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救死扶伤彰显医者仁心

引言

从迈出国门的那一刻起,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24名队员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一支医疗队的形象,而是“中国”这个享誉世界的大国形象。在两万里外的非洲大地上,他们不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初心,牢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一个个忙碌无眠的长夜中、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艰难手术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伸出援手 救助17岁无依靠女孩

总结、交接、告别……距离回国日期越来越近,作为总队长,刘晓娟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协调、处理,可两个月前姆巴尔玛尤分队接诊的一名患者,却一直揪着她的心。

Azoa是一个17岁的孕妇,因为胎死宫内,出现宫内感染、子宫破裂、弥漫性腹膜炎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后,来到姆巴尔玛尤市医院。妇科医生张宇涛和外科医生闫志金在接诊后,马上给患者实施了剖宫取胎、子宫缝合修补、腹腔冲洗探查术。没想到,第二天查房时,才发现患者因为没钱,术后一直没有输液,而且还出现了高烧症状。“如此重的患者,又在禁食期间,没有液体的支持,后果不堪设想。”这让医疗队员们心急如焚。在喀麦隆,孕妇分娩或剖宫产是免费的,但术后用药是自费的。经询问了解到,这名患者父母双亡,男朋友看到情况不好,也离她而去,唯一的亲属就是年迈的奶奶,手术完后就再没露过面。

看到这种情况,医疗队紧急商量,决定用中国药房的药物,先给病人治疗。由于中国药房已转赠给喀麦隆医院,由中喀双方共同管理,队员们又找到医院院长,说明情况,请院长签了字,才给患者输上了液。

屋漏偏逢连阴雨,没想到,过了几天,患者又出现了阴道尿道瘘,医疗队再次伸出援手,手术、治疗,全部药物都是医疗队供应,累计有十多箱。队员们看小姑娘可怜,给她送来牛奶、面包,贾连军还捐了5000西非法郎。刘晓娟听说后,当即给患者捐了3万西非法郎,希望能给患者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只要和姆巴尔玛尤分队联系,她就会问及这个女孩的情况。“伤口快愈合了,还需要再住院恢复恢复。”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晓娟踏实了很多。

采访中,从其他队员口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刘晓娟在援喀期间,自己掏钱捐助的患者有十多个。“这还只是我们知道的,因为刘队比较低调,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总是以医疗队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贾连军说。

自掏腰包 给非洲女青年更换人工晶体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看样子那个愿望在回国前可以实现了。”喀麦隆时间10月21日上午,接到辗转万里从国内邮寄过来的包裹,王峰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翻译贾凤英。

原来,半个月前,王峰接诊了一位32岁的女性患者,小时候因外伤导致左眼受伤,直接摘除了晶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患者左眼严重变形,因为只能依靠右眼来看事物,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得知这家“中国医院”治疗眼疾很厉害,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

令人欣慰的是,检查显示,这名患者的左眼完全符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指征。王峰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手术建议:“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前房形人工晶体和悬吊人工晶体而言,悬吊人工晶体对您的眼睛局部损伤较小,对角膜内皮损伤也较小一些,所以植入悬吊人工晶体会更好一些。”

“当得知一个悬吊人工晶体需要5万多西非法郎(折合人民币500多元)后,刚刚还欣喜不已的女患者眼神一下就黯淡了,嘴角不自觉地向外撇了撇,说‘我回去凑钱吧’,然后就离开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峰和贾凤英都被这名患者的无奈深深地触动了。

“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喀麦隆还是空白,包括医务人员在内,都不知道这和普通的晶体植入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够实施,不仅仅是帮助了这名妇女,而且也能给当地医生再增加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想要帮帮她。”王峰的想法当即得到了贾凤英的支持,两个人商定直接和国内厂家联系,邮寄一个悬吊晶体过来,涉及的所有费用两个人均摊。

就这样,在王峰和贾凤英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这个特殊的包裹。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在收到快递的第一时间,他们就电话联系了那名女患者。得知中国医生自掏腰包为她购买晶体、并要给她手术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欣喜而又激动地啜泣声……

王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手术将安排在10月底,这可能是他在回国前,给当地医生上的最后一堂“示教课”。“眼科领域,国内已经很普及的一些手术,这里的医生都没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我们希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示教、学习机会,让当地医生能够自立门户,即便我们离开了,也能在当地医生的努力下,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王峰说。

送医送药 非洲村民排队等候医疗队

为能帮助到当地更多有需要的人,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走进山区、老人院、福利院以及中资企业,举行了多次义诊、送药活动。

