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高一,有信心有干劲,但为什么数学课听不懂
现在是十一假期期间,相信绝大多数人要么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大阅兵,要么就是在外游玩,总之放松的不得了。但是有一个群体却一点也松懈不下来,这就是高中学生。
很多高一学生在经历了中考到高中后,在经历了校长和老师的“启动吹风课”后,更是摩拳擦掌,信心满满。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这三年的努力学习,考上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继续深造。但是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后,很多高一学生发现:咦,怎么感觉数学的难度要远远高于中学呢?或者有时候明明课堂上听懂了,一落实到做题上就不会了。
敏感或者有经验的家长这个时候就知道应该适当介入了,否则这么放任下去的话,只会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或者讨厌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要知道,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能够决定孩子成绩的。一旦数学学不好,再想在高考成绩上有所突破就难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原因。
1.老师教,学生听
对于刚上高一的孩子,老师通常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上课方式,因为课程内容与初中有大不同,跨度大,难度增长了几个指数级别,也抽象了很多,所以必须先行由老师来“主动”讲述各种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解的资料主要是依据课本教案,不会过多地进行知识扩展,再加上高中老师的讲课速度也会比初中老师快很多。所以会导致高一学生在一开始上数学课时非常吃力。
另外补充一点,高一新生的数学不好是个普遍现象,家长不必过分着急。
2.学生在初中时代养成不好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阶段,老师会非常细心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也会及时督促学生。这样孩子们在刚进入高一的时候,不能及时把这种习惯性的学习思维扭转过来,主要表现为:不会提前进行学习规划、没有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听课时只知道记笔记、未能及时思考,听课不认真、走神,或者记笔记速度过慢以至于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课后不会举一反三、只知道死记硬背公式等等。
3.课程内容有跳跃式变化
初中阶段的课本内容会比较照顾低龄化特点,比较形象,在表达时便于孩子们的理解消化吸收。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后,语言明显抽象了很多,教材内的各种定义含义也更严格,也多了很多数学符号,同时思维方式上也与初中阶段有了非常大的跨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等情况下的课程量也增加了很多,解体的思维也丰富了很多。这样会导致刚上高一的孩子理解、学习起来有些吃力。
那么孩子该怎么做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1.重基础
学生一定要对书本基础知识重视起来,要确保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实在、理解全面,有效利用课本,课外愿意花时间复习巩固。
2.抓习惯
学生一定要养成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习惯, 在老师上课时一定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否则会造成因为缺乏有效和及时的指导,而导致部分知识点无法理解,学习效果不明显。
3.勤参与
学生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发言。
4.求发展
除了学数学只是建立在数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的基础上外,学生还要学会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进而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待数学的学习。
基于以上情况,无论孩子、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有正确的意识。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也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这就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总之,高中数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 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成绩,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