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记忆,同样精彩,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原标题: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记忆,同样精彩,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已到了快退休年龄,或有的开始在家含饴弄孙了。人老了的一个标志就是开始念旧,自己经历的事总是历历在目。在头条的友友中,同龄人不少,回忆过去时光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现在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处在河北省西北边丘陵区的一个农村,传说是明代时张姓先人在古泜水旁一片茂盛的菅草地立村,至今已形成200多户,一千多人的大村庄。

  古村落概图

  在这块热土上,历代村民胼手胝足,把家乡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有元代的经幢、明代的大量建筑古迹,如,崇庆寺、千佛殿、蚕姑庙、五道庙、戏楼、八角琉璃井、三板九蹬洛阳桥,东桥、南桥等20多处。

  村民的白头巾也成为历史了

  在1958年修建水库时,整村向北迁移一公里,搬迁到了地势较高的岗崖上,在方便了全县水利、防洪建设的基础上,本村几百亩的良田淹没在碧波之下。

  过去的塑料凉鞋易新还烧脚

  那可是村民世代经营的良田,常年旱涝保收。在田埂上,曾布满了一搂多粗的枣树,每年的鲜枣产量都在80多万斤…

  这瓢可以打水还可搲面

  在周边乡村的帮助下,新的村落建成,在1961左右村民回迁到新址。我家由于二哥刚在邻村舅舅家那里出生,到61年底才搬到新址,是父亲在村西北的房基地上盖起的5间新房。我生于六十年代中。

  这保险灯农村也不常见了

  在我家东南约30米的地方,就是村里建的学校。我的5年小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学校是个大的四合院,加起来有20多间房。在六十年代末之前,也就占用5个教室,其余房间是大队的库房。

  这石板小学生人手一个,多用手擦

  人穷记事早,我就是穷家出身的孩子对学龄前和小学的事情记忆很清晰,对入学时的情景和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至今历历在目!

  小学的平面图

  校园西北角是课间学生“挤豆沫”的场所,西南角是男生登窗爬上房顶的地方。院里曾有3棵高大的杨树,最西边的一棵在夏季被雷击了!几间教室除了南面的一排,我都占过。

  这仁丹是价廉物美清脑醒目的好东西

  在那个年代虽然学习抓得不紧,自感聪明的脑瓜没有让我失望,每年能领回一张奖状,在二年级加入少先队,成了最早一批“红小兵”。虽然性格内向,但一直被选为班长,一直当到初中。

  小学毕业照片,贫管会和中小学校长都在

  在课间最热闹:扔飞机、折轮船、打四角、推圈、凿拐、打皮牛、玩刀、弹弓、小工具、下子、踢方…这么说吧,各种男孩的活动项目没有没玩过的。放学回家要给猪打草、拾柴、扫地、烧火、喂猪的啥也没少干!

  小时常喝的糖精听说致病不再使用了

  农村的小孩或许都是这样,虽然物质贫乏、贫穷,但乐趣一点也不比城市小孩少。这就是我喜欢童年时光的底气,也是我几十年来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想趁没有老年痴呆之前写一些回忆,给自己,也给有共同爱好的友友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保定头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