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许光达大将(五)

  5集文献纪录片

  《许光达大将》

  ——纪念许光达诞辰100周年

  第五集

  “铁甲元勋”

  2008年9月25日,在位于塞北草原深处的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军事演习正在进行。硝烟滚滚,一辆辆铁甲战车呼啸而过,冲向目标阵地。此时,行驶在装甲车队中的这名军人,并非是一名普通的乘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四连指导员。

  担负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员上车参加演习作战,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中都不多见,而在我军,这样的规定从装甲兵部队创建之初,就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了条令,并延续至今。那么,指导员上车为什么要作为一条专门的条令,这一条令又与装甲兵首任司令员许光达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951年3月,朝鲜战争进入第二年,在志愿军部队的防御阵地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协同作战的坦克分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重型武器,这让志愿军战士感到无比的惊喜和振奋。

  李宣化:时任志愿军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看到我们的坦克去了,那部队那就欢呼我们的坦克来了,所以这个鼓舞气势的作用,比我们坦克作战的实际作用还要大。

  参加作战的,是装甲兵部队首批入朝的先遣团。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刚刚组建还不到半年。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担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决定将原定一年的训练期缩短为三个月,并毅然起用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

  金正新:时任志愿军某坦克团一营营长 80岁

  坦克的因素是先进武器,但是呢,人为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那个先进武器就更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所以这样呢,一面参战,一面训练,一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只有短短三个月的训练学习,坦克乘员的技术还算不上熟练,然而,他们却驾驶坦克在战场上发挥出了一种震慑敌胆的威力。

  黄绍奎:时任军委装甲兵干部处处长 88岁

  刚成立没有几天嘛,一下子抗美援朝了。所以坦克部队过来的时候,开坦克的技术还不能过关,你想一想你怎么对抗呢?所以只能离得远一点,打炮,坦克炮这个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大军:时任志愿军坦克指挥所宣传科长 84岁

  坦克去了以后,主要任务是布置前沿,加固咱们的前沿阵地,加强火力……有了坦克的地方,布置在那儿敌人就不是那么猖狂了。

  尽管如此,由于当地地形十分复杂,敌人飞机也时常封锁轰炸,坦克部队的行动依然面临着种种困难。

  金正新:时任志愿军某坦克团一营营长 80岁

  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这个坦克部队行动就不自由,行动就不自由,再加上坦克里面,那个人员的观察本来就受限制,特别是夜间视线不好,他就更受限制。

  李宣化:时任志愿军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夜晚行军又不能开灯,这夜晚他就要开灯驾驶了,你一开灯,敌人他就飞机来了,要轰炸。

  得知这些情况,1951年4月,就在先遣部队入朝后一个月,远在北京的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匆匆赶到了朝鲜战场。

  这次考察,更加坚定了他“轮番作战,锻炼部队”的决心。回国后不久,针对战场环境,部队迅速加强了相关训练,仅有的几支装甲兵部队陆续被派往了战场,他们的坦克连续作战、昼夜出击,有力地配合了步兵作战,并涌现出了一批英雄坦克手。而此时,如何把刚刚建成的装甲兵部队发展壮大,成为摆在许光达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于坦克,许光达并不陌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学苏联时,他就曾在列宁学院的军事训练班学习过坦克知识。1938年1月,当他和他的同学回到延安时,毛泽东主席高兴地欢迎说,“你们当中很多人学的是汽车、坦克和飞机,现在还用不上,我们还没有机械化部队,但将来一定会有的,一定能用得上。”创立一支拥有机械化装备的特种部队,从那时起,就已经存在于中共高层领导人的构想之中。

  1950年春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的许光达被中央军委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负责装甲兵部队的筹建工作。

  这份由许光达亲自起草的装甲兵部队发展报告,涉及装甲兵组建的人员编制、武器装备,学校建设及科研,36个数据中的每一项都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而这份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报告,也成为了许光达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机械部队的郑重承诺。

  就在装甲兵成立的同一天,坦克学校在天津市大王庄成立了,有着多年军事教育经验的许光达亲自兼任了学校的校长。一年后,学校迁至北京,改称第一战车学校,这所学校走出了装甲兵部队的第一批专业学员。

  田申:时任坦克学校训练部副部长 84岁

  筹备了半年,到51年开始就开学了,招什么人呢,招的人一个是高中毕业的学生,高中的学生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办理一个深造班,那是高级干部的深造班。

