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创新区:促“三位一体”合作,谋协同创新发展

  

  为学习深圳先进经验,进一步对接深圳产学研创新资源,融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生态,4月12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盟组织赴深圳虚拟大学园、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大学西丽湖校区、武汉大学广东研究院考察学习。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5家院校参加活动。

  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和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蓉详细介绍了大学园的基本情况,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交流办学经验,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聚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在内的68所国内外知名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在深设立研发机构238家;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在职学历学位培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量身订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训各类人员44.5万余人;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709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捷与联盟一行详细交流研究院发展情况,并参观了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校友企业达实智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展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教育、科研、服务机构。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等方面领先于全国的学科群体优势、先进研究手段和一流专家效应,为深圳市的科技、金融、经贸、物流、法律、新闻等部门提供优质咨询服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高水平学术讲座,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推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下午,联盟参访深圳大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双方围绕院校考核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深圳大学城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杨瑾介绍了深圳大学城的基本情况,重点分享了大学城内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探索模式,双方就高校办学效益评估工作展开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

  深圳大学城于2000年8月创建,是中国唯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创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旨在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深圳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后劲,提高经济质量、人口素质和文化品位,促进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已逐步成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层次国际交流四个平台。

  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联盟一行参观了深圳大学测试中心,并进行座谈交流。丽湖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阮彬介绍了校区基本情况,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等就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介绍交流。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占地面积1.38平方公里,以学院为单位整体迁入,统一布局,文理互补。校区推行书院制教育,探索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共医学部、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材料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7个学(部),在校生规模达1.5万余人。丽湖校区师资及科研实力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现有院士14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科排名ESI的前1%。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创新”。近年来,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通过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通过观摩学习与交流探讨,科教创新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盟院校表示收获颇丰。“此次深圳之行意义深刻、深受启发,为之后人大扎根苏州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后续人大苏州校区将继续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加深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伍聪说道。

  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及“一区两中心”唯一核心承载地,科教创新区有效整合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已经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为核心,高端人才为引领,大院大所集聚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方向的发展之路。今年2月,“慧聚独墅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以园区产业服务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创中心等为主体,统筹协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医疗器械等园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模式。考察结束后,深苏两地院校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导向,形成“资源协同”大格局,切实加强深苏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赋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编辑?瞿小飞

  2023年4月14日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