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一定要有恒心,但不能盲目的学习
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说,只要有恒心,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骄人的成绩。
《孟子》一书中“一曝十寒”的典故,也是在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怠。
可见,凡事持有恒心,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反之,做事情缺乏恒心,不能坚持,则一事无成。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名臣,他的天资并不聪颖,甚至小时候还有些鲁钝,且出身农家,没有祖辈的权势荫蔽。
但是他却能够凭借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十年间屡次升迁,事业如日中天。
不得不说,恒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阶梯。
曾国藩年轻时性格急躁,脾气极差。
他自己曾反省到,刚进入翰林苑的时候,自己玩物丧志,暴躁易怒,动不动就与人有口舌之争。
结交了唐鉴这位理学大师之后,在他的建议下,才开始潜心修炼“研几”功夫。
所谓“研几”就是在思想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出征兆和苗头时,便不失时机地去认识、发现其发展趋势。
通过克己,将一切不符合圣道的私心杂念在刚刚显露出征兆时即予以剔除,以便自己的思维能始终沿着圣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并将学术、心术、冶术三者连为一体,使学问得到增长,道德水平得到发展提高。
曾国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随时进行检点克制,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伴随着他。
通过长期的锻炼克制,他的习性逐渐收敛,做事情不再急躁易怒,可见,长久的坚持练习,足以达到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
曾国藩年轻时,字写得极差,也没有恒心坚持练习。
他自己曾反省到:“少时做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
没有耐心练字曾被他视作是平生的“三耻”之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曾国藩就开始了持之以恒的练习,久无间断,最后终有所成,书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他在家书中以长兄的身份叮嘱弟弟们好好练习书法,要锲而不舍,永不间断,持有恒心,方能有所成就。
以至到他的儿子,孙辈,他都以此种方法教育勉励。
他的儿子们每日必须临摹小楷,作诗文一篇让他过目,即使在军中事务繁忙,战事不断,他也不曾间断过督促。
曾国藩重视恒心毅力方面的培养,提倡有恒断无不成之事。
但他并不主张做事情盲目的下死工夫,他认为枯燥被动地学习是难以持久的,只有从内心真正地热爱接受,才能够持有长久的耐心去坚持。
他认为这种有恒心的坚持做事,不单是在读书做学问上,事业上,乃至生活习惯上同样要有恒心地去坚持一种良好的习惯,才能事事有所成。
曾国藩认为保持恒心,必须要坚持三点:一、毅力;二、专注;三、精进。
他出身农家,经历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但他没有放弃,也忍住了周围人的讽刺和嘲笑,仍然早起读书,坚持到每天夜深才入睡,到第三次科考才高中进士。
没有超强的毅力坚持,早已耐不住读书之苦,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盖世功勋。
毅力使他有恒心将读书坚持了下来,心中有清晰的目标,辅以动力,才使之将科考的目标达成。
旧时代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应科考,点翰林。
但凡达到了目标便会懈怠,不再努力做学问。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找官场的路子,想着如何的升官发财。
而曾国藩则不然,农民淳厚的本质促使他没有忘记读书人的根本,他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学习理学典籍及文史精华,进德修业。
他在京期间虚心向理学大师请教,并制定了12条严苛的学习进度表,这12条教条他终生奉为圭臬,一直坚持到逝世。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5%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