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琼:在残缺世界播种希望
郝丽琼。
她从教八年,日夜与残疾学生相守一起,用爱心和耐心为这群不幸又幸运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她就是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郝丽琼。
2015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郝丽琼,八年来一直致力于特殊孩子的教育和康复工作,现在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培智七八九年级的生活语文和绘本阅读等教学任务。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别样色彩,她挑灯夜读、实践模拟,不断和其他老师沟通交流、切磋经验,抓住一切机会向特殊教育专家讨教,坚持为智力障碍学生探索教育和康复之路。
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成长
郝丽琼常说,在残缺世界里穿行需要更多的信念和勇气,特教老师要做的就是用爱心去温暖受伤的心灵,用真情带去一缕希望的阳光。
多动症女孩阳阳,常常在座位上坐两分钟就会起来转转。一次,郝丽琼发现阳阳有四五分钟都没离开座位,而且依稀闻到一股异味,便带她去厕所查看,原来阳阳拉肚子了,腿上、裤子上沾了大便。郝丽琼立即打来一盆水、拿来备用的裤子,给阳阳清理干净,并安慰孩子不要不好意思,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事实上,面对一群常常自言自语、流着鼻涕口水,时而大吵大闹的智力障碍儿童,为他们系鞋带、擦口水、擦鼻涕、清理大小便、为孩子准备衣服鞋子……郝丽琼早就习以为常了。
自闭症孩子明明,上课时突然嗷嗷大哭,无论别的老师怎么劝说,他始终安静不下来。郝丽琼在他旁边坐下来,一边安慰他,一边快速回忆着上午和他相关的一切,伸出胳膊尝试抱着他。没想到他竟然顺着郝老师的胳膊依偎了过来,哭声也小了很多,时不时还用郝老师的袖子擦擦自己的眼泪和鼻涕……原来,他是想妈妈了。“郝老师和他的沟通交流方式太不一样了!”同事们由衷佩服。
潜心研究特教教学方式
特教学校培智班的教学很不容易,很多孩子的自控能力也非常差。于是郝丽琼带领老师们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理论知识,除了文化课,生活习惯和礼仪也是教授的重点。她将每天的授课经历先自我总结,然后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修改、打磨,经历了多个日日夜夜,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论文集终于完成。
识字教学对于培智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他们记忆力不强,记忆保持时间短。郝丽琼从教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识别生活用品、常见食物开始,一个个学生地教,一次又一次纠正;为了让有识字能力的学生学习正确发音方法,她从实物到图片,保持字、形、音统一,嘴唇贴到学生的手背、面部等部位一遍遍教;为了让高年级学生将字与形结合记忆,她反复举凳子椅子,累得腰酸背疼;她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制作教学卡片,绘制教学挂图等。
小朋友薇薇入学时写字手颤抖得厉害、无法握笔,郝丽琼就教她做各种手指操,锻炼灵活性。几年后,薇薇成了学校的“小画家”,国画水平已经超过了同龄人。
爱心播种希望的种子
在特教学校,家长们常问孩子们的发展和归宿到底是什么?
郝丽琼针对自闭症、言语障碍、脑瘫、唐氏等个案,翻阅大量书籍、和同事积极讨论、向专家讨教。她对孩子们进行了系统的集体教学、感统训练、语言训练、作业治疗、应用行为分析。一个个特征各异的学生,一项项专业化的内容,在她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家长们的困惑逐渐有了方向和答案。
学校成立了自闭症认知训练、感统训练、唱游律动、国画学习、手工创作等个别化训练小组和兴趣小组。2018年11月,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4名学生的21幅国画作品在北京水立方展出。
花开有声,在孩子们成长快乐的同时,郝丽琼多次被评为霸州市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特殊教育的芳草地里,常常是起始于辛劳,收获于平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人生写满精彩。”郝丽琼说,“能在孩子们残缺的世界里守望,值了!”
(记者 吕新颖 通讯员 赵欣媛 编辑 李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