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回归 200 天:技术中台人员砍半受重创,巨人网络押注征途前路未卜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经济学上有个专业名词是 " 路径依赖 ",意指一旦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无论好坏,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难以逃脱。

  史玉柱和他背后的巨人网络,正深陷这样的桎梏。

  2006 年,在那个玩游戏 " 点卡付费 " 的年代,史玉柱用一款《征途》端游开启了网游道具付费先河。在免费游戏强有力的号召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征途》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 100 万人,成为全球第三款达到这一成就的网游。靠着《征途》,史玉柱成功推动巨人网络赴美上市,市值一度逼近 50 亿美元,并成功造就 21 个亿万富豪。

  如果顺利的话,《征途》本应成为巨人网络打造更多爆款的基石。如同《崩坏 3》之于米哈游,《奇迹暖暖》之于叠纸。然而,事与愿违,巨人网络成立近 20 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却只跑出《征途》和 2016 年推出的《球球大作战》两款爆品。

  在 2021 年的一次内部分享会上,时任巨人网络 CEO,同时也是《球球大作战》制作人的吴萌自嘲道:这两个产品竟然没花公司什么资源,基本等于 100 亿元研发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我们真的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属于伤害性也高,侮辱性也极强。"

  吴萌随后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史玉柱 2013 年退休之后,公司里没人会做产品,也没人可以承担起老板带队做产品的职责。与此同时,留下来的人陷入思维惰性,缺乏危机意识,妄想用资源解决一切问题,但钱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 坏游戏 " 变成 " 好游戏 "。

  看到问题的他,在 2020 年上任之初,就曾大刀阔斧地改革:调整组织架构,建立赛道制;设立技术中台,确立了 " 大中台,小项目 " 合作关系,尝试用一套更 " 先进 " 的组织架构体系,管理这家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游戏公司。可惜的是,吴萌的一系列努力未能撼动巨人网络强大的惯性。

  《球球大作战》之外,再无爆款。两年之后,2022 年中,吴萌黯然离去。在他身后,是一个没有爆款、没有掌舵人、营收持续下滑的巨人网络。

  Wind 数据显示,自 2018 年起,巨人网络的营收规模一直在下滑,2021 年营收 21.24 亿元,还不到 2016 年刚借壳上市时的水平。2022 年上半年,巨人网络业绩仍未见起色,当期营收 10.64 亿元,同比增长 2.71%;归母净利润为 4.99 亿元,同比下降约 13%。

  此情此景之下,宣告退休近 10 年的史玉柱不得不重新出山,试图为这艘巨轮重新找准方向。而他的第一个动作,仍旧是将资源集中到征途赛道。但问题是,17 年过去,垂垂老矣的征途 IP,真的还能拯救巨人网络吗?

  砍项目、大裁员,史玉柱抽调资源押注征途

  " 很久没抓巨人网络的具体业务了。"

  2022 年 9 月 12 日,许久没有露面的史玉柱用一条微博宣告自己的回归。在这条 300 多字的微博里,史玉柱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他对征途系列新作《原始征途》极不满意,二是他将亲自监督这款游戏的研发。

  为此,他花了半年时间向《原始征途》团队提出超过 400 条修改意见,并积极推动征途赛道(团队)在去年 10 月面向 2023 届毕业生开放策划、美术、QA 等近百个一线岗位。

  与征途赛道逆势扩张同步发生的,却是巨人网络大规模地砍项目、裁员。前巨人网络员工张文向时代财经表示,过去半年巨人网络至少有《奥西里之环》《胡桃日记》以及 《Ball Legends》(《球球大作战》海外版)等多个项目被砍。

  其中最受关注的项目,是曾作为 2021 年 TapTap 游戏发布会重点产品亮相的《奥西里之环》。这是一款巨人网络研发的末世丧尸题材的第三人称射击手游,曾以其精美的美术设定和优秀的测试表现吸引大量玩家关注,数次登顶 TapTap 预约榜。被砍之前,《奥西里之环》在 TapTap 的预约量超过 193 万,关注量更是达到 203 万。

  正是因此,作为该项目成员的张文倍感惋惜。据其透露,《奥西里之环》研发团队超百人,且是巨人网络旗下首个使用 UE4 引擎开发的游戏。在张文看来,无论是从游戏预约表现上,还是技术积累的角度,这款游戏都值得巨人网络继续保持投入。

  但没有任何预兆和解释,去年年中巨人网络突然解散了《奥西里之环》。据报道,彼时《奥西里之环》刚刚完成东南亚地区的短期留存测试,累计预约量达到 23 万,评论超 600 条,评分高达 8.2 分。无论海内、海外都有玩家在评论区表达期待这款游戏上线。

  " 完全弄不清楚项目被砍的原因,公司对我们也没有任何解释。只能推测是公司战略发生变化,要收缩力量集中发力征途系列 IP。" 张文表示。

  事实上,这已不是巨人网络首次放弃风头正盛的在研项目。2021 年,巨人网络旗下二次元游戏《恙化装甲》《十二神兵器》,以及放置类手游《超自然行动组》三款产品均拿到了版号,也都获得了不错的声量,但依旧未能阻挡被放弃的命运。

