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专属色卡,你最中意哪种颜色?| 校庆特辑

  文字 | 付思涵 陈雯卿 彭越

  图片 | 余宁 王明睿 应寒亭 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编 | 陈阳阳

  排版 | 彭越

  一提到南京大学你会想到什么颜色?

  只有南大动画片紫吗?

  117年岁月就像一支水彩笔,在南大校园里绘出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南大的画卷绵延不绝,姹紫嫣红的色彩也不断。

  南大校园里处处有着能引起南大学子共鸣的标志色,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色彩,制作成了色卡。让每一个南大人心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南大颜色。

  方肇周红

  “火红的立方体”是方肇周体育馆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这正是其昵称“火立方”的由来。

  事实上,这个“火立方”由三个正方形体块旋转、咬合、对位形成,暗红色、灰色、青色互相独立又在中部相接,一块透明的小正方体随意地点缀其间,整座建筑的设计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座外观独特的体育馆,由出生于江苏的香港企业家方铿先生捐资助建,以他的父亲“方肇周”先生的名字命名,并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

  南京大学的体育教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就将体操列入课程之一;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这便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

  百年过去,南大的体育馆历经变迁,如火一般充满热情的体育精神却不曾改变。

  紫金橙

  在仙林校区文科组团的东北角,新生的橙红色紫金楼为校园带来新的气息。

  这座年轻的院楼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部校共建的产物。2016年正式奠基后,紫金楼历经两年建设,在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现代化的外观是紫金楼带给人们的直观印象,而在院楼内部,办公室、教室、图书馆、报告厅、学生中心、健身房等功能用房齐全先进,教学、科研、办公有机融合,于开放的设计理念背后体现学院气质。

  在搬进“新家”之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历数度春秋。

  1936年,孙明经先生在金陵大学创办电影与播音专修科,这是南大新闻传播学科的发端。1986年新闻专业恢复办学,并在1992年正式建系。2003年,新闻传播学系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院,五年后,搬至费彝民楼。

  时光荏苒,当初记录抗战岁月的珍贵影像依然留存风中,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信念则在一代又一代新传人中传续。橙红色的紫金楼,以崭新的外貌,承载着久远的历史与理想。

  这种新与老的相遇,正是百年南大一则写实的截面。

  大黄黄

  在南大校园,有一道流动的黄色深深镌刻在南大人的脑海中,它属于一个亲切的名字——大黄。

  大黄是一只颇富传奇色彩的猫咪,身上有着众多夺目的标签:南大猫王、仙林之王、镇校神兽。他上过南大官方招生海报(C位),当过校园宣传片的主角,还拥有南大学生为其专门建立的人人网主页,堪称猫界传奇、南大瑰宝。

  最初,一组团活跃着众多猫咪,而大黄之所以脱颖而出,在于他善于选择出没地点——人流量最大的教超,且选择了最有利的“猫设”——接受大量投喂后依靠吨位而养尊处优的“总裁大黄”。

  每当他俯下肥硕的腹部,用邪魅的绿色眼睛睥睨着周围时,便总能引起少男少女们此起彼伏的尖叫。

  如今,大黄的子孙后代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它们身上星星点点的黄色,仿佛对父辈辉煌的无声延续。

  而在大黄之外,从大鹅到野猪,南大吉祥物的大家庭也在不断扩充。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不仅意味着南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意味着南大温厚儒雅的人文氛围。

  北大楼绿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

  是藤呢 还是浪子的离愁”

  北大楼建筑的颜色是什么?

  你一定想答绿色,但那铺满楼宇的绿其实是北大楼建筑之外的生命。只不过缠绕了石墙这么多年,常青藤几乎已与北大楼不可分割,无论从物理上还是精神上。

  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的金陵大学钟楼竣工,它是当时金陵大学的行政院大楼,也是日后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

  北大楼建成时,形容巍峨,器宇轩昂,是当时南京市最高大的建筑之一。北大楼的外观韵味非凡,西方教会风与东方庙宇风以一种新鲜的形式杂糅在一起,这种独特的风格也统领了整个金陵大学的建筑。

  今年是北大楼建成100周年,常青藤依然在北大楼上充满活力地生长着,北大楼内的办公氛围也一如既往,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流动。

  有趣的是,在新建成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内,也有一座“现代配版北大楼”,它是模仿鼓楼校区的北大楼建成,还有一个相对的名字“行政南楼”。

