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校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文|箫紫圜
学校氛围、心理资本对学业倦怠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初中生感知到的学校氛围和心理资本都可以作为预测其学业倦怠程度的良好指标。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学校氛围和心理资本水平来降低学业倦怠的程度。
针对学校氛围这一变量,引用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的相关概念,结合各个维度,分层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对于教育管理有两种常见的维度划分:一种是教育管理的八个方面,包括办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
另外一种是教学管理的四个方面,包括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管理。
结合学校氛围的定义,将以上两种管理方面归纳为学校静态物质环境和人与物、人与人两大类别做分析。
针对心理资本这一变量,由于它源自个体本身的内在认知和感受,主要受到儿时原生家庭的影响。
因此,本部分将从家庭因素和个体角度提出有效增加个体心理资本的管理策略,从而降低学业倦怠。
学校层面:加强宏观学校氛围管理。加强校园建设,推崇特色办学理念。
学校氛围作为一个学校组织特有的属性,本身存在许多静态的要素,上述教育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管理都可以归为其中。
加强校园建设一方面是指提高学校的硬件环境,如学校建筑、场地规划、横幅标语等,打造学校特色名片,体现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
如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建筑物,在教室和校园贴上警示标语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加强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也指对于学校整体舒适度的建设,减少学校的安全隐患,提高对食堂的监管等,提升各方面的环境质量。
学校应定期进行隐患排除,绿化修葺,让学生在安全、自由的校园内和舒适、便利的教室中学习,在休息时吃到可口的饭菜、看到美好的校园绿化,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倦怠感。
此外,在各个学校的办学管理中,都体现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以特色谋发展,让学生真正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
一般来说,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就是个性化的办学特色,如一些体育特色校、国际班等等。
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学校鲜明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会影响着学校内部全体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学校要对,形成学校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学校氛围的积极感知。要设置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课程科目。
如体育活动、劳动实践课和艺术培养,让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学玩并进”,使学习过程不再单一枯燥。
这些特色课程除了可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处在一个包容、多样、轻松的学校氛围中。
减少行政力量,构建人性化管理体系
学校是需要明确公平的规章管理制度来约束每一个内部成员。当成员感觉到公平、平等、可靠时,才会对所处的环境拥有较高的评价,但不宜采取强力的行政手段。
除了学校本身要依法治校,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明确校长负责制,校长应该用民主的方式管理学校,进行校务公开,尽可能做到全校参与,营造一个开放透明的学校环境。
其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校氛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学生主体的直接接触者,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有重要引领作用。
因此,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专业素养,进行教育内化,可以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进修,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他们将更加乐于接受管理。
对待学生的管理,要以德育为首,正确引导初中生的道德思想和纪律意识。牢记《中学生守则》,重视发展党团和少先队组织,不断完善流程规则。
同时,由班主任组织,要建立起班级管理制度,尊重学生想法,让初中生感受到安全和包容,处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避免不良情绪和恶劣行为的产生。
营造温馨关系氛围,关注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积极民主的学校氛围,在师生和生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人际支持。
同时,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受其在学校活动经历的影响,因此,要给学生赋予更多的民主选择权以及参与学校各种事务的机会。
只有在这样充满支持性、安全的学校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受到被公平对待,内心的情感和社交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感觉到更少的压迫感和压力感,提升学校归属感,从而降低学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其次,学校不能仅仅以升学率为最终目标,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切实地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如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一些心理知识的讲座和辅导,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态度、帮助学生进行人生的科学规划、提高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此外,学校还要设置心理咨询室,并且多对学生进行调查,针对一些学习压力过大或已经出现严重学业倦怠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存在的倦怠情绪和心理问题。
教师层面:重视中观班风学风管理。减少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部分研究中提到学校氛围中的教与学内容就是指教学过程。
它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由教师和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属于学校教学业务的管理,是学校与教师间的动态交互。
一般来讲,教学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在学校的业务管理方面,就要求学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科目和考试方式,而教师通过教学完成这一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极易给学生带来学业压力。
适量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机水平,但当它过度或者被消极看待时,会产生学业倦怠问题。
初中生的学业倦怠水平一般,但在学习低效能感和情绪耗竭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学习压力过大会降低学生的成就感
当初中生学习压力过大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较低,学习让他们感到疲劳,在学习中开始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加剧他们的情绪耗竭。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切实减轻学生课后的功课负担。
减轻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
降低不良竞争,促成正向同伴关系。初中生是同伴关系形成的顶峰期,而他们又处于敏感又矛盾的青春期。
同辈群体是他们的主要参考标准,团体内其他人如何思考和行事,对学生自身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形成和行为意向都起了重大导向作用。
在交往过程中,同伴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增加社会支持,起到了对突发情况的缓冲作用,也能提高对生活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应对学习上的困难,减少学业倦怠。
同学之间拥有和谐的同伴关系,会让他们更乐意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表现自我。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为乐观,会有较高自信和自我效能,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学业成就。
而不良的关系则会加速他们的生理和情绪耗竭,对学校的一切丧失兴趣,包括学习。青春期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处事各方面还不太成熟,教师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初中生自身要正确对待交友问题,不应刻意去讨好和迎合,也不能对他人表现出完全排斥,要形成独立人格,善待他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同学交流,善于发现其他学生的独特之处,学会多多赞扬和夸奖他人。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课堂及课后表现的一些端倪,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动态,一旦发现学生之间出现了不良竞争或其他欺凌行为等,一定要做到及时调解和解决。
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归因倾向,引导学生对事情做出正向归因,正确看待日常与他人交往时遇到的失败和挫折,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适应性和抗压能力。
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小团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防止有不健康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