  这种战略的摇摆,被张文视为公司管理层不懂产品的集中体现。在其看来,巨人网络中层栖居着大量跟随史玉柱创业的老兵,这部分人能勉强维持征途赛道的发展,却无法跟上整个游戏行业精品化发展的趋势。而不懂的人越多,巨人网络整体的决策就会越趋向于保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吴萌的上台正是巨人网络试图向年轻化转型的重要探索。除他之外,巨人网络 2019 年以来还引入了同为 80 后年轻高管的 CFO 孟玮、CTO 聂志明以及海外发行副总裁刘易峰等人。

  而去年年中吴萌的离去,也代表着巨人网络转型陷入僵局。大量新项目被砍背后,吴萌为巨人网络留下的另一项遗产——技术中台也同样遭受重创。

  一位在职员工向时代财经表示,目前巨人网络中台研发人员仅剩 200 余人,仅有此前的一半。与此同时,中台三大负责人仅剩发行负责人刘易峰还在职。中台艺术负责人李爽、技术负责人聂志明均已离开。

  据时代财经了解,史玉柱回归的大半年时间内,巨人网络唯一还在扩张的研发部门只有征途赛道。其研发团队规模从原先 300 人左右增长至 400 人左右。与此同时,今年 3 月 23 日,巨人网络宣布正式推出出海新品牌 ZTimes。而这一品牌最重要的游戏,就是一款致力于将《征途》的底层游戏设计理念输出海外的 MMO 产品。

  史玉柱抽调公司资源押注征途之心,已十分清晰可见。

  评分 4.2,《原始征途》难扛大任

  如今史玉柱面临的问题是,由其亲手打造的《原始征途》,能否不辜负他的期待。

  3 月 24 日,《原始征途》如约在全平台公测。对于曾一手打造年销 13 亿元脑白金神话的史玉柱而言,营销从来都不是问题。在历经长达大半年的铺垫,以及巨量的买量推广之后,《原始征途》热度到达顶峰。大量玩家一拥而上,为巨人网络贡献了不错的数据和流水表现。

  4 月 6 日,在游戏上线两周后,巨人网络方面高调宣布《原始征途》上线一小时就登顶 iOS 免费榜,上线以来收获了百万玩家,且流水至今已突破亿元。

  然而,这些玩家很快就失望而归。史玉柱此前多次强调的要对 " 非人民币玩家 " 更加友好、大幅减少氪金作用等允诺无一实现。相反,作为一款 2023 年发行的征途手游新作,《原始征途》的 " 逼氪 " 程度比过去几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征途系列老玩家李诚介绍。《原始征途》游戏内氪金点多如牛毛,如装备背包容量设计得极小,如果玩家想要扩容就必须充值月卡;与此同时,在游戏内世界公开频道每天只能免费说一句话,再想发言需要 10 元一次。

  至于游戏玩法和游戏体验,在零氪或者微氪情况下基本没有,只有动辄氪金成千上万元的大 R(充值金额较大的玩家)才能享受到这款游戏的乐趣。

  " 刚进入游戏我就花了 6 块钱开了个首充,还以为能让自己强一点。没想到连新手教程都没走完,转身就被一个 15 套(游戏里的顶级装备)的大哥一刀秒杀了,可能连个路边的野怪都比不过。" 李诚愤愤不平地说道。体验仅仅两个小时后,李诚就卸载了《原始征途》。

  货不对板的《原始征途》立刻引来大量差评。截至发稿日,其在 TapTap 的评分仅有 4.2 分(满分 10 分)。

  与之相应的,《原始征途》热度也开始急速下滑。第三方机构七麦数据显示,《原始征途》在上线一周内就从 IOS 总榜第 1 名一路下滑至近 170 名,两周后更是直接跌出前 200 名,哪怕对比同类型的传奇手游也不尽人意。

  而长远来看,随着市场快速迭代和传奇类市场用户渗透率见顶,征途 IP 留下的财富能供巨人吃多久同样是未知数。

  巨人网络 2023 年还有两款游戏已经上线发行。分别是 1 月初上线的社交休闲游戏《太空行动》和 3 月 16 日刚刚上线的二次元放置手游《龙与世界的尽头》。

  其中以《太空行动》最受期待,这一产品原本被视作补位《球球大作战》的又一力作。但从结果来看,《太空行动》或许难扛大任。根据七麦数据,2023 年《太空行动》国服上线以来 iOS 端日均营收基本在数百美元左右,商业化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轻度玩法,目标成为二次元玩家副游的《龙与世界的尽头》,更是难以成长为公司旗舰级产品。

  除这 3 款游戏之外,巨人网络几乎再无储备产品。如果未能及时改善这些游戏的表现,未来数年巨人网络业绩还将进一步承压。过去大半年时间,巨人网络疯狂砍项目裁员的影响已然出现。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将成为摆在巨人网络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用大量资源托举征途系列继续向前,还是潜心研发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游戏产品。史玉柱的选择,将决定这家游戏企业未来十数年的命运走向。

  对于公司下一步的规划,对其他赛道是否会加大投入等问题,截至发稿巨人网络方面未有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