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数学、理科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深圳教育论坛迎来压轴之作
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62期“深圳教育论坛”,经过为期4天的热烈研讨,落下帷幕。11月6日—9日,以“基础教育国际论坛暨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为主题,国内外基础教育知名专家和深圳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分享与讨论20年来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典型探索。与会教育工作者围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方式改革”、“思政、文化育人与创新教育”、“艺体教育”、“语言类学科教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多元化地呈现了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圳样貌。
11月9日,也就是论坛的最后一天,来自深圳各区教育系统的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汇聚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献上本次论坛的收官之笔。他们围绕“数学教学改革”、“理科教学改革”两大主题,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他们共同为这台学术盛宴演绎了精彩的压轴之作。
数学教学改革
10年探索创新 形成以开放式探究项目式学习为核心
深圳中学张文涛分享《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课程构建与实践》,他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的关系是什么?他简单用两个字概括,分别是数学的“源”与“流”。数学探究是广泛存在于数学研究和学习当中,是产生数学概念、原理方法与思想的基础,这是“源”。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的概念、原理、方法与思想,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这是“流”。他举了一个日常教学中数学建模实例——比如,在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原因,村落分布较为分散,6个村落只有3辆消防车,应该停放在什么村落。他坦言,这是一个运用数学建模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例,全面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数学技能。“历经10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我们提出了以开放式探究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应试为目的的套路式教学。”张文涛说。
“激励课堂”达成“轻负高质”课堂形态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荆志强分享《激欲励学,轻负高质——中学数学“激励课堂”30年实践探索》。荆志强认为,传授知识不如教会学生方法,应当以“授之以渔”的理念推进教学和育人。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想要学”,而不是“要学生学”,激励学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经过30年摸索,荆志强等研发出“激励课堂”,它的基本概念,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出发点,以“三步赋能”为教学策略,以四个环节为基本流程,建立让学生成为知识生产者的学习机制,从而达成“轻负高质”为目标的课堂形态。“它将教师主导、学生聆听转向流程主导,学生表达,颠覆传统课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课堂活动的主角,重建了高效、公平、自由、有效的课堂学习新格局,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营造了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达到了文化育人的效果。”荆志强说。
“评价手册”从355个知识点帮助小学生学数学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王栋昌分享《小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等级+描述性评语”的实践探索》。他认为,教育评价早在30年前便已经是教育改革的热点,而30年后,教育评价改革仍为热点、痛点。经过多年研究、实践,王栋昌等开发出“评价手册”,将小学数学分成355个知识点,涉及每个年级,根据每个学期学的单元列出一个表格,这个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评价的主要部分。在非知识技能上,根据课程标准,按照数据的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三个板块,列出要点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此外还设有综合评价板块,包括学生自己的话、同伴的话、老师的话以及家长的话。评级分为三个等级:优秀、合格、加油,用三个等级进行描述。这一“评价体系”,既涉及到教学的结果部分,也涉及到过程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学习态度有了更精准、精细的评价。
小学数据“七要素” 挑战成长型思维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清容分享《基于儿童认知需求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七要素”的探索》。据介绍,陈清容等梳理出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七要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来的。其中“为什么”是回答新问题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是深入到知识的本质;“怎么理解”就是理解本质;“有什么用”让学生知道用到哪里;“怎么用”就是注意明确的事项;“学得怎么样”可以引导老师评价学生的知识智能,引导兴趣,最后回到学习的本质。用“七要素”可以全面把握学习内容。七要素指导下的课堂,挑战成长型思维,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能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数学教育是为了理解能力的培养
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教授方厚彬以《深度学习视角的K12数学教育改革》为题,分享了他对数学教育的一些思考。“学数学只是为了在家里买买菜、记记账吗?”方厚彬进一步探讨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识数”,不仅仅为了学习算数技能和知识,更是为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另外,他认为,数学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改革,而是受到整个教育改革环境的影响,同时整个教育改革又受到整个社会变化的影响。在经济、科技取得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教育应该迎来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物教学创新
历时15年开发高中生物融创体验式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廖昱泓分享《融合创生,学科育人:基于STS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融创体验式教学》。她认为,传统生物教学主要围绕考试,理论脱离实践,使生物学失去了实验应用学科的学科属性,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职业选择。她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感悟知识应用,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基于STS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体系,历时15年,我们调查了深圳45家生物产业,10届高交会、5届生物技术专业展会,开发了课程资源调查工具、研学表,建立了11个激励性课程资源,如华大基因、华夏基因等涉及基因、细胞、胚胎、生态五大系列,包含高中生物涉及的所有原理,为学生开展研学调查、情景导入及创客研究室、融创体验式教学。”廖昱泓说。
