企业,大到城市,再大到国家,整合预见和预案、共识和共同行动,构建城市规划。不能满足于建设“容器”,更要善于柔性地填充“容器”, 以从“硬”到“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思维和路径,把准航向,奋楫笃行。

  夏文伟

  保利在嘉定新城建设的成果与体会

  夏文伟以保利在嘉定新城建设中的实际案例分享了在城市建设中构建美好城市的经验。在保利集团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多元业态扎根国内外核心战略城市群,依托保利集团强大的资源协同支撑,实现产业全面升级,打造了境内外的高端的房地产开发,综合城市投资运营,城市美好生活的服务等不同业务板块,致力于成为构建美好城市的运营商。在上海嘉定新城的建设中,以其地标建筑的艺术性享誉海内外。

  文化是一种“让人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是保利和承担设计保利大剧院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共识。作为一个超常规的剧院,不仅能够同时满足交响乐、大型歌舞剧及其各类型的演出的需要,其完善的辅助设施和先进的舞台技术装备,也使保利大剧院具备了接待世界各国优秀表演艺术团体的条件和能力。保利大剧院打造成建筑界和文化领域家喻户晓的文化胜地,成为了上海嘉定新城在国内外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专筑文化地产,助力城市发展。保利大剧院又一成功之处,在于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模式。2006年,时值嘉定新城建设的关键阶段,政府提出以“文化立城,产业兴城,产城融合”的城市建设理念,希望在嘉定新城核心区位增加一座文化综合服务设施,但却没有类似的建造、运营经验。区政府与保利置业就文化设施的开发开展了接洽,经反复沟通,凭借多年的文化产业运营管理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文化创意经营能力,保利创新思维和模式,最终双方商定采用捆绑供地,并由保利方提供建设、资金及后续受托经营的一体化模式,有效控制了总工期、总成本和高品质地运营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保利双方都本着将文化设施打造成为一流的文化场馆并准时开业演出的初心目标,互相协商,互相支持,双方用持续创新解决新问题。最终将保利大剧院打造成为了城市发展和产城融合的标杆,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圆桌对话

  新城建设带来的机遇与展望

  “新地产 新基建 新城市”分论坛进行了主题为《新城建设带来的机遇与展望》的圆桌对话。论坛设立“讲好新故事”、“新城新功能”和“新年新转折”三个关键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议题关键词展开研讨。对话中,嘉宾们各抒己见,分别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打造城市新生态、数字城市建设等多元视角分享城市建设与更新经验,为新城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前沿思考。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地产、基建、城市的创新领域不断地拓宽,必将实现不同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共同助力万物发声,助力城市发声,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在辞旧迎新之际,在二十大后的新发展格局下,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为“新地产 新基建 新城市”提供了可实践的新方向,为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打开一扇新窗口。

  同济EMBA

  同济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高校之一。2022年是同济EMBA项目成立二十周年,作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同济EMBA始终坚持走“特色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努力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业界领袖,开拓中国管理教育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