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的未知”——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启动申报
即日起至5月31日,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放申报。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实验类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300万元每人每年,连续资助5年,期满可以申请续期资助。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申报人可通过项目官网了解如细分领域、申报指南、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并进行申报。本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名单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公布。
实现同行评审阶段100%国际评审
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申报、评审等多个环节持续优化,进一步凸显项目特色与宗旨:重在“选人不选项目”,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
在申报材料方面,更看重申报人科学上的贡献而非发表的论文。本年度的申报材料,不再要求申报人提供5篇代表性论文,而是从科学贡献的角度出发,要求申报人列出过去10年内做出的5项科学贡献,每项贡献由1篇关键论文和最多3篇附加论文支撑。希望申报人对自己过去工作进行系统总结,以其原创性、重要性、突破性,来论证未来研究计划“从0到1”的可行性。
在项目评审方面,2022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仅在同行评审阶段,已有将近50%的评审意见来自高水平的国际专家。本年度的项目评审,将实现同行评审阶段100%国际评审。包括初筛、初审、终审在内的多轮评审,每一轮评审都由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经历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完成。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洪涛建议申报人:“真正退一步,站在非常高的高度,看自己以前做过的东西和将来要做的东西,真实地问自己,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不是发几篇文章,发在什么杂志,而是说是不是对科学界有重大的影响。”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灵活性的优势,探索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益补充,“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向研究员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的资助,为他们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创造安稳的科研环境,对获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不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表示:“推动科学发展,造福社会的基础研究突破,往往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新基石强调‘选人不选项目’,就是为了鼓励科学家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它看重的是人的潜力,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创新动力和捕捉科学问题的敏锐度,即使他的未来研究计划存在失败的风险。”
着力支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
为了响应大健康的理念,着力支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2023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医学科学领域的资助定位和资助对象,凸显医学科学领域的特色。
在资助定位方面,医学科学领域资助针对人类疾病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人类健康。在资助对象方面,资助从事医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同时鼓励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从临床凝练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据此,今年医学科学领域的细分领域做出了调整,以符合以上两类资助对象的研究方向。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作为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医学科学领域关注的依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性、原创性工作。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曹彬正是一位医师科学家。
“新冠‘普及’了一个词,‘白肺’,就是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病毒性肺炎病情时而会急转直下,临床非常非常难以纠正。通过在临床的经验总结,我提出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的概念,希望搞清这种急转直下的机制,找到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的方式,让人类面对疾病时更从容。这就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我的研究方向。”
资助研究员“最好用的科研经费”
“有了这个项目的支持,我就可以每年暑假邀请国际上最顶尖的一些数学家,来一起学术交流探讨,结合大家的智慧创造更多,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首期新基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钢表示。
由腾讯公司发起、独立运营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已于去年8月在深圳注册成立。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腾讯出资的两个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与“科学探索奖”都被纳入其中。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与首批研究员及其依托单位的三方协议已全部签署完毕,资助经费陆续到账。刚刚确定的实验方案、优秀博士后的招募广告、紧锣密鼓组织中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刘钢一样,研究员们正在项目资助下,秉承着勇气与热诚,向人类科学未达之境进军。
在他们看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能够让他们在科研上“往一个方向上铆足了劲”,是一切从研究员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出发,“最好用的一笔科研经费”。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坦言:“科研瞄准的目标通常是已知的未知,但我们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可能在探索中才能发现,新基石允许我们自由切换方向,切换跑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走岔道’,探索未知的未知。”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横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科学等多个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光谱”颇为广泛。2023年,基金会将定期举办系列高水平的跨学科学术会议,推动跨学科、跨地域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形成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首期新基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骊珠表示:“新基石研究员这样一个群体,可能会孕育出项目特有的文化:由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有各自的专长,在学科交叉碰撞中,产生更具创造性的思想。”
常见问题解答
申报条件
1.申报人需符合哪些条件?
申报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申报当年未满55周岁(即196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2) 担任博士生导师或同等资历5年以上;
(3) 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国籍不限);
(4)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仍在科研一线;
(5) 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6) 未担任所在机构主要领导职务;
(7) 未在同一年度申报“科学探索奖”。
2.“担任博士生导师或同等资历5年以上”如何界定?
申报人须在2018年1月1日前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primary supervisor),不包括副导师资格(co-supervisor)。
(1) 如果申报人所在机构有博士生导师聘任文件/通知,以文件/通知显示的聘任时间为准;
(2) 如果所在机构没有正式的博士生导师聘任文件/通知,以第一次招收博士生的时间为准;
(3) 如果博士生导师资格有断聘的情况,以第一次获聘的时间为准。在实行预聘制(tenure track)的机构,获得预聘职位(tenure track)5年即视为担任博士生导师5年。获得长聘职位(tenured)则无年限要求,直接满足该条件。
3.“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申报人2023年1月1日前开始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且与国外机构没有正式聘用关系。
4.在企业工作的科研人员是否可以申报?
不可以,本项目专注支持在非营利机构工作的科研人员。
5.所在机构主要领导职务包括哪些?