  很快,第二战车学校也随即成立。就在院校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为了实现部队组建的需要,大批来自步兵的干部战士被抽调到装甲兵部队,然而对于装甲技术的训练学习,他们却面临着不小的难题。

  田申:时任坦克学校训练部副部长 84岁

  学坦克还要一定的文化程度,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一个坦克是三万多个零件,是懂得一定的程度。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坦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很多的技术事故也出现在训练场上。

  李宣化: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不时发生一些坦克事故,比如说打坏,损害发动机,打坏变速箱,这就影响了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

  对于这支机械化部队的发展,许光达有着自己深远的见解,机械化是军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装甲兵部队来说,技术的因素堪称重中之重。

  李宣化: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他所以讲,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他就强调当时的主要矛盾这个技术掌握不了,你就谈不上坦克部队,你只能做个步兵团那就不是坦克团了。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就是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对装甲兵部队此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迅速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水平,许光达亲自参与了训练大纲的制定。学习技术的热潮,注定从装甲兵部队组建之初就展开了。

  李宣化: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当时都普遍建立坦克车厂,射击场,你坦克要打靶要射击,我们搞射击,驾驶场,驾驶教练场,坦克各种地形,各种地形起伏地,山地,雪地驾驶这等等。

  金正新: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一营营长 80岁

  提出来,部队不建好车库,不建好车库不建好车场,部队不准近营房,不准进营房,是武器第一,人第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短时间内很难制造出自己的坦克。中央批准了购买苏联坦克的报告,1950年11月,第一批从苏联购进的十个坦克团的装备陆续配发到了部队。

  于庭兰:时任军委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 87岁

  他来了十个坦克团,咱们组织十个团,车长教我们车长,炮长教我们大炮,这个那个时候还有一个无线电手教我们一个,一个对一个连长对连长。

  李宣化: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政委 86岁

  我们这个连接他这个连,驾驶员学他的驾驶员,装弹手学他的装弹手,机电员学他的机电员,一个对口学习。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对一的对口学习中,担负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却在坦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原来,苏联军队对于负责政治工作的干部,并没有上车的规定。

  于庭兰:时任军委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 87岁

  他们政治干部叫副连长,那个地位也变了,他完全是连长的副手,他那个副连长平常,政治副连长就搞什么,就是搞个俱乐部活动,看电影唱个歌就干这个。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军的建设及部队官兵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导员不能上车,就意味着无法在战斗中进行动员。由于最初的编制大都是依照苏军的方式设置,苏联顾问并不赞同安排指导员上车。对于这个问题,坚持己见的许光达同苏联顾问发生了一次争执。

  于庭兰:时任军委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 87岁

  许司令我记得跟他争过一次,究竟你是这儿的司令还是我是这儿的司令?

  黄绍奎:时任军委装甲兵干部处处长 88岁

  顾问给予的权利挺大的,他有时候到我们干部处,干部处检查工作来,要我们给他汇报。所以干部处你提拔了多少干部,这干部的条件怎么样,他还跟我谈这个。

  于庭兰:时任军委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 87岁

  许司令对苏联人的友好还是相当的不错的,他也熟悉他们,因为他在苏联学习过,他也很尊敬他们,你真正大问题,你像这个指导员上车政治工作,牵扯到这个问题了,他不让步,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的意思就是这个。

  最终,指导员上车被确定了下来,直到今天,在装甲兵部队的每个连队都会有一辆专门的指导员车。指导员登车加入战斗队形,不仅改变了苏军原有的格局,还把我军的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牢牢结合了起来。

  于庭兰:时任军委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 87岁

  他就讲,所有的政治干部你都得要学技术,不然的话呢,你们把这个政治工作做不到技术里头去。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的提出,使得技术观念完全渗透到了装甲部队,并由此掀起了消灭车辆事故、比武考核的热潮。而按照规定,参加比武考核的,并不仅仅是基层部队的官兵,还有机关的每一位干部。

  金正新:时任装甲兵某坦克团一营营长 80岁

  考评就是不论战士的考评,只占60%,机关、首长考评要占40%,所以你机关考太差了,你对部队没法说,所以这样就促成了对它必须要学技术。

  这位名叫熊光昭的老人,今年74岁,在长达几十年的坦克教学中,他曾经教授了一代又一代的装甲兵学员,而这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学员,让他始终都难以忘却。

