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海“桃姐”②
和许彩荣见面的第二天,她要乘火车回江苏老家,为考上大学的儿子庆祝。
今年6月,本市首批拥有家政服务专业文凭的大专生,从上海开放大学毕业。41岁的许彩荣,就是其中的一名“科班保姆”。
巧合的是,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许彩荣同样收到了上海开放大学的一份入学测试。这意味着,从9月起,她要攻读本科文凭,所学专业是商务英语。
许彩荣在上海开放大学毕业展板前留影
下午6点,许彩荣下班了,离开前,她用英语叙述了孩子一天的情况。做“涉外保姆”快7年了,许彩荣可以用英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
她把记者领到亦园小区的儿童活动室。我们的聊天,从她的毕业典礼说起。
便利贴激发了学习念头
6月初,上海开放大学为首批家政服务大专生举行毕业典礼。让许彩荣惊喜的是,来自新西兰的雇主一家人都来了。
看见许彩荣,1岁多的安娜从妈妈身上挣脱,张开双手要她抱。“祝贺Grace(许彩荣英文名),她很好。”女主人用蹩脚的中文说了一句。随后,她用英语说,“Grace让我们对中国多了一份亲近感,我们爱吃她做的中国菜,还有水饺。”
许彩荣和新西兰雇主一家人
许彩荣原来在江苏老家务农,12年前,她来到上海,在饭店端过盘子,在熟食店卖过食品,也在电子厂做过临时工。不断的变换工作,让她没有踏实感。
她从小家境不富裕,家里5个孩子排行老小,但学习成绩不错。念初二时由于母亲生病,她不得不辍学。在她心里,始终有重拾学习的念头。初来上海,迫于生计无法实现。
2011年,她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命运由此改变。一个家政公司要找一名涉外保姆,其中一条要求是:“不需要懂英文”,因为外国雇主希望练习中文。雇主就住在浦东唐镇,离许彩荣租的房子很近。
当天的面试就在雇主家举行。一张长桌前,六个应聘者坐成一排,开始“群面”。雇主问了带宝宝的注意事项,随后她从房间抱出几个月大的孩子,让应聘者轮流抱。
当天晚上,家政公司告诉许彩荣,她被选中了,第二天就上班。
当涉外保姆,她带的第一个丹麦孩子
第一次当保姆,当她走进丹麦雇主的家中,一个细节让她的内心起了涟漪。
“她家的每件物品上,都贴上了便利贴,上面是中文词语。”客厅里,电视机、茶几、沙发、柜子,只要看得见的地方,便利贴上都写着中文。走进厨房做饭,电饭煲、微波炉、冰箱,每件物品上都是便利贴。
“女主人太好学了,她用这种方式学习中文。”许彩荣才发现,原来学习并不需要等待,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
受到外国雇主启发,许彩荣买了一沓便利贴,把家里物品都写上了英文,随处可见,帮助她时时记忆。
地铁成了自修教室
2013年,第一个雇主回国,将许彩荣介绍给了另一个外国朋友。他们是澳大利亚人,住在安福路上的亦园小区。
第二位澳大利亚雇主,一句中文也不会说。起初,和雇主交流,许彩荣嘴里蹦出一个个英文单词,有时比划手势。碰到不会说的单词,她借助手机翻译软件,交流没有问题。
从租住唐镇的家到徐家汇的雇主家,路上要花1个半小时,来回就是3小时。这段地铁时间,成了许彩荣的外语学习时间。一路上,她戴着耳机,手捧《新概念英语》,把地铁当成了自修教室。
工作日,许彩荣每天在地铁上呆3小时,她利用这段时间学英语。蒋迪雯 摄
“学英语,首先要练听力。”许彩荣的手机里装了许多英语学习APP软件,无论上下班在地铁上,还是回家做饭、洗衣服,她都在不停地听英语对话。“平时上班要10个小时,但我每天规定自己背单词至少10个。”许彩荣笑着说,“可是边学边忘,我反复滚动,有些能记得很牢。”
她以英文对话的形式,梳理了养育孩子的注意事项,利用学习软件自学。因为工作中常用到,久而久之,就会说了。
许彩荣的服务对象基本都是外国人。她发现,在不同文化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中国妈妈会交待,不要让孩子碰这个、碰那个,很危险。”但外国妈妈不一样,“她们说,你不要和孩子说‘不’,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一次在雇主家,孩子吵着要玩咖啡机。许彩荣模仿外国妈妈的方法,让孩子用手指沾一沾热咖啡。不到一秒钟,孩子就把手缩回来了。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吵着玩咖啡机。
曾经的澳大利亚雇主家有两个可爱的女孩,生日留影
“中餐比西餐好吃。”一次,新西兰女主人尝了她烧的回锅肉,赞叹不已。“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比较着迷,他们喜欢买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我就教她用淘宝。”女主人经常在淘宝上淘东西,有时去旧货市场逛。
“他们喜欢的中国东西你都想象不到。”许彩荣笑着说:“有次淘到一块古式屏风,还有算盘,那种比较古老的麻将都被她买回家,都当作摆设。”
“你那么好,我们不会忘记你”
前不久,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一些社会舆论对保姆这一职业颇有微辞。
许彩荣的朋友圈,不少人都在从事家政行业。“我们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小姐妹和东家有些矛盾,这事一发生,没有任何理由,她们就被解雇了。”许彩荣认为,保姆这个行业并不好当。
“彼此之间需要以诚相待。”她觉得,人都是讲感情的,“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
雇主一家离开上海回澳大利亚,许彩荣去浦东机场送别
儿子高考前几天,她请假回家陪考。这一次,又要请假几天,回家为孩子庆祝。女主人二话没说,“Grace你去吧,这是大事,我们能理解。我向公司请假几天,照顾安娜。”
当“涉外保姆”快7年,许彩荣没有一次迟到。无论离得多远,她总是8点前就赶到雇主家。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她从不请假。“守时才能守信,这样大家彼此信任。”
在开放大学学习近三年,她不仅获得学历文凭,还拿了家政服务员、育婴师、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等7张证书。
面对未来的本科学习,许彩荣有些忐忑。
“入学测试上全是英文,我当时就看晕了。”她向儿子试探性地求救,“你帮帮我,回来我帮你烧好吃的。”没想到,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不帮不帮,妈妈你要多刷题,一切靠自己。”那一刻,她像个孩子,孩子成了家长。
“不管未来的学习有多困难,只要我在奋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好榜样。”每次想到这里,许彩荣感到很振奋。
她在浦东唐镇租住的房子并不大,只有20平方米,但门口有片很大的小菜园。周末,除了学习,许彩荣的生活安排得很丰富:打理自家小菜园,去社区学校学肚皮舞,和亲戚朋友逛逛上海。
周末时她会去社区学校跳肚皮舞
她喜欢打理自家小花园。 蒋迪雯 摄
隔一段时间,许彩荣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问候,“Grace,你好吗”“我长高了吗”……全是她带过的外国孩子。最让她惊讶的是第一个雇主家的小男孩,他离开上海时才两岁半,过了几年,仍然记得许彩荣。男孩妈妈告诉她,他们在孩子的卧室贴了许彩荣的照片,还会和孩子说上海的经历,“你那么好,我们不会忘记你。”
和许彩荣告别时,已是晚上8点。刚下地铁,许彩荣戴上耳机,打开手机英语软件,融入城市的人潮中。
(文内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许彩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