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清理编外人员 哪些医生铁饭碗不保?医院用工“鄙视链”:在编人员仍处顶端(2)
《方案》提到,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统称为“编外用人”。而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单位之一,属于事业单位,也在此次清理工作的范围之内。
医改专家徐毓才向“医学界”介绍,医疗机构的编外人员主要集中在护理、医技、行政、辅助等岗位,“编制外的护理人员占比最高,其次是行政后勤人员,还有很多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是没有编制的。”
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医生向“医学界”证实,其所在的医院编外聘用人数超过了50%,甚至达到80%。有业内人士称,编制内和编制外“双轨”运行的模式在我国公立医院中普遍存在。
以江西省规模最大、人员数量最多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截止2022年6月,医院在岗职工6790人中,仅有1993人为在编职工,占比不足30%,而编外人员达到4797人,占比达到71%。
哈尔滨的《方案》对编外人员的去向给出了详细说明。在列出的11种符合清理规范的用人情形中,包括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涉密等岗位使用的编外人员;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已完成、合同已到期未再续聘的编外人员;既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又未实行劳务派遣的编外人员和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编外人员等。
徐毓才据此认为,医院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人事变动,特别是考虑到编制外的技术专业人员众多,需要他们继续为临床服务。而部分冗余的行政后勤人员则可能面临裁撤风险或转为社会化管理。
事实上,不止是哈尔滨,编制精简或清理编外人员工作正在多地开展。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等地近期发布了有关“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和经费支出统计工作”的进展,指出对不符合聘用要求的编外人员进行剔除,以实行总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