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临床药物、医疗装备来自国外,国产替代面临挑战
4月10日,在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分论坛第三届大健康投资伙伴大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表示,虽然我国部分细分领域逐步赶超,但突破有限,革新不够,医疗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较多、发展不均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95%临床药物、医疗装备来自国外,国产替代面临挑战
“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就是要解决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卡脖子的难题,当前医学成果转化原始理念不足,以跟进引进为主。”4月10日,在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分论坛第三届大健康投资伙伴大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表示,虽然我国部分细分领域逐步赶超,但突破有限,革新不够,医疗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较多、发展不均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临床药物、医疗装备95%来自国外
国产替代面临挑战
“一个新的医学成果的转化产品,能够带给我们对于某个疾病全新的认识,对于临床医疗救治十分关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药物大部分最初专利来自国外、大型医疗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或国外、临床标准规范指南很多也是借鉴国外,所以在国产医学成果转化方面,国内还有很大空间去成长,这对国内学者是有挑战的事儿。”王行环回忆,过去欧美国家在医学成果转化产品方面垄断,是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的产品都是各个学科和临床医学、医生临床问题相结合的成果 。
前些年,国内一直都是处于追赶的过程,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但因为国内此前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各个领域都是在进行自己的研究,所以对赶超速度有影响。王行环举例,比如某个成果单个学科看可能是对的,但是协作起来整体看来却不一定时最优解。
以国产医疗器械为例,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在这个近万亿市场中,国产产品已经在中低端市场站稳,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而中高端产品的发展,离不开上游产业链的助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面向上游的投资正在发生,而医疗硬科技投资的兴起就是国产器械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发展逻辑下的必然结果。
在国内产品赶超进口的路途上,实现各个领域的本土化推荐都很重要。其中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王行环认为,在大趋势里有五点很关键,一是医学成果转化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逐步转变为政产学研医的创新合力;二是医生和医疗机构在医学创新中的价值正在逐步验证和强化;三是国内医学创新模式正逐渐向临床和医工融合转变;四是医疗机构的专科创新成果转化已经逐步探索出明确路径;五是对标国际、持续创新是一流研究型医院的必然选择。
打破认知壁垒、建立互信合作机制
实现医学研究成果落地
“检验医学研究成果是否真的实现转化的标准,就是临床患者是否真的受益,但目前这一点却很难实现。”王行环表示,实际上不仅是学科之间脱节,临床医学、企业投资之间也存在着脱节,因为企业有各自的产品思维,一些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企业并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够实现无缝衔接,所以整个医学成果的落地过程也很难实现一个闭环。
王行环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新需要医院内外部资源系统支持,所以正确认识医疗机构成果的特点与局限,这一点十分关键。而当前国内的医学成果转化为产品依然面临着三大痛点,一是绝大多数创新成果不能得到转化;二是极少数科技成果能够适合独立资本运作;三是缺少专业的产业对接合作平台和概念验证孵化平台。
“所以当下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互相信任的投资研发环境。这个互相信任具有深刻的含义,这意味着各方要打破过去的认知壁垒,甚至一些坚信不移的认知体系,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未来大胆创新的关键。”王行环说。
针对未来应该如何提升国产医学研究成果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品牌影响力,王行环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产品创新。国产设备升级加大配套产品研发,从而实现诊疗平台集成,新型专利的延伸;第二,临床应用。建立三级诊疗示范应用基地,实现产品到应用的转化,试验到临床的转化,应用到示范推广的转化。第三,产业孵化。实现平台产品、技术、资本、服务,报产业一条龙孵器,最终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条。第四,行业标准。形成相关产品操作技术规范指南,形成行业标准。第五,基地建设。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研究中心等培训基地,实现全国产业链的辐射。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