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新布局,为什么是这两个流向?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宋怡青

  开学季,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迎来了500多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他们将在这里开启求学新旅程。

  ▲2022年8月底,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迎新现场。图/北京大学官网

  从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车行大约35公里,就来到这座新校区。它位于钟灵毓秀的北京西山脚下,昌平区马池口镇,占地约1288亩,2021年才正式启用。

  同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均在怀柔、丰台、昌平等京郊启用了新校区。

  今年8月底,北京体育大学召开2022年秋季开学工作部署会时则宣布,启动雄安校区规划筹建工作。

  种种迹象显示,北京高校在京郊、京外的办学步伐正稳步推进。

  两个主要流向:京郊和雄安新区

  刚在昌平新校区完成入驻的北大计算机学院博士生陈维俊介绍说:“每层楼都会配套一个比较大的交流平台、自习室,可以轻松交流、激发灵感。”

  电子学院博士生饶为栋也说道:“校园环境很优美,食堂、宿舍条件都不错,我觉得在这里能沉下心来好好做学问。”

  作为北京大学海淀本部的延伸,这座新校区主要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是自1952年从沙滩红楼搬迁至燕园之后,北大又一次校园拓展。

  根据教育部的名单,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92所大学,其中211大学有26所,主要分布在城六区。《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已搬迁或正筹划校园变动的高校,其中一个重要流向,就是在京郊建设新校区。

  这一路径被写入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这份文件提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

  比如,今年2月初,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始施工。这一基地位于通州区宋庄镇与永顺镇交界,总建筑规模46.99万平方米,是城市副中心的重点建设项目,预计2025年竣工。届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将迁至这里。

  今年年中,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项目(一期)勘察设计招标方案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准,这个校区将落户远郊的延庆区。

  2021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首批1200名学生入驻怀柔新校区;同是9月,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启用;10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启用。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图/视觉中国

  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北京高校布局就一直处于调整状态。

  2000年后,伴随着大扩招,北京市先后在沙河、良乡等地建立了大学城。彼时,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交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都在这些地方设置了新校区。

  一位主持本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的高校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除了落地京郊,一些高校选择去往京外,尤其是集中落户雄安新区。

  今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布消息,该校雄安校区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

  今年5月中旬,北京交通大学召开雄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启动会,该校雄安校区规划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仅一天后,北京科技大学发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文件,开启雄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4天后,北京林业大学也正式发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文件,开启一校两区新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已经确定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高校的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都城市功能布局的变化。北京市相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到,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发挥教育在首都人口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市教育部门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正按照有关规划,分期、分批、有序推进高校布局调整,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为深入实施中长期疏解任务奠定基础。

  迁出:提升高校办学空间

  “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也是诸多高校提升办学空间、升级教学条件的内在要求。”前述高校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早在2016年,北京市教委就宣布,北京将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不再校内扩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

  空间升级是不少在京高校面临的突出难题。以北交大为例,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和学生3.7万余人,在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含家属区),总面积不足1000亩,建筑面积为100余万平方米。

  北交大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江涛举过一个例子,该校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团队在锂电池安全性检测等领域成绩突出,但是锂电检测需要较大的场地,现有的校内空间得不到保障。长期以来,团队只能在校外租赁实验空间。

  他坦言,由于校园面积狭小,以往该校许多重要平台和项目只能在校外寻求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北交大雄安校区规划占地面积为2600亩,预计将于2026年前后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有望解决上述空间不足问题。

  北交大还不是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中,空间最“捉襟见肘”的。

  位于海淀区清华东路的北林大,总占地面积多达13176亩,但其中实验林场占了12480亩,校本部只有696亩(含家属区),而该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6万人。相比之下,北林大雄安校区规划占地面积为2200亩,办学空间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现有校区面积有限,不仅给高校的科研、教学带来难题,也给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多位在校本科学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反映,市内老校区的宿舍通常是上下铺,一间宿舍住7-8位同学,个人空间有限;市内有的高校食堂座位紧张,只能采取错峰就餐的方式。

  目前,率先启用新校区的高校,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官网信息显示,北大昌平新校区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4、5、6号楼是最新建成的三栋学生公寓楼,配备了健身房、洗衣房、公共厨房和研讨活动室等配套设施,每间宿舍都配备独立卫浴。

  ▲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的洗衣房、健身房等公寓楼配套设施。图/北京大学官网

  今年8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在考察新校区时表示,要规划建设好新校区,推动解决长期制约北大发展的空间问题。

  9月1日,位于昌平区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迎来第二批师生。早在2017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就被列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和市政府重点工程。截至2021年底,这个新校区共投用多媒体教室65间、语音教室10间,宿舍1389间,食堂餐桌591张,能够满足3000名师生员工的就餐需求。

  对于外界关注的新老校区教职工通勤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京郊部分高校专门安排了通勤班车,比如北大开通了往返燕园校本部和新校区的通勤班车,满足师生交通需求;建设雄安校区的部分高校,则正在筹划按照一定出差标准补贴职工,相关办法仍在酝酿中。

  ▲晨光下的雄安新区建设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除此之外,新校区生活环境也在持续打造中。北大校长龚旗煌在考察昌平新校区时表示,以后还要规划建设好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项目,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

  迁入: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

  前述接受采访的高校人士认为,首都优质教育资源疏解到合适的土壤,对当地可能会产生一种裂变效应。

  曾经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于1969年外迁至安徽合肥,多年来为当地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甚至吸引了众多优秀企业入驻合肥。

  如今,合肥已经成为科教名城,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众多国家重点科研机构,还是中国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背后都有中科大的身影。

  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研中,多位高校人士均表示,在京高校近些年的新布局,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都有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考量。

  北大昌平新校区是北大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学院等“北大新工科”战略的落子之处,重点布局应用型新型工科和交叉学科。

  与此同时,这个新校区还承担着进一步完善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搭建促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昌平转化落地,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等重任。

  至于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金融领域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

  搬至顺义区的北京城市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正在探索“疏解+融合”的新尝试,在产教融合方面,城市学院围绕顺义的临空经济、服务贸易、智能制造等产业,与北汽、国航等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

  同样,怀柔区也提出要充分融合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宣布把数字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7月更是成立影视文化科技数字产业专班,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桥头堡”。

  强大的科教实力,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雄安新区为例,“一所高校的迁移不仅关乎师生,也往往会连带其他相关人员。”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估算,如果北京地区有10所高校将主要教学资源迁至雄安,就能直接或通过拉动经济、创造就业等间接方式,带动约100万人口的流动。

  “这100万人口中的大部分属于高学历人群,对于雄安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周光礼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