  大活蓝

  湛蓝盈透的大楼巍然屹立,与身后的灰色建筑组成巧妙的几何乐章,这是南大人进行日常文化活动的敬文学生活动中心。

  在“大活蓝”出现以前,南大的校园文化生活就已经走过了绵长的历史。

  1929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成立学生会,在学生会的组织和推动下,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生物学会、心理学会等学术性质的组织,还有以音乐、戏剧、文学、体育等爱好为主题的多样兴趣组织。

  抗战西迁时期,中央大学的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忘丰富精神生活。热爱歌咏活动的中大学生,曾留下了“每当晚餐之后,柏溪小阜,歌声悠扬”的记载。

  2009年,在香港慈善家朱恩馀先生的资助下,十层高的“大活”在仙林校区拔地而起。

  敬文大学生活动中心由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普雷斯顿·科恩设计,灯塔般的主楼被高低起伏的曲面屋顶围绕,宛如屹立在波涛中的航标,而流动性极高的室内设计则为学生活动提供自由的空间。

  如今,这一抹“大活蓝”为南大学生的文化活动开启了新的天地。百团大战、十大歌手赛、新生文艺汇演、黑匣子戏剧演出……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层出不穷,在大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蓝色的大活,也就成为了在南大的青春记忆落脚的航标。

  杜厦灰

  灰色的杜厦图书馆,如一本翻开大书,庄严落于水上。这是很多南大人对仙林校区的第一印象。

  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由南大知名校友杜厦先生捐资建设,整个图书馆由三个体块环绕内院组成,石材与玻璃有机组合成外墙,使得大进深的图书馆内部也有明快的采光。

  杜厦图书馆不仅有着庄重典雅的外形,更是藏书量全国前三的高校图书馆。在过去,南大图书馆曾走过一段辉煌但波折的历史。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设藏书楼,这是南大图书馆最初的起点。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央大学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各自历经土匪掠夺、大火焚烧、战乱搬迁等动乱,建筑与藏书几经焚毁,最终又浴火重生。

  多年之后,曾经的金大图书馆被改建为南大校史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图书馆在一旁诞生。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南大图书馆这个称谓,落在了杜厦图书馆身上。

  从乱世到太平之世,百年的岁月在文字中倏忽过去。这是南大图书馆的历史,也是南京大学的历史。

  汉口路门白

  南大的历史绕不开汉口路22号的这一抹白。1952年,原南京大学历经院系调整,与金陵大学合并文、理学院并迁至原金大校址,新的南京大学就此诞生。1959年,汉口路校门落成,南京大学拥有了自己的标志性校门。

  这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整体结构平直,门头上书金色的校名,两侧的立柱上则用鲜红色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毛体大字。校门主体为纯白色,顶部正中则竖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看上去方正而端严,宛如忠直的卫士。

  汉口路校门所连接的是厚重的历史记忆。时任金陵大学教授的赛珍珠,正是在南京汉口路的两层小楼里,完成了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等名家也曾作为座上宾出入于此。在这座校门背后,还坐落着北大楼、大礼堂、小礼堂、图书馆等历史性地标,历经百年光阴陶染而越发闪亮。

  2018年,汉口路校门被列入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汉口路前每一日都车来车往,而汉口路校门恒久地屹立着,任由历史的风云自这里穿越。

  南大紫

  在南大的校园中,紫色是随处可见的存在。在校门口的横幅上,在教超的便签本上,在学生们的衣服上。这些紫色有一个确定的阈值,有标记独特的名字——“南大紫”。

  2010年,《南京大学视觉形象规范化标准》规定南京大学标准色为紫色(C:50,M:100,Y:0,K:40),“南大紫”的官方地位从此确定。它的来历和南大,甚至是南京的历史息息相关。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南大的官方校色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紫色是典雅、高贵与浪漫,金色是光明、辉煌与智慧。年复一年过去,南大的命运在动荡的历史中颠沛、改变,但当年校色中蕴含的所有信心、期望与美好想象,随着“南大紫”一直绵延下来。

  此外,紫色也让人联想起南京的象征紫金山,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紫色的国家。这个颜色拥有太多故事,太多人赋予过它可贵的意义,太多人标记它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而无论何时何地,每个南大人看见它时,那些蕴含其中的精神都将一次又一次被唤醒。

  她端庄、艳丽、雄伟、青春、朴实、活泼。

  不管哪种颜色,

  无不是岁月的沉淀,风霜的洗礼。

  南京大学,你的哪一面我都爱。

  117周年生日快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