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是吸引大学生群体对泛娱乐直播行业感兴趣的关键点?

  2019年初起 “仪式感”充斥着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网络推手与商家联合,过度营销“仪式感”,把其扭曲为:使平凡的生活过得精致的消费型生活。

  

  吃饭喝下午茶一定要摆拍,网红餐厅打卡定位,普通工薪阶层的女孩也要拥有奢侈品等直播分享,引起社会跟风效仿。

  01

  观众不知直播分享的背后都是广告营销推动的品牌合作,为了拉动消费、开启知名度,邀请拥有固定消费群体的网红进行直播宣传,吸引人流。

  普通工薪阶层的女孩被主播镜头前的精致生活方式吸引,希望也能活成“精致女孩”的样子,开始超出现实的经济基础,使用借贷工具分期付款并节衣缩食维持“仪式感”。

  一些直播渲染网络暴力现象。互联网人群鱼龙混杂,直播间的弹幕区是用户自由发言的板块,弹幕内容公开透明地显示在直播屏幕之上。

  用户个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弹幕攻击他人损害个人尊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绑架他人的用户数不胜数。

  

  在这个没有隐私的大数据时代,不管是被攻击者和攻击者都有可能被网友曝光个人信息,影响个人生活。部分主播出现诚信缺失现象。

  在网红主播层出不穷的今天,普通主播为了增加人气,通过第三方给自己购买机器人观众,制造高人气的数据假象泛滥。

  例如:2015年斗鱼平台某游戏主播在一场直播期间,在线观看人数高达13亿人,引起网民质疑,直播间观众数据显示虚假的情况被曝光。

  通过第三方技术操作,1000的直播观众量在淘宝上的售价仅1元,购买套餐还可以直接推上平台主页,被真实的观众观看的概率更高。

  据了解还有部分经纪公司与直播平台合作,以五折价格购买虚拟礼物,然后在公司签约主播直播期间,工作人员不断地“打赏”以刺激观众“打赏”,主播得到礼物与平台对半分成。

  虽然平台没有得到收入,但是得到了人气流量和高额的消费数据,在公司营业报告中高额的流水增加了其被资本市场投资的可能。

  

  02

  经纪公司与主播没有投入宣传成本,增加了知名度和曝光度,这样三赢的局面在直播行业达成了共识,消费者的付费和资本家的投资才是这个营销模式的最终目标。

  截至2019年6月,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6.0%。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半数主播为大学生,大学及以上的学历占总体主播的44.5%。

  直播带来的高额收入吸引大学生加入,在大学兼职种类中,主播成为兼职首选。

  2018年花椒直播的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花椒平台上每天直播的主播中,大学生主播共计近十万人,大学主播覆盖了全国98.7%的院校;其中学生群体直播所得收入最高月达到190万元。

  高收入,高名气,带来的高地位成为直播平台吸引大学生兼职甚至全职成为主播的三大重要因素。

  

  网络直播全面进入高校校园,新型的网络文化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冲击,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调查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直播“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向意义深刻。

  依据调查问卷为切入点,研究人员了解及分析大学生当前对于网络直播的参与情况以及网络直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问题,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认清在全民直播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直播良性结合,让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依托于新时代网络直播积极有效的方面科学合理地发展。

  03

  大学校园是社会进步发展所产生的一个高等教育场所,是一个国家高级知识分子输出的重要阵地。

  这个特定人群场所,所衍生出来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也是该场所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总的来说就是高校校园文化。

  

  关于校园文化学术界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是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个性化长处,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引导性教育文化。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地域空间,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就是历经几代师生,在大学校园中依然被保存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指高校中的的隐性文化,包括:人文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科研精神、传统文化等。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即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政策要求,行为规范等。

  “特征”是指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标志信息。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其他文化的有着内在的区别。大学以传承、整理、创新、创造知识为己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未知世界,探求真理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校风,校园制度,精神理念,人文传统是历代师生慢慢传承下来的。

  这种传承同时带有一种批判性,对于知识文化的去伪存真,实践结果的反复论证,最后得到的结果才能真正的被传承下来。

  04

  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面对不良事物和意识文化形态时产生批判和抵制行为,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识功能,使得高校师生在社会相关领域得到更高的发展空间。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超越当时社会社会需求的,对事物生产手段或者形态外观进行改进的一种手段或结果。

  高校是在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走在时代前沿的团体,是旨在为国家、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摇篮。

  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特殊环境,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在大学校园中度过,校园中师生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影响着新的学生和老师。

  他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态度,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他们所处环境中的文化精神,反之,大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实物性的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服饰等精神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文化精神、思想意识等;制度文化包括校园守则、行为规范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个高校校园的外在表现,同时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目前有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建筑形象,完善校园建筑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修路植树,相对于形象工程建设,校园内在的制度管理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高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只有这种无形的内涵文化不断充实,才能与校园外在的物质文化融合,共同彰显大学之美。

  05

  一切文化的建立与传承都离不开文化载体,文化传承载体由口口相传进化为纸张书本,现如今演变成电子载体。

  新时代传播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新媒体工具。而新媒体工具在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电脑传媒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人文社会景观有提升和降位的双重可能性,这种变化可以使文化的精英立场丧失部分空间,但也可以使真正的学术思想获得一个平台。

  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网络直播的实景重现和信息高速同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授课提供了便利,学习交流资料共享实现即时性和公平性。

  大学师生校园生活、工作和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享受着网络技术带的便利。

  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网络信导机构利用商机抢占市场,虽然学生在获取学习资料的渠道增多变广, 但其获取的资料不具备权威性和正确性。

  这些问题在2020年“停课不停学”,大规模网络授课开启的背景下都暴露了出来。

  然而,在网络直播授课中也有一些教师脱颖而出。他们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对直播课堂的关注,潜心研究直播技术,精心设计课堂。

  

  在充实的教学内容中加入“段子”,让幽默的“段子”成为沉闷课堂中的调节剂,让“段子”成为课堂与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也是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粘合剂,提高个人教学视频直播的观看率,同时也增加了知名度。

  这个成功模式是可以被高校其他课堂复制的,不仅能引导在校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也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尤其知名教授加入网络直播授课能增加官方话语权,降低部分学生对网络授课的抵触情绪,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活跃校园学风,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有极大的丰富作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