所在机构领导职务包括:
(1)高等院校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
(2)中科院、农科院、医科院等所属科研院所(独立法人)的书记/院、所长及以上职务;
(3)医院书记/院长;
(4)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认定的其他领导职务。
6.“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和“科学探索奖”是否有互斥关系?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和“科学探索奖”有互斥关系。
(1) 同一年度,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只能申报“科学探索奖”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不得同时申报两个项目。
(2) “科学探索奖”往届获奖人可以申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3)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者不得申报“科学探索奖”。
7.医学科学领域的资助定位和资助对象是什么?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医学科学领域资助针对人类疾病的基础研究,以提高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人类健康。资助从事医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同时鼓励医师科学家从临床凝练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不资助临床研究。
申报方式
1.申报有哪些方式?
申报包括机构提名和自由申报两种方式。
(1) 机构提名:由受邀提名机构自行组织遴选和提名。
(2) 自由申报:申报人无需取得所在机构批准或认可。两种申报方式,均需申报人在项目官网注册并申报,要求提交的申报材料一致。申报人只要有申报意向,即可注册、申报,无需等待机构提名。如果获得机构提名,将由机构告知。如果没有获得提名,也不影响自由申报。
2.自由申报后又被提名,是否需重新申报?
不需要。秘书处将在申报系统中标记被机构提名的申报人。被提名人无需重复提交申报材料。
3.和自由申报相比,机构提名渠道是否更具优势?
在评审过程中,评委将对所有申报人一视同仁,对每一份申报材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
申报材料
1.使用什么语言填写申报材料?
因项目将邀请国际专家进行评审,申报材料须使用中英双语填写。如申报人无法使用中文申报,也可选择进入英文申报界面,仅使用英文填写。
2.申报材料需填写哪些内容?
(1) 申报领域:申报领域、细分领域、国际专家
(2) 未来研究计划:题目、研究关键词、摘要及正文
(3) 科学贡献:不超过5项科学贡献(10年内)、相关论文信息
(4) 个人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当前工作信息
(5) 教育经历:本科及以上教育经历、博士后经历
(6) 工作经历:过往工作经历
(7) 补充信息:学术活动与任职、荣誉和奖励、在研项目、当前团队情况
3.申报领域如何选择?
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个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申报人须根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最多选择两个领域及相应的细分领域进行申报。
4.未来研究计划是否有字数限制?
字数有限制。未来研究计划中文版不超过4500字,英文版不超过3000 words,可在正文中插入累计不超过1页的图表及说明。图表、说明和关键参考文献不计入字数。
5.未来研究计划是否有模板?
没有。请申报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撰写未来研究计划。
6.只能选择最近10年的科学贡献吗?
是的。申报人应提供最近10年做出的科学贡献,并提供相应的论文。自2013年1月1日至申报截止,已发表或存放在预印本服务器中的论文均可。
7.是否需要提供推荐信?
申报时无须提供推荐信。
8.在研项目如何界定?
指由申报人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如课题负责人等)且2023年1月1日之前仍未结题的科研项目。对于由多个团队联合承担的在研项目,须披露项目总经费及申报人团队实际支配的经费。
9.申报材料提交后能否修改?
可以。在申报截止日期(2023年5月31日24时(北京时间))前,申报人都可以登录申报系统进行修改,以最后一次提交的材料为准。
评审
1.如何遴选受资助人?
申报结束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将组织国内外评审专家开展评审。
2.“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人才遴选标准是什么?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重在“选人不选项目”,人才遴选标准包括:
(1) 原创性:候选人已经取得公认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引领性。
(2) 重要性:候选人提出了重大的科学问题,其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
(3) 突破性:候选人勇于突破自我,未来研究具有拓展学科边界的潜力。
3.评审的回避原则是什么?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采取严格的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评审专家与申报人须回避情形包括:(1) 亲属关系;
(2) 师生关系;
(3) 在同一单位工作;
(4) 最近五年内与候选人有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或商业合作;
(5) 与申报人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6) 其它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关系。如有情形(1)的利益关系,评审专家须回避当年全部评审;对于其它回避情形,评审专家须回避相应申报人的评审。
4.是否会对申报人反馈评审意见?
不会。
资助
1.2023年计划资助多少人?名额在各领域中如何分配?
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在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酌情分配名额,并将分配一定比例的名额支持学科交叉研究。
2.项目资助金额是多少?
资助金额分别为:实验类500万元/人/年,理论类300万元/人/年,连续资助5年。五年资助期满后,如通过评估,可获得续期资助。
3.如果成为“新基石研究员”,是否可以变更依托机构?
在项目资助期间,新基石研究员最多可以变更1次依托机构。
4.如果成为“新基石研究员”,可以继续接受政府的科研资助吗?
可以,但新基石研究员应将主要研究精力投入到本项目支持的研究方向。
5.如果成为“新基石研究员”,可以继续接受企业委托课题开发、技术咨询类吗?
不可以。新基石研究员如接受新的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类项目,应提前告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将决定是否终止资助。
来源: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官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