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情感深挚 金句迭出-浅析吴伟老师的《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下
原标题:情感深挚 金句迭出-浅析吴伟老师的《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下
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吴伟
#河南日报#
#河南教育#
#河南语文#
见地精到 阐发透辟
情感深挚 金句迭出
——浅析吴伟老师的《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下)
文/丁品森【江苏?张家港】
(接上)我们再看吴伟老师是怎样来阐述“如何成为一名幸福教师”这一新见的。
首先,作者对职业幸福感的内涵作了一个简要的界定:这是指主体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时候,心情轻松愉悦。随后,他又稍稍地作了些展开:
“卸下虚荣的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按内心的指引去奋斗,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然从容,幸福就是顺其自然。”
“人生,有缺失,才会有希望;有遗憾,才会有珍惜。只有真正懂得包容一切的不完美,才能获得更多的完美,减少更多的遗憾,幸福就是随心随愿。”
接着,吴伟老师还巧借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一诗句,将它作为幸福教师的意象,以突出幸福教师就有如人间四月天,春和景明,天地一体,美不胜言!这就使幸福教师的形象之美,使大家不由得遐想联翩,不胜神往……
?随后,吴伟老师即以他教育、教学实践的丰富实例,并辅之以诸多名人与此有关的深刻见解,对师者的幸福展开了具体的阐述:
第一是确立使命感。对教育这份工作,绝不能仅仅把它视作为饭碗,看作为职业,而是一定要很好地确立使命感。因为只有确立了使命感,工作才能成为对内在需求的满足,才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才能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和本质价值。
第二是播撒教育爱。教育爱源自师者的责任、内在的情感需要,教育爱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只有播撒了教育爱,才能使校园里不仅有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温暖。
第三是创造审美课堂。吴伟老师从他创造性的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审美课堂的四个特点:一是主体的自由。即学生主动、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审美实现的前提。二是美育的贯注。即必须构建教学的复线结构,使知识与情感或相互映照,或融为一体。三是形式与内容匹配适宜。即让课堂成为相约的课堂,师生内心为效能感鼓舞,对上课充满期待;让课堂成为相向的课堂,师生都将内心的深层渴望转化成教与学的努力,互相鼓舞,相向而行;让课堂成为相遇的课堂,使物我、师生互相融合,构成审美场中的共同体。四是收获的丰硕。新知与已知融合,用不断更新的结构化知识去打开未知的大门;有意识地通过知识图景的迁移,促成复杂情境中问题的解决与创新;情感的熏陶,价值的认同,使学习同时也成为精神哺育、精神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能力,努力做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激发潜能、滋养心灵,不断增强洞察力、批判力和创新力。
第四,丰富校园生活……
?在“如何成为一名幸福教师”的阐述过程中,吴伟老师将自己教育、教学的丰富实践作为事实论据,将诸多名人的深刻见解作为理论论据,有了这样的超级组合,他的阐述无疑就显得特别坚挺扎实,格外雄辩有力。相信在读了“播撒教育爱”“创造审美课堂”“丰富校园生活”中的有关内容后,每个教师对吴伟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作的颇富成效的创新性探索,都会感到十分惊艳,并顿生钦敬之情。至于国外诗人泰戈尔、美籍犹太裔哲学家马尔库赛、国外哲学家黑格尔、国外美学家杜夫海纳、我国被誉为“大先生”的网民教育家于漪、国外哲学家罗素、国外哲学家杜威以及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都是吴伟老师平素敬佩有加,经常去聆听他们教诲的名家巨匠,这次他盛情邀请他们前来为自己的观点或加诠释,或作佐证,其阵营之强和力度之大,也显然是一般的小哥所难以企及的。所以,这样极具典范性的有理有据的精彩阐述,实际上就是在为大家描画一幅成为幸福教师的路线图,只要大家据此而努力前行,成为一名幸福教师也就必然能如愿以偿,梦想成真了。
像这样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透辟论述,在《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一书中,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俯拾即是。限于篇幅,我们也就不在这方面再作一一展开了。
?原2023年总督学、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与吴伟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一书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情感深挚。吴伟老师不仅慧眼独具,对许多事情都有着他独特的真知灼见,而且对领导、对同事、对学生全都爱意满满,充满着深挚的情感。《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这本书虽说是一本以阐述事理为主的书,但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吴伟老师却并没有总是正襟危坐着一味讲大道理,而是经常十分随和地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一般,跟大伙儿在一起满含情意地絮絮交谈着,很多时候,话语中甚至还充溢着浓郁的诗意,直叩着读者的心扉。
下面,我们摘录书中的一些深情满满的精彩语段,跟大家一起分享:
