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持续“热”,非应届生、大专生或迎“春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10月29日,广东等地区举行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近年来,教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热度只增不减。数据显示,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今年的1144.2万人次。教资考试“热”为哪般?进入教师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除应届生外,其他非应届生、大专生如何在各自赛道上“异军突起”?明年考试的考生应该怎样备考?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视觉中国资料图
2021届本科毕业生8.9%从事“中小学教育”岗位
近年来,进入公办中小学当老师成为很多毕业生的理想职业,出国深造或入职名企不一定是高学历人士的首选,考取编制、投身教育事业成了时下的热门,因此不少人戏称“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教师资格“报考热”与教师“职业热”密不可分。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是本科生就业量较大的职业类,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从事该岗位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8.9%,并且主要在公办中小学任教。每20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就有1名进入公办中小学成为新教师。
“近年来教资‘报考热’主要源于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都希望通过多考一个证书而多增加一条出路。”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目前,我国对于教师资格的获得推行新改革,教育部正在推进师范专业毕业生进行面试认证,因此可以预计,今后师范专业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会减少,但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未获得认定资格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仍会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去获得教师资格证。
同时,熊丙奇指出,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保障逐渐提高,职业吸引力增强,也是教师“热”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悉,这突出表现在编制管理、工资收入水平、住房保障等方面。以工资待遇为例,随着各项制度逐步落实完善、教育督导工作的开展,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记者分析最近五年就业蓝皮书数据发现,2021届本科生毕业后在公办中小学当教师的群体月收入为4677元,相比2017届增加了704元。总之,各项利好措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认为,“教资热”反映了当前教师待遇与职业声望在不断提高,这对于提升其行业地位是一件好事。大量非师范生涌入竞考“教资”,也会倒逼师范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更加用心用力,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然而,陈先哲也谈到,过度的“教资热”折射出当前大学生择业表现出的求稳倾向和从众心理,很多人只是抱着“考证防身”的心态去考,并未真正把教育当作热爱的事业,目前的教资考试也很难筛选出合适当教师的人。
“‘教资热’的背后是其他不少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各相关部门政策引导和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增强年轻人的创新动力与‘冒险精神’。”陈先哲建议,未来教资考试也可考虑适当提高门槛,尤其是设置教育教学实习等实践经历的时长要求,减少大量考生因门槛低而应试所带来的人力资源浪费。
新华社资料图
非应届生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拿到教师资格证,只是进入教师行业的敲门砖。想要成为一名在编老师还要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记者留意到,在教师招聘的报考条件中,学历、专业、证书、年龄一直都是必备要求。
熊丙奇表示,当前对于教师的学历标准要求在进一步提高,今后的趋势是对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要求在专科及以上,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是本科及以上,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相应学历。
在年龄要求方面,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年轻与活力,大部分地区通常要求报考人员年龄需在30周岁以下,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适当放宽至35岁,30岁、35岁成为“入编”的一道“硬性红线”。
然而,从陕西省西安市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招考公告中可以看出,“年龄红线”似乎有了新变化。2022年的教师招聘考试公告中,对工作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招聘对非应届生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年龄也有所放宽,这无异于给30-40岁想要调动工作、进入事业单位正式编制的老师一个新的机会,改变工作与生活环境,体验新的人生挑战。
记者梳理广东等多地区2022年教师招聘考试的报考要求发现,要求均不同程度体现出了教师队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程度。除了对报考人员具有与所教学科对应专业、对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学历及年龄要求外,在其他条件中新增工作经验要求,例如:“具有2年及以上相应学段、相应学科教学经验”“以本科学历报考的,需具备2年及以上相应学段、相应学科教学经验,以研究生学历报考的,不作工作经验要求”。
同时,在许多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招聘考试中,年龄放宽至40-45岁,工作经验通常要求“具有5年及以上相应学段、相应学科教学经验”,除此之外,也对教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获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之一)称号,具有小学及以上语文教师资格证”。
由此不难看出,新一轮的教师招聘考试也给大量有工作经验的合同制老师、想要更换工作地、调换工作岗位的在编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鼓励更多优秀教师继续投身至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更好地实现师资队伍的流动,也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记者也留意到,从备考难度上来看,此种变化对有经验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州某位一线教师告诉记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抽出时间复习备考,时间紧、任务重,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备考要求。”从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到模块化练习巩固做题技巧、再到碎片化知识积累强化薄弱点,需要每一位报考者高效学习、精准备考,抓住报考年龄限制的尾巴与工作经验的要求,才能圆一个教师梦。
专科生可“另辟蹊径”报考职业教育岗位
通过分析近年各地教师招考信息不难发现,目前教师岗位的缺口仍然很大,特别是学前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以及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仍然匮乏。这些岗位为了补充师资缺口,往往会在招考中放宽学历限制,扩大到专科学历。这点在今年部分地区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对于专科学历的考生来说,选择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发展,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目前,托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补充需求强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着力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板。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都新增十几万幼儿园专任教师,但仍存在较大缺口。
相比于基础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群体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5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80%。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师招考量也逐年增多,这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另辟蹊径”报考职业教育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
“扶贫先扶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若要振兴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今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到,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这也向广大考生释放了一个信号——教师招聘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对广大考生来说,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意味着拥有更多可能。以招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为主的特岗计划为例,今年全国特岗教师招聘数量超6万,达到67000余个名额。分省份来看,河北、陕西等省均超5000个名额,河南省则达到8400个名额。如此庞大的招考量,对于各位考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新华社资料图
备考需明确规划、稳扎稳打
从教师招聘考试报考条件看,无论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特岗教师,原则上都需要考生在报名之前取得相关教师资格证,不过也有少数地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允许大学生“先上岗、再拿证”。无论如何,作为“硬通货”的教师资格证都是成为一名编制教师的必备条件,考生需尽早准备,早日“领证”。
熊丙奇表示,建议考生报名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先对从教的职业选择做长远的规划与细致的分类(具体学段),做到理性报考、整体准备。除了达到学历等基本硬件条件之外,还必须考虑面试所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尤其对于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要学会扬长补短,发挥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复合的优势,弥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不足。
目前,教师资格证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等,面试则包括备课、结构化试题、试讲、答辩等环节。
据华图教育专家张晓静介绍,教师资格证笔试通过率大约在30%-40%,而面试通过率则在70%左右。“由此可见,教师资格证笔试环节的淘汰率较高,近一半的考生无缘面试,这也意味着一举拿证并非易事。因此,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备考需‘稳扎稳打’。”
她建议,考生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考情,把握命题趋势。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近几年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即总体考查内容、题型题量保持不变,但考试难度和灵活性略有提升。“未来教师资格考试仍然会按照考试大纲命题,出题方向基本不变,结合‘严把教师入口关’的政策,考试难度将与往年持平并略有提升。”
其次,考生需要做到“知行统一”,从而稳步提升。在复习策略方面,考生既需要全面把握各学科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习题演练,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对于教师资格考试这种主观题占比较大的考试来说,精准把握材料分析、教学设计、写作等题型的作答要求、作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些题型上的提高则需要大量练习以及效果反馈。
“现在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试命题日益规范化、考试难度逐年提升,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更精细。”张晓静说道,最后,考生需要调整应试心态,做到从容应考。适当的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或是与家人朋友倾诉都是不错的调整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