“今年6月,医疗队在拜访姆巴尔玛尤市市长迪乌多内·赞姆·奥贝勒时,他告诉我们他家乡的很多老百姓非常贫穷,居住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患病很长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诊治,他希望我们能够前往他的家乡进行义诊活动,对当地的群众有所帮助。”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回忆,对于市长的要求,医疗队上下都特别重视。姆巴尔玛尤分队的贾连军和翻译孙惠莲提前一周就专程赶往义诊现场,对场地、程序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提前一周把各科室需要的药品、设备责任到人,确保万无一失。

喀麦隆当地时间8月3日上午9时,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中国医疗队一行18人来到姆巴尔玛尤市市长家乡恩加特·姆巴尔玛尤。村民早已排队等候在这里,医疗队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义诊中。短短几个小时,涵盖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针灸科、理疗科、超声科及药剂科的医疗队就累计接诊292人次。

“义诊的同时,我们还为当地政府捐赠了药品,队员们还带了很多衣物捐赠给当地村民,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给中国医生点赞。”刘晓娟说,就在这次义诊结束后,姆巴尔玛尤市医院的财务总监弗朗索瓦·阿穆古找到了医疗队,希望也能给他一个回报家乡亲人的机会,去他的家乡恩基尔·恩萨姆做一次义诊。据他介绍,家乡周围病人很多。

在对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队长贾连军给当地村长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顾虑的还是场地安全及电路能否正常使用。“出乎我们意料的是,9月21日到达现场时,义诊场所的门口,中国与喀麦隆的国旗迎风飘扬,当地的孩子为我们医疗队献上鲜花,还邀请了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且会场周边还有警察及保安守护。看到医疗队员,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村民全体起立热情欢迎。”贾连军说,这样的场景让在场的医疗队员都深受触动。“就在那一刻,也深刻地明白了我们作为一个‘白衣外交官’的作用。”贾连军说,这次大型义诊医疗队也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捐赠了多种药品。

此外,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妇儿分队还先后走进当地养老院、孤儿院、学校,累计为1200余人次进行免费义诊,加深了与喀麦隆人民的友谊,树立了我援外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赠送远程设备 实现“无国界”会诊

喀麦隆时间10月24日上午8时,在姆巴尔玛尤中喀合作医院一间特殊的诊室里,挤满了援喀医疗队员,中间不乏一些当地医生,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子屏幕,听两万里外来自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慧明主任讲解《视神经脊髓炎》。贾连军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今年8月19日中国医疗队为这家医院捐赠这套远程设备以来,每周四上午8:30就成了大家雷打不动的远程教育学习日,队员们提前到达医院,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后,就开始学习充电。每次学习时,医疗队员中一位叫阿丽达的当地医生都特别显眼。因为有在中国留学九年的经历,她精通汉语,每次既要自己听课,还要给当地的医生同声翻译,或者听完课再给同事们讲课。通过远程学习,使得医疗队员及当地医生获得了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当地一些疑难重症患者明确诊断、有效治疗带来了希望。

原来,在喀麦隆就诊的大量患者中,难免会遇到病情复杂、难以诊断的病例,从前常常是借助越洋电话或是网络视频与国内沟通,很多检查数据难以全面呈现,制定的诊疗方案也比较受限。去年,得知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全省首次整建制选派医院之一援助喀麦隆时,院领导就做出决定,要给援助医院捐赠一套远程会诊设备,让医疗队员们在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得到医院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11月17日,我们启程时,大家就从沉重的行囊中挤出地方携带了这套设备。遗憾的是,由于配件不全、安装受阻,选址波折等原因,一直到今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才正式完成了这套设备的捐赠。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进行了3次跨洋会诊,涉及骨科、眼科、妇科的3名患者。”贾连军介绍说,之前的一次会诊是在今年8月底。46岁的山姆因腰痛一年多辗转了当地多家医院,也没能确诊病情。甚至在首都拍了CT也未能明确诊断。CT显示腰3腰4相对椎体边缘破坏,但椎间隙不狭窄,周围软组织肿胀,由于当地也不能做增强CT,不太好确定是脓肿还是肿瘤液化,于是,医疗队员们申请了远程会诊,并将资料上传回大同市三医院会诊中心。大同三医院放射科在彭泰松主任主持下进行了全科会诊,确定了椎体周围腰大肌内是脓肿,腰椎结核的诊断得到了确认。于是,医疗队在对病人进行抗痨治疗两周后,又对病灶进行了清除手术。这让患者既意外又惊喜,连呼“中国医生好”!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的跨时空连线,真正实现了诊疗无国界。喀麦隆当地民众不出国门即能享受到中国三甲医院专家团队的服务,疑难杂症和重症病例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更加及时。

山西晚报记者 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