  这张拍摄于1958年的照片,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当年这对师生上课时的情景。照片左侧的这个年轻人,是24岁的第二坦克学校教员熊光昭,而右侧的这位长者,就是熊光昭记忆中的学员,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像他这么大年龄的没有,我知道都是二十几岁,像我们上去开坦克,下来都是累得气喘吁吁,那个坦克很重。

  这一年,许光达已经50岁了,为了更好地掌握现有的坦克性能,在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文件的同时,他决定抽出上午的时间到坦克学校学习驾乘技术。在学习中,这位年近半百的司令员谢绝了教员对他的照顾。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爬到坦克上去他还不允许用梯子,本来可以用梯子,我说弄个梯子吧,他说不要,说乘员要打起仗来他不就这么爬上爬下,他说我体会一下。很困难,毕竟是50岁了。

  坦克保养课上,熊光昭把坦克上的零件一一拆解后进行示范,许光达却执意要自己动手实践。司令员的动作尽管稍稍有些吃力,他的认真却给年轻的教员熊光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熊光昭并不知道,许光达此时的身体其实并不适应学习坦克。直到有一天,熊光昭接到了一个电话。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头天的下午他的夫人给我来了一个电话,他说我是受许司令员之托,来给你请假,我说请假不敢当。许司令员的肩周炎犯了,开坦克开不了,能不能请一天假。

  这个消息让熊光昭感到非常意外,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有些为难。一个月的学习结束了,许光达主动提出要进行障碍驾驶考核。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弄得不好,有的障碍驾驶可能翻车……坦克开你要过障碍肯定是很危险的。太困难了,我都很操心,再加上他有肩周炎,坦克拉操作杆很累的。

  在许光达的坚持下,学校最终同意了他进行障碍驾驶的请求,驾驶目标选在训练场上一个数米深的弹坑。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开始的时候很平稳,走到下坡的时候,那个坦克突然一下就加速度了,蹭一下就下去了,一下去以后你想想看那个坦克的速度很大,前面就把整个的水弄成一个水帘子,扑一下扑在他整个坦克里面了,从那个驾驶舱里面灌进去。

  由于弹坑积满了雨水,坦克刚进到坑里,卷起的水帘便涌进了坦克车厢,负责指挥的熊光昭,连忙提示他加大油门,向前冲出弹坑。

  熊光昭:时任第二坦克学校教员 74岁

  坦克上去以后开到边上。许司令员满头都是水,眼镜不见了,他是戴眼镜的,近视嘛,我吓坏了,他笑嘻嘻地下来了,他说过弹坑就这个问题,过水的坦克就是这个味道……他说部队能够这样的话,那我也应该能这样,我体会一下我就知道部队的辛苦了。

  此时,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发展,装甲兵部队的建设已经呈现出完整的体系,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战斗兵种。

  1959年10月1日,在建国十周年的阅兵式上,装甲兵受阅部队由33辆坦克组成的方阵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发的国产坦克,被称为59式坦克。从这一年起,59式国产坦克开始陆续配发部队。国产坦克的问世,让这位装甲兵部队的创建者感到了欣慰,而此时,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的他已经异常繁忙。从南方的水田,到北疆的沃土,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装甲兵部队的每一个军营,每一个场地,而无论历经怎样的跋涉与辛劳,在装甲兵战士们的中间,这位司令员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这样的微笑,笑容温和而慈祥。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发现的惟一一段记录有许光达声音的影像资料,拍摄时间是1964年6月,此时正值全军大比武进行前夕。他的讲话亲切朴实,却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这次大比武中,装甲兵精彩的射击表演,给现场观看的毛泽东主席和共和国元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支当年只是停留在构想中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开始了茁壮成长。

  此时此刻,想到建设一支机械化部队的承诺得到了实现,许光达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微笑,而在他的心底,却始终都饱含着对这支装甲兵部队的无限期望。

  然而,就在五年后的1969年6月3日,这位曾经为装甲兵建设呕心沥血的许光达大将,在文革的风雨中不幸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

  从当年离开湖南长沙这个叫萝卜冲的村子,到远离故乡外出求学,到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枪林弹雨,漫漫征程,也由此写就了许光达戎马一生的传奇人生。

  今天,由他一手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已陆续拥有了重型、两栖、轮式、空降等机械化部队,发展了装甲兵数字化部队,成为国防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机械化到信息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遂行多种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对技术的要求却始终未曾改变。铁流滚滚,威震四方,这支曾经倾注过一位共和国大将无限心血的铁甲雄师,正以崭新的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而历史也终将铭记这个普通而又非同寻常的名字:许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