物理化学教育创新
紧跟教改方向 升级迭代“逆向可视化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熊华分享《初中物理逆向可视化教学创新的十年探索》。据介绍,针对当前物理学教育的现状,熊华所在项目组紧跟课改方向,找准区域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抓手,2007年起以“可视化教学”为研究主题,打造教法革新范例;让物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倡学科育人;助力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优化区域教研生态。探索“可视化教学”,并进一步升级迭代为“逆向可视化教学”形成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系统的可视化策略、典型的可视化教学法案例等资源条件。比如,《物理趣味创意实验100个》课程运用录像微课程技术,将物理趣味实验进行可视化创意开发,编写成有文字、有图片、有二维码视频的实用性图书,实现了“玩中学”和延伸课堂的效果。又比如利用二维码将学习内容由静态变成了动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真正做到了“玩中学”,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助力学生可视化思维发展。
化学教学推陈出新:“四层四环”育人模式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刘英琦分享《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二十年探索》。据介绍,刘英琦等经过长达20年的摸索,创新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构建了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为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所谓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就是以育人为导向,不同于许多局限于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教学程序的形式变革,而是把“教师-内容-学生”“教、学、研”“教、学、评”深度整合,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为路径,实现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创新模式,构建了学科教学育人模式的教学策略体系,围绕化学学科特点、育人目标、方式转变、评价创新,构建了学科、教学、育人模式的教学策略体系、评价方法,创新了课程资源,开发了师训课程,提高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开发了学生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化学学习和创新能力。
物理习题实验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黄正玉分享《由习做到素养:物理习题实验化教学的实践探索》。该团队提出了“物理习题实验化教学”。“什么是‘物理习题实验化教学’?就是指在物理习题教学中,为了树立实践意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而将经典习题情境转化为真实实验教学的活动整合。”黄正玉说。他举例介绍,用尺子测量装水时间的实验教学,“探究认识物体运动规律,学生要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比如流体模型,常见的习题我们会通过水平位移和速度位移算速度,针对这样的习题体例,我们又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习题实验化操作,把书面习题和实验情景结合了起来。”据黄正玉介绍,这套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年来,该校物理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创新
以深圳为模板开创环境教育特色之路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利秋分享《深圳福田区“滋润与共享:环境教育区域共建模式”》。她表示,国家层面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背景和基础上,她试图以深圳为模板,走出一条中国环境教育的特色之路。深圳有较好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教育。比如,通过引导孩子对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生物的兴趣,从而关注本地乃至全球的红树林湿地的现状等等。“以《小水滴海绵城市》课程为例,我们从一滴水的旅途,通过水循环这一神奇的过程实现流动转变,构成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连接的一种整体观,让孩子们理解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这是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孙利秋介绍,在学习水循环知识的过程当中,引导孩子们理解城市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引导孩子们关心海绵城市,从而认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同时,还开展了一大批与深圳环境、自然相关的环保体验课程。
在“真实地理教育”基础上独创问题教学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庄惠芬分享《继承与创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地理TRUE教学》。她介绍,“中学地理TRUE教学”是十三年来“真实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实现深度学习的问题教学模式,提炼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四个教学核心元素——思维(Thinking)、真实情境(Reality )、应用( Use)、体验(Experience ),四者融合为“TRUE”——“真实的”地理教育。该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现实打通,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真实问题解决者”为要旨,养成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比如,以《地貌的观察》一课为例,需根据基于中学地理TRUE教学教学实施路径做出个性化的教学逻辑结构图,再按照要求与标准进行各要素特色设计,以问题统整全部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现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路径的变革及育人理念创新。
建议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带进中小学课程中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副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国际部主席唐恒涛分享了他对理科教育改革的思考。他认为,理科教育应当置入一种思维的深度培养:“计算思维”,并建议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带进中小学课程中。“计算思维”在理工科的学习中,以及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当飓风来临的时候,其实气象学家就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模型来演示风暴的这个运动的路径,从而避免损失减少人员的伤亡。天体物理方面计算思维可以模拟黑洞碰撞的过程,从而帮助我们这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宇宙的奥秘。计算思维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日常的衣食住行,经常会涉及到计算思维的决策。”
经过为期四天的头脑风暴,巅峰论道,“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方式改革”、“思政、文化育人与创新教育”、“艺体教育”、“语言类学科教学”、“数学教学改革”、“理科教学改革”七大主题研讨至此圆满结束。这是一场重要的教育学术盛宴,是深圳教育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深圳教育优质模式的一次嘹亮发声。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