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政策背景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成果斐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力。
政府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实施全民教育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改要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强调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学习现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和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发展格外重视,不仅要求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而且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就是围绕学生的学生心理发展而进行的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生心理发展而进行的改革。
因此,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社会背景。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覆盖面,建立学习体系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树立良好道德修养、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关键阶段。
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文明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中学生培育正确“三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高中生面临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高中生的厌学现象日益突出。
再加上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学科属性和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众所周知,中学生厌学问题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突出问题,学生在本应汲取知识的重要时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容易发展成逃课、逃学、辍学等行为,甚至在后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比其他学科,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的危害更为突出,因为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而且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直接损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隐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兴趣的刺激下,不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而且有助于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不仅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学生比例也越来越重,且厌学心理一旦形成,将有可能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而不断加重。
学生在高中时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不仅直接导致他们思想政治课学习成绩下降,还容易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造成打击和伤害,使学生从对某一学科的厌学心理进一步扩散成对学习本身产生厌倦和厌恶。
这些学生有的选择在学校糊里糊涂地混日子,成为他人口中的差生,有的过早辍学进入社会。
因年龄尚小且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和必备技能,难以在社会中立足或有所作为,最终辜负父母、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及早预防和干预对于应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十分必要。以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为研究主题,通过广泛深入的问卷调查,全面系统地分析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探寻高中生为什么容易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找到有效方法及时疏导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减轻学校及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压力,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从古至今,学生的厌学问题都是教育界的难题。到今天,人们愈加重视教育问题,却发现有厌学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已成为让许多家长和许多家庭头疼的棘手之事。
高中时期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转折和过渡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未来的人生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并存在多种和厌学有关的心理问题。
那些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中,甚至有一些平时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见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因此,针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展开系统深入研究,这对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课成绩、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及促进现阶段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与疏导策略研究,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政治认同感,便于开展情感教学。
针对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当中出现的厌学心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疏导策略。
能够在理论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善及运用提供指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加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与疏导策略研究,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疏导策略。
既体现了以高中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调动他们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能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加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与疏导策略研究,有利于学科研究成果的丰富和充实。
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厌学问题形成了较为深刻全面的研究。
但是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对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探究,或是关于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现象的研究,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相结合的研究及相关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选取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分析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成果。
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及疏导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经调查,大部分思想政治课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都对思想政治课产生过厌学心理,从而影响他们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上课不能做到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因此连基础的理论知识都无法掌握。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也就自暴自弃,愈发不爱学习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也就更为严重。
其次,通过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及疏导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新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除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外,高中生在“政史地物化生”这六门学科中可以自主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认识到自己和高中生身上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把思想政治学科特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贯通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调动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并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能力,改善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问题。
最后,通过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及疏导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化解高中生厌学的心理矛盾。
为学生创造良好风气,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具有明显的动荡性。
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和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其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高中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现象也较为普遍。
但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个人生的关键性考试,如果对厌学心理不进行干预疏导,既不利于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品德,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