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做事没毅力,三分钟热度:我用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效应改变了她
生孩子之前,我曾经想过很多次,以后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等当了妈妈才知道,生孩子就像开盲盒。
他是什么样的天性,你没得选择。
女儿今年读初一,是一个对学习没热情、特别没有长性的孩子。
我和老公经常纳闷:我俩都是寒窗苦读12年,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
不敢说是学霸,至少也是双双本科毕业,怎么生出来的孩子,完全没有好学的基因?
女儿呢,从她身上看不到任何热爱学习的潜力,总是喜欢半途而废。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跟随大部分家长的脚步,给她报各类学习班。
这也是“同辈的压力”吧,我不希望别的同学都在学,她却什么都没接触过,长大了埋怨我当年没有逼他。
但是,在选择时我也充分尊重她的意愿。日韩综艺
一开始,女儿嚷嚷着要去舞蹈班,结果去了没到一个月,就说什么也不去了,告诉我“压腿太累太疼了,老师也总是很凶”。
后来,我又按照她的想法,给报了英语口语班和美术班,结果同样是三分钟热度,没坚持多久又熄火了。不管我怎么商量或者斥责,女儿都是各种逃避、哭闹,坚决不再去。
平时在家学习也是,写作业不求甚解,遇到不会的就放弃。
每每我耐心地启发:“你就不能挑战一下自己,不要这么轻易放弃吗?”
女儿还是无动于衷。
这么几年折腾下来,当初和她一起报名学习的孩子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画画学出个模样的,也有能用日常英语流利对话的,只有女儿,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学费,一无所成。
更闹心的是,养成了半途而废这个缺点,学习成绩也稳居班级中下游,看不到任何潜力。
班级开家长会,看着老师表彰一个个学生获得的奖项,获奖学生的家长也跟着神采飞扬,我着急得不行。
再这么下去,女儿以后拿什么跟同龄人竞争呢?
“孩子总是这样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学什么都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哪?”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自我学习,开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且成功改变了现状。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很具有普遍性,在不少孩子身上都有体现。
孩子看似“油盐不进”、缺乏长性的缺陷背后,都有其心理因素:
1、坚持的过程很艰难
坚持是一个充满艰难和辛苦的过程,需要忍受枯燥,熬过痛苦,精神高度集中,反复刻意训练。
想要真正坚持下来,需要有强大的信念和兴趣做支撑。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过:“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道理都懂,但很多时候,连成年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
2、挫败感让孩子丧失信心
想学会一门功课,或者掌握一项艺术才能,都不是一蹴而就,学几次就能学会。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挑战或者进步缓慢,孩子会被畏难情绪影响,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科学掌握孩子的心理,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知难而退的性格,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
3、对学习缺乏兴趣
很多家长习惯于跟风,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马上也给自家孩子报,结果没坚持几天,孩子就不想学了,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感兴趣。
如果家长不深入探索孩子的心理,也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天分和兴趣所在,孩子就会表现出“开始同意、后来不愿意”的情况。
回想过去这几年,我发现,我好像确实没有对女儿给予适当的引导,而是劈头盖脸的训斥,埋怨和不耐烦。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还能干成点什么?
人家谁谁都开始钢琴考级了,你现在有啥特长啊?干啥啥不行!
学习也坚持不下来,没有特长你倒是好好学习啊!
我也才知道,女儿今天的厌学,我才应该负主要责任——是我破坏了女儿的学习积极情绪。
可是,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我们可以运用“蔡戈尼效应”来解决。
“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就有想把事情做完的内驱力。
如果想完成的事情被搁置,心里就会放不下,从而驱使自己忽略其他事情,选择继续坚持下去,直到事情完成。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孩子们分为甲乙两组,同时计算同样的数学题。
区别在于,她让甲组的孩子顺畅地算完所有题目,一气呵成;而让乙组的孩子演算到中途时,突然停止。
然后,她让这两组的孩子分别回忆刚才的题目。
结果表明,乙组的记忆效果要明显高于甲组。
这是因为,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而问题解决后,大脑就会松懈下来,很快遗忘。那些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则会一直潜藏在大脑中,使大脑产生深刻的记忆。
这就是“蔡戈尼效应”。
家长如果能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去激发孩子的完成欲,那么孩子就会自己学会坚持下来,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如何利用“蔡戈尼效应”培养孩子的耐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3%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