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低价”泛滥,供需失衡,文科生是否该背这个“锅”?
2023年的考研,将会有新的博士生,这是不是意味着,博士生将会越来越少?
每年一次的研究生考试已经开始了,关于研究生考试的传闻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将会减少,也有人说只招收研究生和研究生。
这次的招生,确实是在缩减,但这次缩减的是各大高校,和那些考上大学的考生没有任何关系。
本科和硕士招生规模扩大也是事实,硕士和硕士将占据全国所有硕士学位的2/3,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也是事实。
这两个变动对应聘者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但对应聘者的成长没有任何影响,反倒是对“博士生”这个名字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以做学问为基础的博士学位
在公布的招生计划中,也有提及,增设博士专业,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科,都要向博士方向发展,例如心理学、法律、公共卫生等学科,也要增设更多的8年制博士专业。
也就是说,未来大学里的毕业生将会以硕士和硕士为主,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将会以博士生为主。
这样的改变,虽然看起来很有人情味,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实际。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在不确定自己的前途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考研,而不是去读博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退路,现在博士生的名额越来越多,想要拿到博士学位,也不是什么难事。
到了那个时候,博士就会像是研究生那样,到处都是,大学文凭的价格,又会被一落千丈。
现在的博士学历都便宜的烂大街了吗?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拥有的博士数量超过一千万,2023年的新生数量将超过13万,博士生数量将超过56万。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没有特殊属性的博士,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现在的博士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是那些想要去中科院做科研的博士生,否则想要找到一份工作,都得经过笔试和面试。
武汉大学小小导师,一干人等;深圳一所高中的老师,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
拿着最好的学位,却甘愿往下走,和大学生抢位置,跑到学校里做教师,有人忍不住问:“难道博士真的这么便宜?是不是到处都是?”
比如中小学老师,虽然不要求有很高的学位,但毕竟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才,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折中。
所以,对于现在的情况,到底是谁在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有些人将其归结为高校的体制,有些人将其归结为社会的恶劣因素,甚至有些人将其归结到了博士班。
人文学科的博士,价值不高,为什么不能大规模招生?
首先,一个理科的博士,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你可以说,一个理科的博士,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做实验上,为的就是创造出更强大的技术。
那么,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四年的学士学位?就拿汉语文字来说,就算他真的花了四年时间,去学习甲骨文,那他学习这些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文学学士都是普普通通,属于最低级的学历。
其次,人文学科的博士工作范围较窄,对人文学科人才要求较高的职位均为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一个在职的人,可以工作五六十年,不会再招聘新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对文学专业有需求的职位,都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文学专业的博士很难找到工作的原因。
第三,以“应用”为训练目标的博士生,如果人文学科的实用范围很窄,那麽无论进行多少的科研,都只是白白地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金钱。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继续读了,而且现在的研究生需求量很大,这也是因为研究生太少,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才会被本科生和研究生们争相抢夺。
所以,文学博士真的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了?作者不同意。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很多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是因为自己考不上理科,所以去考文科。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他们真的很爱那些诗歌里的风花雪月,也很爱那些条条框框,和那些史书上的使命,来一场灵魂上的交流,那就更是一种爱情了。
这么一个发自内心的热爱文学的人,怎么就不能去读个博士,去搞个科研?
而且,现在的社会对文学类的博士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些人的出现,不但不会降低他们的身价,还会增加他们的竞争力,间接提升他们的身价。
今天的话题:
你认为现在的博士学位供应过剩,是不是人文科学博士太多的“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