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懂得MBA圈子的力量吗?

  作为2020级广工MBA的一员,就我在MBA备考和入读后,通过MBA的人脉资源实现了实际项目对接变现,浅谈如何有效利用MBA圈子的力量。

  01缘起

  2018年9月下旬,一位女同事正式退休,拿到的退休金只有1700多元,使我惊讶于普通员工在民营企业退休的落寞,促使我必须做出改变,目标定在提升学历、提升职称、更换圈子。

  在咨询广工管院的某位教授后,立马报了考前辅导班备考MBA。

  然而十多年没碰英语和数学的情况下,三个月不到的备考时间,让我在首次联考中落败(总分151,综合100,英语51),次年二战(总分184,综合117,英语67)才顺利上岸。

  得益于广工庞大的校友圈,让我选择了广工,也感恩广工给予了我调剂的机会!

  其实我考研的目标也很简单:扩大人脉圈子、系统学习管理知识、顺便拿个硕士学位。

  我们管理经济学的刘三林老师,曾经说我们考MBA是刚需,刚得不能再刚。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们睿德班的同学,找工作靠的是多年工作经验和人脉积累,不以是否拥有硕士学位为转移。

  在我看来,MBA人脉圈子才是重点!正如我们祁明德教授说的,如果我知道这点,其实读MBA已经值得了。

  02

  MBA人脉资源池

  1、辅导班资源

  我刚开始报的是华工的EMBA,首年我报的是线下辅导班,次年我报的是线上辅导班。

  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和资源:线下班每周末上课,有见面交流的时间,跟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紧密;线上班,课程安排紧密,每周很多天晚上都会上直播课,微信群内热闹,但实际同学交流很少。由于各自报考的学校不同,反而在之后促进了各校MBAer的交流。

  2、学校的备考群

  我原来在华工的EMBA备考群,里面的同学是以“姓名-行业-工作年限”来备注群昵称,促成按行业或者地域的分类交流。这里也是很方便跟该校的MBAer产生交流,不管考上没考上,都是一条壕沟里面的战友,关系瞬间拉近许多。

  

  (读研后的备考群聚会,参与人员涵盖人民大学EMBA、中山大学EMBA、华南理工大学EMBA、广东工业大学MBA)

  3、广工MBA学生

  如2020级MBA大群、各班群、地区群或者各种俱乐部群,形成了不同爱好和具有某种属性的群体。

  善于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结识外部的同学,会产生很多有益的交流,如公共课程的互相学习取经、导师选择上面的沟通交流等等。

  4、广工校友圈

  广工每年毕业人数达一万人,校友圈庞大,在广东的影响历史片力也足够大。请问广东哪个公司没有广工校友?我在之前的一个考研群的小聚餐中,发现四人中有三人都是广工校友,可见一斑。

  

  5、广工MBA教授资源

  只要你懂得去问,你会发现我们可爱的广工老师会很乐意给你建议,并希望帮助你事业成功。其实你也相当于拥有教授专家级别的咨询团队,遇事多咨询相关方面的教授,你总会获益良多。

  更何况每一个教授背后都有更强大的社会资源,这个能帮你融资、那个能帮你找土地建厂房,如此等等,数不胜数。

  03

  个人IP打造(要有特点)

  要让别人认识你,你必须打造自己的IP,学会“卖自己”,简单的说有以下几点:

  1、个人介绍

  通常在加了微信之后发送过去,包括你的名片及个人简介。把你拥有的资源和特点介绍给别人,直白点讲就是你要有被人利用的价值,人家才能记住并留下你的微信。

  2、朋友圈经营

  因为MBA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阶层,你朋友圈就需要经营,发送的也是正能量及对别人有用的信息。

  曾经有个我在广东博士俱乐部的旧同事,是我的直接上司,他在离开公司后,基本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往外发,比如某博士专家研发的疤痕修复产品、某教授研发的新型农业技术。

  我知道他的本意是让更多人知道,他有什么产品或者项目,殊不知已经大大破坏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简单概括就是杂而乱,反而不够专注,让人信任度降低。

  3、群内发言

  这是你表现自己的重要一环,平时要积极回应,也要注意把握好度,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在不同群里要有所区分。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在华工的备考群里,就是每天发早起和英语单词打卡的内容而已,但在两三年后的今天,仍有同学记起备考时的情形。

  未必说一定知道我是谁,但总记得有那么一个凌晨四五点起床的哥们。后期很多同学是因为我的自律和坚持,主动添加我的微信,关系也迅速拉近。

  

  4、见面交流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还是见面交流。网上聊的再多,不如见一面踏实。最好是能到对方公司去实地拜访,他的实际情况,虚实一看便知,而且会有直观印象,方便记忆,日后资源搜索的时候会很容易想起来。

  这里强调一个细节,对方微信或者电话的备注,使用“姓名-行业-地域”来区分,如“李景铭-考研辅导-广州”。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搜索,你是否经常想不起某人的名字,但是知道他在广州,或者是做某个行业的,这些关键字的备注信息就能帮助你找到他!

  04

  人脉资源变现

  

  我本人正在运用MBA人脉圈的路上不断前行,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总结起来也不过几种通用变现方式:

  1、项目对接获利:同学A有某种需求,同学B有相关的服务,介绍两人对接,项目落地,获取提成,简单高效而且不费多少功夫。这种方法很简单,重点在于平时多交流,获取各方信息,一有机会就能产生对接,但也是有数量才有质量,很多时候也是做公益,未必能产生实际收益。实战中我通过此方式,在MBA备考阶段已成功赚取一年学费。

  2、项目运营获利:我跟我的合伙人是一起备考华工EMBA的同学,在备考群中结识,通过拜访交流熟识,最终一起合作经营考研辅导项目。通过以前备考的MBA同学以及转介绍学员,每月都在产生相关的业务收益。在我们合作的另一个营销类项目中,我们在读的学校教授,取得教授们的同意可用作营销专家团队成员。既可以作为我们项目的背景,又可以把教授们的管理课程当作产品向外输出,一举两得,多方共赢。

  3、运营股权获利:比如我公司合伙人是人大EMBA的,他的校友资源中有同学想把北京的大专学校总部迁移到广州。我们就通过各种手段在广州寻找合适土地资源,最终在广工教授引荐下,通过广工师兄的支持找到了合适的地块。如能成功落地,利润对我们小公司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粗略估计七位数是有的),之后参与学校的运营或者占股分成则是属于更加长远的收益部分。另外我本科院校也希望在广州建立研究院,如法炮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