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怎么样?一流大学,一流风范

  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到了收官之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每一所高校的最高发展目标,兰州大学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在建成“双一流”的路上用科研跑出了风范。

  

  高校科研立项数量和质量从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而经费则为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增加了更多谋篇布局的空间,为解决科研上的“卡脖子”难题提供支持。

  据青塔数据统计,双一流高校建设以来,兰州大学经费规模相对位次上升了15位,增加了69%,增长幅度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位居第四。

  

  立项众多,经费充沛,兰州大学在科学研究上又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0年9月,由兰州大学姚泽恩教授团队承担关键部件的“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综合验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验收。

  

  经过多年的攻关,兰州大学的科研团队不仅将实验室里的大型中子发生器做到了不到1米的小型化、可移动、够安全的“紧凑型中子发生器”,更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进入了国际同类中子发生器先进行列,为我国小型化中子应用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安全可控中子源基础。

  

  2020年新年伊始,兰州大学李灿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新区试车成功。

  兰州大学李灿团队基于长期对光、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而该项目迈出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步,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头戴一个传感器,通过前额温度、脑电监测、眼电算法就可辅助识别是否患有抑郁症?兰州大学胡斌教授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先后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其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及医疗和科研机构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无论是重大科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推早了12万年;抑或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推动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转型升级;还是为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关键任务提供技术支持;抑或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多肽药物;抑或为抗击新冠病毒研发世界首个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兰州大学着力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实现的多个“从0到1”的科研技术突破无一不在服务国家和社会,无一不彰显一流高校的大师风范。

  

  解决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关键领域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仅是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的要求,也是兰州大学用科研服务社会的自我要求。

  

  有兰州大学这等遗世独立的科研大师潜心做学问,不知道是否有考生感念于此,跃跃欲试想要加入呢?

  关注“果果聊教育”,和果果一起品高校、聊教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