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群低学历厂弟厂妹们,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已刻骨铭心
50%的高中录取率,随着双减的落地,又一次加深了家长们对分流的恐惧。我们或许可以接受孩子可以是个普通人,但无法接受孩子是个“高中都考不上”的普通人。进入职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工厂流水线,从此成为廉价劳动力……这似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分流的那些孩子的共同人生脚本。前两天,我看了一档2016年的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制作团队跟拍3年,揭露了东莞某电子厂一群低学历的95后流水线工人们。在6、7年前,95后已经成为厂哥厂妹们的主力,只有小学初中学历,中途就辍学的他们,工作和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实太过于扎心,看完这些厂哥厂妹们的故事,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已刻骨铭心。
本文图片来源:B站 - 殷骆不听
厂弟厂妹们的成长经历
爱玩,觉得读书无用而辍学
这家东莞电子厂的三楼车间,总共有52人,95后占比52%。大部分厂弟厂妹,来自中国西南部城镇,留守儿童居多,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甚至有些人还觉得读书不如出去打工。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辍学后来到电子厂打工。杨鹏,1995年出生,来自四川南充,在惠州念了3年初中后,就到电子厂打工了,纪录片拍摄时,他才21岁,却已经是这里工作了5年的资深老员工了。
前女友带他去老家见家长时,对方家里嫌弃杨鹏的学历和工作,不同意他们恋爱。现在的女友也是这家工厂的工人李梦诗,比杨鹏小2岁,她总幻想着有一天能和杨鹏离开工厂,从事更好的职业。但一提到未来,杨鹏总是充满担忧,他在厂里呆了很久,心安于做一件事,一份十多块的木桶饭就能带来快乐。要是离开这里,对又没学历又没技术的他们来说,又能去哪里,可能是从一个流水线又调到另一个流水线,这是多么无情的现实。申才金,1997年出生,来自云南文山,在工厂里负责焊锡和打螺丝。刚辍学时,申才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就跟着老乡到工地上干活,每天起早贪黑,觉得工地实在太累了就选择进厂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的流水线底层,能挣多少钱?申才金说,一个月可以拿到五千块钱,可这五千块他要养活一家人。
流水线上人员调动很频繁,有人干了几个月就离开,也有人离开又回来了。申才金老家的工资只有2、3000,养活不了一家人。再不甘心,再苦再累,他也得回来,回到流水线上。
申才金外租宿舍
一位管理某条流水线的负责人对这些年轻九五后的总结是——有的人来是为了赚钱,更多的人是因为爱玩。97年的杨玉金属于前者,拍摄时,马上就到她的18岁生日了。临近年关,她正打算辞职,她不大喜欢这里的氛围。问她攒钱最想做什么事,杨玉金说起湛江家里穷,想存钱盖个房子时,这时她情不自禁地哭了……
毕子依林和黑来拉夫,属于享乐爱玩的后者。他们是彝族孩子,来自大凉山,在他们14岁15岁时就跟着前辈进了工厂。原本毕子依林是有读书机会的,他刚刚考到西昌的学校,但他认为学习太苦了,想要赚钱去玩。听老乡说东莞能赚钱又好玩,他便主动辍学。
镜头里看这两位厂弟还有些许天真可爱,实际上却正看着这些孩子们慢慢“学坏”,大城市让两个孩子目不暇接——网吧、KTV、打牌、夜店……还有和女工们谈恋爱,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对开房等一系列活动已经很熟练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挣到钱了就放下工作出去挥霍2月,没钱了再回来挣。在宿舍的闲暇时光,也只是麻木地刷着短视频,玩着手机游戏。工作有人教,有钱拿,还能和女工约会,对于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两人十分满足。问起他们的梦想,在目前看来,玩得开心就好。
一条全是18岁孩子的
流水线
再来看看厂弟厂妹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吧。轰鸣的机器间流水线工作,工人们熟练而枯燥地重复自己负责的步骤,通常令人麻木到没有时间概念,连星期几都能忘记。只有到发工资的日子,才意识到过了一个月。每天早晨7点50开始晨会,所有工人排排站,点名报数,随后开始一天的工作。除了白天8小时的工作,晚上基本还要加班4小时。
流水线不等人,要的就是效率。一旦到了流水线,一切都由不得自己,时间的计量单位以秒来计算,从工人到干部,心里都得悬个钟表。不管是在工位上,还是去食堂吃饭,包括上厕所,要计算好每一分钟。从车间走到餐厅,不能在路上超过10分钟,否则就会迟到被扣工资。
这是一条从事音响零配件制造、加工、组装的流水线:▼
受伤是很常见的,摄像机刚好录到杨鹏撬刀划伤手指的画面,伤口很深,让观众倒吸一口气。而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已经见怪不怪了。
负责人拿出药箱后,熟练地给杨鹏的伤口进行清洁和包扎。简单处理后,杨鹏又继续回到工作岗位。这家东莞电子厂的工人们,只是无数流水线厂弟厂妹们的一个缩影,从这些稚嫩的脸庞上,能看到沉默且无声的痛诉,以及没有盼头的未来。在生存之余,有人在流水线迷失,有人被磨去了棱角,依旧也有人会想拼搏一把,不知道等这些18岁的厂弟厂妹,到了28岁会不会还依然在流水线上……当他们回想起自己的18岁场景是工厂而不是学校,也是无悔的吗?
读书和不读书
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纪录片不长,只有半小时,但看完后的每一个人都心情复杂。▼
《我的富士康日记》里有一句话:“人,可以像机器一样干活,但,不能像机器一样对待。”为什么这么年轻不去做点别的,要蹲守着这样一份工作?因为除了进厂,他们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出路。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技能,只能熬在基层流水线上,想走没地方去,留下又不甘。镜头前,记者问他们,如果有机会还愿不愿意继续读书?有人点了点头。纪录片里年轻人们喜欢读一本叫做《完美世界》的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村庄里出来的年轻人,完成逆袭的故事。相信他们每个人心中,也都在期待一个主角是自己的逆袭故事。但是想要逆袭,一定是要付出努力好好读书的。这里“读书”和“努力”的定位,不仅仅是学历和文凭,还有自我提升和自律。在另一部类似主题的纪录片《打工》里,有一位技工陈师傅,过去他也因没有好好读书只有高中文凭吃了生活的苦,但他在厂里工作之余,认真自学了一门相关技术。比起流水线上单一的工作,陈师傅可以做的技术工作工资更高,也比流水线轻松。读书和知识不代表着未来一定就走上康庄大道,而是为了抓住人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可能性。这个世界最残酷的法则就是,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付出等量的努力。孩子,你好好学习的意义,就是让自己能够与一群更优秀的人站在一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