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13|《知味》
人活着要吃,不吃就不能维持生命,但这是物质人生,属于身体需求。《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只求吃饱,便很简单;但要吃得知味,便转移到情感和心灵、人生方面。
请以“知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 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 行)
一、审题
这是“材料+命题”的形式,首先要明白题目“知味”的意思。“味”可以理解为“滋味”,比喻义是“某种感受”。即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一些人和事所给你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你在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写棉花糖的滋味,作者不仅写出了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更难得的是棉花糖的滋味还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体会引导性文字,明确写作范围方向,确定内容和主题。
《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翻译过来是:“人没有不饮食,但很少能知道饮食的真味。”食物是人类摄取营养所必需的东西,而“营养”不单单是说的身体上的,还有心理或精神上的,比如我们的书本知识就被称作“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是吃的美食的“味”,一方面则是通过美食或某些事中得到的“精神食粮”。
具体写作时,我们还要注意是什么(人、事、物)让自己知晓了“人生的滋味”。自然,可以写我们亲近的人,也可以写某一物品,例如一棵树、一本书、一件衣服等,还可以是一片风景、一次旅程、一次梦境等。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把书中或者课本中看到的人物放在文章中,通过他(她)的经历来“知味”人生。
二、选材立意
在选材过程中,尽量的选取一些新颖的故事,何为新颖呢?
首先,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不要再写了,因为你能想到的,其他同学也可以想到,把自己想到的所有的东西都列下来,挨个筛选,最终做出决定。
其次,所谓大事情不写,即国家大事、社会大事等等,可以一笔带过,不要过多的描述,更不要作为主线剧情来写,以同学们现在的能力,你们把握不住,也没法利用这样的题材写出好的文章。更好的方式就是拿身边的事写,要学会“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生活中没有所谓确定的“大事”,更没有“小事”,要善于在这些看似“小事”中去挖掘、去升华。
再次,尽量避免与其他同学写类似的主题,例如,同学A写了从家人做的饭中知晓了或悟出了某些道理,你就不要写了,“味”未必是食物的味道,也可以写“花香”,通过闻到花香,得知春天来了,也是个不错的素材。
最后,作业和考试尽量不要写,作为学生,作业和考试肯定是第一个想到的,若是写了,那就是不符合上面的第一条的了,大家都是学生,都写这样的题材,很容易造成雷同。况且作为学生,对作业和考试都不是那么的喜欢,所以它们的味道一定不是什么好闻的味道,既然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写的必要呢?“味道”可以是亲情,可以是成长,可以是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作业这种让人提不起兴致的事情就不要啦。
“知味”,这里的“味”可以是真正的味道,也可以是某种寓意,上面说了,也可以作为一种象征,例如:春天来了,兰花逐渐的开了,花香四溢,这样的味道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同时也会想到,新的一年来了,要有新的面貌了,新的一年要更上一层楼,这样写,升华主题。
要写好“知味”,有以下两种选材立意的方向:
1、写体验类的
从批评中知道的滋味、从失败中体会到的滋味、从打工中体会到的滋味、从当班干部的过程中体会的滋味……
这类题材立意的特点:根据一次或一组亲身体验写出“知道”的“滋味”。
2、写感怀类的
比如柿子的滋味、咖啡的滋味、思念的滋味、幸福的滋味……
这类题材立意的特点:根据一种情感写出对人或事的体验和感受到的、知道的“滋味”。
三、构思指导
开头——引文入题。(略写)(方法:开门见山式,排比句式、环境描写、特写镜头等)
中间——
1、事情的起因、经过(按照一定顺序,经过要具体讲述)。(倒叙)
2、事情的重点部分,“知味”前因后续要做重点描述。(制造波折,注意细节;环境描写,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3、写一小段的议论,“知味的具体表现。
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主题/总结道理/引起思考)
四、写作技巧
1、缘事生感
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 ,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 。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2、多法生感
对于“感受”的生发, 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 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的叙写过程之中, “生发”于无痕。
3、用足描写
细节才可以动人,因此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4、在脑海中补题
虽然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知味》,但是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去将题目进行二次补充,《如何知道什么样的滋味》,一是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层面;二是要善于把握题目的引申义,学会从“深”处或“高”处拓展题目含义。比如从打工经历中体会到生活的滋味,从一次得奖的经历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或者逆向思维,从作弊中品尝到心惊肉跳的滋味,从说谎中体会到惶惶不安的滋味……
范文: 知 味
你静坐桌边,烧水,准备泡茶。冬日暖阳透过窗棂,与氤氲的水汽交融着。
“来尝尝我的新产品——小橘红。”你招呼我和妈妈。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颗被烤成焦黄色小蜜橘,里面装着褐色的红茶。橘皮皱皱巴巴的,颜色也失去了亮眼的橘红色,黯淡得很。
你不动声色地将它放入玻璃杯,再将烧得滚沸的水缓缓倒入杯内。只见皱皱的橘皮渐渐湿润、饱满起来。黄色的茶汁从顶部小孔里溢出,橘皮的馨香随着水汽四散,茶汤颜色越来越金亮……
“这么小的开孔,橘瓣是怎么挖出来的?”我好奇地问。
你看着杯中的小橘红,像看着一件自己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自豪地说:“这是用手工一瓣瓣掏出来的。如果稍不留心,把橘皮掏破了,这颗蜜橘就作废了。小小一颗橘红茶的生产,要经过20道工艺,10次烘焙……”我有些惊讶,做好一个产品,真不容易啊!
你酌了两小杯茶,递给我和妈妈。我一直不喜欢茶的苦涩味,只是小抿一口。
“呀!有点甜,还有橘的香味!”我惊喜道。
“不错!满口生香的感觉。”妈妈说。
你端杯,闻香,入口,品味,很享受地点点头。然后煞有介事地说:“这茶入口微苦,咽下才觉清香醇厚,余味回甘。我精心研制了三年,经过一千多次实验调配,才达到现在的最佳口感……”你那得意的神情,像一个家长在炫耀他优秀的孩子。
“那这产品就是你的孩子啰!”妈妈一语道出了我的感受。
“对头!小橘红就是我的孩子!我孕育了三年的孩子!”你激动地直拍大腿。
“哈哈哈!”我们为这心有灵犀之共鸣,笑得不亦乐乎。
“你爸做企业太操心了,才45岁,头发就白了一多半。”妈妈感叹。
我望向你,你的白发在阳光下晶亮刺眼,你的脸色分外黝黑。不禁感动于你对事业的那份用心和执着。
你靠在椅背上,双手环抱,开始话当年:“儿子,想当年你老爸我在茶园里给茶农示范采摘技术,脸上晒得脱了几层皮。我在车间监督加工流程,常熬通宵,第二天还要精神饱满地和客商洽谈。企业最困难的那几年,我常常焦头烂额,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我坚信,只要咬牙扛住,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成功,都是靠坚持熬出来的……”
杯中茶色渐深,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橘红色。再喝,我似乎品到了你所言的清香醇厚,余味回甘。亦觉知到你的人生况味:前行不易,你从不停步!死磕硬扛,你苦尽甘来!
这味道,流进了我的心底,终将渗透到我的生命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