“纵使平凡普通一无是处,纵使身无分文处境窘迫,纵使负重跋涉苟延残喘,纵使身旁荆棘丛生,亦相信,风雨后,总会有云开月朗。不以苦和乐而患得患失,不以悲和喜而止步不前,默守心中的美丽风景,静听岁月低吟浅唱。”
“幸福不在远处,就在身边。三餐四季,柴米油盐,把这些寻常日子中的点滴小事做好,也就触摸到了幸福真实的模样。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知福惜福的人,不辜负生命中一切美好的相遇和陪伴。”
“幸福不是完美和永远,而是心灵和生活的感应和共鸣,是内心对生活的感悟,是生命过程的美丽呈现。不管是昙花一现,还是月圆月缺;不管是雪花飘舞的刹那,还是秋叶飘落的瞬间,只要你内心阳光、快乐、美好,幸福就会写在你脸上,驻留在你心间。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更好的心态。虽然时光易逝,有风有雨,但生命的每一刻都可以是美丽的。人生如秋,丰硕与萧瑟共存,温暖与凉薄交织。只要看淡得失,心态平和,便会幸福常在。守住生活的幸福,其实就是守住自己的初心,在那里虽然不会面朝大海,但是心会春暖花开。”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念一清静,心似莲花开。心怀善良,萦绕满怀馨香 ,走过岁月的坎坷,穿越流年的沧桑,用善良开启一扇心窗,让阳光洒满心海,用温暖来记录一路相随的感动,让生活充满浓浓的爱意,让生命带着淡淡的花香,且行且珍惜。”……
像这样情感深挚,让人感到特别暖意融融的语句,在《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一书中,可以说是触目皆是,唾手可得,只要潜心阅读,悉心领会,相信你一定会不时享有那受用不尽的无比快乐。
?最后,就让我们来说一说《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的第四个显著特点:金句迭出。吴伟老师是一个极善深入思考,行文惜字如金的人,所以在他的这本书中,语言也就显得特别的凝炼精警,会经常给我们以金句迭出的美好享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含金量颇高的金句:
“再远的路,走着走着也就近了;再高的山,爬着爬着也就平了;再难的事,做着做着也就顺了:成功之道,贵在坚持。”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这是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低调。我们生于世上,心态当像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春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什么,终会得到什么。”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时尚心灵。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
?魏书生老师与吴伟
“幸福总是来得无声,如柔柔的微风,淡淡的花香,浅浅的微笑。它不会骑着高头大马炫耀,也不会像奔腾的大海常常掀起狂涛,它不着华丽的锦服霓裳,也从不刻意彰显绰约迷人的风姿。”
“一粒沙,聚少成多,就能舞出美丽的轨迹;一株草,努力生长,就能渲染生命的绿意;一只鸟,划过天际,就能为理想展开飞翔的翅膀。一个人,要一直保持微笑,才能温暖自己,照亮前路,也照亮身边的人。所以,输掉什么也别输掉心情,忘了什么也不能忘了微笑”……
以上这些语句,相信谁读了都会感到愈咀嚼愈有滋味,愈回味愈觉其味浓郁,会当真产生那如品佳茗,齿颊留香的强烈感受,并由此而脑洞大开,眼界顿扩,智慧陡增。细细琢磨这些语句,就会发现它们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虽说可能是人人心中之所有,却往往又是众多人笔下之所无。虽说它们的体积很小,可分量却很重,虽说它们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却又绝非可以信手拈来,轻易得到,所以我们将它们名之为“金句”。愿大家都能十分珍爱吴伟老师为我们无私奉献的这些“金句”,并充分发挥它们的巨大作用,以使自己在成长路上能持续不断地得益受惠,时时都获得令人刮目相看的长足进步。
行文至此,我愿借此机会,特别给大家作这样一个友情提醒:吴伟老师的《敬业爱岗和成长智慧》,当真是一座难得一见的富矿,里面蕴藏着我们开挖不尽的丰富宝藏,只要我们潜心去探索它,开掘它,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如如何修身、如何养性、如何敬业、如何爱岗、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增进智慧、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幸福教师,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等等问题,我们就都能从这座富矿中,如愿地找到妥善解决它们的最灵巧最管用的钥匙。
爱岗敬业,智慧成长。
? 原地方教委副主任柳斌与吴伟
【作者简介】丁品森,男,汉族,1939年3月出生,江苏张家港市人,中共党员,一生从教四十载。中国小哥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写作学会理事,国内20余家报刊的特邀顾问、特约记者、特约编委、通讯员,小天鹅丛书、少年作家丛书和青少年写作丛书的副主编。已有1600余篇小哥见诸省级以上报刊,并出版了《学海轻舟》《书海觅宝法》《书海觅宝法(续编)》《学子佳作细品味》《中学常用文体写作》《读书故事和读书方法》《解开你的重重心结》《子女心结解有方》《不要拒绝泥泞的路》《青少年心灵日光浴》《青少年心灵氧吧》《青少年心灵港湾》《青少年心灵芳草地》(与王晓东合著)《青少年心灵加油站》《乐为写匠》《名篇管窥》《且行且常省》《沐习习春风》《学习头等事》和《至乐在读书》等20本个人专著。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自育自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秦远晴(左)与吴伟
?上海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与吴伟
总体策划:吴 伟
编辑制作:耿之本 春 晓 刘书成 张天兴王文静
作品提供:河南网社
审阅机构: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名师工作联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