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得最多的是孤山最爱的地方是冷泉亭

  陈凯歌电影《妖猫传》上映两周,虽然口碑两极化,但对杭州人来说,至少电影里两位形影不离的主角白居易和空海,是挺亲切的——

  杭州灵隐寺的后山,就立有日本和尚空海的塑像。他渡海而来,曾在宁波和福州靠岸,但两次都被“拒签”,最后写了一封“陈情”,才被允上岸;而白居易,就更家喻户晓了。

  但是,历史上的白居易,并不是电影里那个一直亢奋,为创作《长恨歌》,去当起居郎的白乐天。背景不够深厚的他,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好过,当年他是主动请求外放杭州,并因此度过了一段惬意充实的时光。

  白公堤

  并不是你以为的那道堤

  少年时代,白居易就曾游历江南一带,因此对于杭州刺史的职业生涯,白居易甚至还有些向往。

  822年7月,白居易被任命,10月到达杭州。至824年5月赴洛阳,他在杭州待的时间,其实还不到两年。

  为政一方,要想留名,无外两条途径:要么说漂亮话,要么办踏实事。白居易则兼而有之。

  白居易任内,光写西湖的诗就多达200余首,为历代之最。杭州最响亮的一句“广告语”就出自他手——“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白居易还踏踏实实地办了许多实事,最突出的就是兴修水利。

  当时西湖水浅,平时难以被用于灌溉;下大雨的时候,却会倒灌淹没农田。

  当时杭州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白居易偏不信邪,计划在湖上修筑一条堤坝,增加西湖的蓄水。这可吓坏了一些官员,用种种理由企图拖延,“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

  这位长官铁了心,湖堤最终在他离任前两个月落成,蓄水灌地千顷,变“水害”为“水利”。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白居易以一则《钱塘湖石记》将这段历史写下,现在白沙路湖滨路口的圣塘闸亭的亭壁上,就刻有全文。

  他在其中谆谆告示后来者要合理地管理与利用西湖水,湖水“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即一昼夜),可溉五十余顷”,要派机构专人管理,定时间、量水位,“节限而放之”。还设了一个条例:如果穷人破坏了西湖堤岸,就罚他去种树;如果富人破坏了堤岸,就要去捞水草。

  事实上,今天游客熙熙的白堤,并非当年白居易所筑的白公堤,而是他笔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那道白沙堤。

  而那道白公堤,约在今宝石山东麓向东北延伸至武林门一带,直至明代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还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而白居易在诗作中也说明了:“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这说明在白居易之前,白堤早已存在,只是来历不明。

  而杭州人民因为热爱这位父母官,就将错就错,仍以白堤命名,以纪念白居易。

  解决了灌溉问题,白市长又将目光投到居民饮水问题。因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水质多咸苦。唐德宗时,刺史李泌曾引西湖水入城,开凿六井,水质清冽。

  然而40年后,六井已淤塞严重。白居易又带人疏浚,保证了居民生活用水。现六井仅剩下相国井,在仁和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

  此外,白居易又将西湖水引入运河,使得运河逐渐与杭州城融为一体,奠定了今日杭州“一江一湖一河”的城市格局。

  去得最多是孤山

  最爱的则是冷泉亭

  在杭州的时候,白居易遍访山水名胜,他的诗歌往往暴露他的行踪,也让人看到当时的西湖美: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但他去得最多的还是孤山,因此在他的诗里,直接提到“孤山”的有很多,是个小学生就能背上几首,还有这类隐去信息的“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说的是傍晚时分,从孤山寺听完经,划船回去的所观所感。

  而白长官最爱的应该是灵隐寺的冷泉亭。他在《冷泉亭记》中写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笃信佛学的白居易和北高峰的韬光禅师多有诗歌唱和,常来品茶论道。寺中现仍存烹茗井,为白居易当年取水烹茶遗迹。

  824年5月,白居易离任之日,百姓自发夹道相送。这一幕的群组像,如今就立在圣塘亭闸景区内。

  白居易动容写下《别州民》相赠杭州父老: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除了诗作之外,白居易留下的还有俸禄,以备后继官员,公用开支不足时,就从这笔基金里挪用。

  直至唐末战乱,这笔钱才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