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不教方程解题,除了怕学生不好理解,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一二年级的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很简单,直接根据题干中给的数字,大多列一个算式就可以完成。但到了三四年级之后,大多数的应用题都需要两、三步甚至有些复杂的要四步才能解出我们所要求的答案。

  图文无关我们以一道四年级的数学题为例。

  假期间妈妈给小明出了许多数学应用题,如果每天做3道,则剩下9道,如果每天做5道题,则可以提前1天完成,问妈妈共出了多少道题?该假期有多少天?

  相信有不少的家长给孩子讲这道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用方程。只要抓住题目假期天数不变,以及题目总数不变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直接假设假期天数为x天。然后列一个方程,可求出天数,进而算出题目总数。

  当然小学四年级学生不用方程也能解。不过需要多些推理,当然在初期阶段这是必须要学会的。

  分析:根据两次的剩余题目的数量差,以及每天完成作业量的差就可以求出假期的天数。然后根据假期天数再算出题目的数量。

  每天3道还剩下9道没完成,而每天做5道可提前一天完成,所以如果再有5题就正好是假期时间完成。所以这两者之间差了:9+5=14(道),后者每天多做:5-3=2(题)。知道每天相差2道,又知道总共相差14道题,因此可以求出假期天数。列成综合算式:

  (9+5)÷(5-3)=7(天)

  题目数量:3×7+9=30(道)

  或5×(7-1)=30(道)

  答:共出了30道题,假期时间为7天。

  如果是用方程来解的话,就可能就会简单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讲应用题的时候,动不动就会想到告诉孩子说,假设未知数。但是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校是不教方程的,这样的安排也是有道理的。

  对于不能一步完成的题型,不使用方程解题过程需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要求出某个数,需要先算出哪一步。只能一步一步利用逻辑思维来推理。所列的每一个算式都要知道它表达的意义,需要比较清晰的思路。将整个过程都理清了,可以将几个算式一起合并列成综合算式。

  而到了五六年级之后,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可能就需要用到解方程了,因为毕竟解方程,它是可以省去中间的思考环节。而且知道的条件越少,使用方程的优势越明显。

  有人会说方程这么好用,为什么不早点教小学生使用?

  举一个例子,小学四年级,学习了使用计算器。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是反对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使用计算器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计算器是操作简单能快速得到准确答案,但是省去了学生的思考以及动手计算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惰性。而且容易养成粗心大意的毛病,真正在考试笔算的时候很容易出错,而且也不利于培养数感。

  小学生做计算题用计算器的同学,大多都存在计算能力较差,相对懒惰等情况。

  在考试的时候能用计算器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方程也是一样的道理,中间过程省去了思考过程。也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些路,还是要走,有些懒是不能偷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