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 | 亲爱的老师们啊,有多少“学习情境”是骗人的?!
原标题:张祖庆 | 亲爱的老师们啊,有多少“学习情境”是骗人的?!
小学语文名师
小学语文老师de微信公众号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 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喜欢我记得点击右上方的三个点,给我标星哦,茫茫人海,永不失散。
忍了再忍,还是决定写这篇文章。
写了,会得罪人。不写, 会憋出病来。
0 1
前些日子,两位年轻教师要上公开课,向我求助。
他们都说自己的课整体设计不错,可帮他们的磨课的领导说,课好是好,就是没有“真实的学习情境”,没有“学习任务”。于是,让他们去想个有意思的学习任务出来。
一节是《寓言三则》,年轻教师想了一个“评选寓言故事讲述大王”的“学习情境”,被否决了;
一节是《吹泡泡》,年轻老师想了个“争当名家作品推荐官”的“学习情境”,被否决了。
于是,他们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于是,求助我。
我回答,挺好的“学习情境”呀,为什么不行?
他们回答:磨课的领导说了,不够新鲜。
天!
0 2
真的,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要上公开课的一线教师,一直被“真实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去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吧,怕过不了某些人的关。于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编制各种情境——
上《安徒生童话》,虚构一个电影公司制片人,言之凿凿要把安徒生童话搬上银幕,让学生推荐合适的童话;
上《驿路梨花》,让学生读一组革命英雄故事,策划一组革命人物展板;
上红色经典单元,老师让学生策划学校“红色展厅”,设计“前言”“前厅”“中厅”“结束语”;
上《鲁迅单元》,老师让学生设计鲁迅纪念馆,规划“前言”“印象鲁迅”“鲁迅笔下的人物”“后人眼中的鲁迅”“结束语”;
上五下《威尼斯小艇》这个单元,设计了一个“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要用课本中的内容去拍纪录片,给摄制组提建议”的学习情境;
上《青蛙卖泥塘》识字课,老师实在创设不出什么“真实的学习情境”,于是就到隔壁班找了一个学生,录制一段录像,该学生说自己学这篇课文时,生字总是出错,有什么办法记住;
上《某某发明》,导入后创设情境: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招收小小宣讲员。通过“ 三关”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开展小组行动,每位“ 宣讲员” 在组里试讲,再推送一位准备为游客们讲解。试讲结束,请3 个学生上台宣讲,背后是一张相关图像的PPT ;
上《梅兰芳蓄须》,让学生搞一个梅兰芳陈列馆;
上《葡萄沟》,让小朋友给外国朋友介绍新疆;
……
太多太多了。
0 3
这些情境,是“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的学习任务”吗?
有的,也许是真实的;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伪情境,骗人的情境。
其实,判断“学习情境”是否“真实”,标准只有一个:学生是否“用语文做成了事”。
《安徒生童话》,是否真有摄制组要来征集电影剧本? 假!
《驿路梨花》,是否真的做出展板?若做了,真;若没做, 假!
红色经典单元,有几个学校真的布置了展厅?没布置? 假!
鲁迅单元,也请用这个标准衡量,假不假,你自己说了算!
《威尼斯小艇》这一单元, 假!
《青蛙卖泥塘》, 没必要!
《某某发明》, 假 !
《葡萄沟》, 假!
《梅兰芳蓄须》, 假!
……
假!
假!
假!
假!
是不是触目惊心?!
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所谓“真实的学习情境”,居然大部分是假的!
多么可怕。
0 4
难道老师们自己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学习情境”,是假的吗?
当然知道!
那么,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一个又一个虚假情境呢?
有人误导!
就像一位老师说的:“现在火烧火燎的学习任务群阅读比赛,没有所谓大情境和大任务,评委已经抛弃了。有的课,命明明很优秀,人家定位为‘单篇’,‘没有任务群’。”
这,就是导致“伪情境”满天飞的主要根源。因为,评判权在少数人手里。少数人怎么说,大多数人不得不跟着少数人折腾。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板子都要打在少数人屁股上 ?
也不尽然。
有些,少数人是理解到位了,但一线教师执行出了问题;
有些,少数人自己稀里糊涂,于是底下的人也跟着稀里糊涂。
一切,皆因对课标没有深入理解,急着“探索”,急于出成果导致的。
0 5
课标是新生事物,对新生事物的理解、消化,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这一版新课程标准,确实非常强调“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无论是对什么是“学习任务群”的解读,还是“学习方式变革”,还是“学业评价”都强调“ 真实的学习情境”。
细读课标,对于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着明确的表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课标对“什么是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情境如何创设”“创设学习情境之后干什么”等话题,做了清晰的阐述。
“语文学习情境”,要 “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是 “服务于解决先生生活的真实问题”。
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源于真实需求”—— 学习情境的来源;“解决真实问题”—— 学习情境创设的目的。
所以,我们考虑“语文学习情境”是否真实,只要问一问,这是不是“源于真实的需求”?是否在解决“真实的问题”?即可。
凡不符合这样的标准的,那就不是“真实的学习情境”。
所以,少数主导语文教改方向的关键人士,要先把这个给搞清楚。不要听风就是雨,不要一提“真实学习情境”,就要求一线教师都去挖空心思去创设所谓的“情境”。
其实,很多情境,本身就在语文教科书里,只要我们稍加改造,即可——
作文单元,学了两篇范文和习作例文之后,写一篇作文——这是学习任务,稍微动点脑筋,改造成让学生合作编一张作文周报,这算不算“真实的学习情境”?算!
提问策略单元,学习一组课文,让学生学习提问——这个是学习任务,稍加改造,召开“提问经验交流会”,这算不算“真事的学习情境”?算!
学习民间故事单元,让学生讲述民间故事;学习寓言单元,让学生讲述寓言故事。这些,稍加改造,评选“故事大王”,即可成为“真实的学习情境”!
学习预测阅读单元,让学生学会预测阅读,改造成“阅读小侦探”发布会……
这些,都可稍加改造,信手拈来。
很多课文,课后题本身就设置了很多“真实的学习情境”。
认真研究课后题,认识该认的字,完成该完成的课后题,朗读该朗读的句段,积累该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认认真真教好课文,这些算不是“真实的学习情境”?
……
非要搞出一个“高大上”的“学习情境”,才符合课标精神吗?!
0 6
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最关键的, 得让学生真实地去完成,真实地呈现他们学习成果。
比如,鲁迅单元,我们可以把“设计鲁迅纪念馆”这个学习情境,改造成“班级鲁迅日”——读鲁迅文章、品鲁迅书信、讲鲁迅故事、演鲁迅小说、诵追忆鲁迅文字……
比如,《威尼斯小艇》这一单元,可让学生各自认领一篇课文(并学习写法,自创一篇文章),把文章变为配乐配图介绍某个地方(事物)。真人口播,录制视频号,分享给更多人,进行“世界风光”视频号展播;
比如,《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单元,引导学生学习抓关键事件,概括文学名著梗概,认真阅读节选,把握人物印象, 写作视频号荐书推荐词。然后在课余请父母协助,拍摄一段简单视频,在老师(或家长)的视频号( QQ等亦可),在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向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推荐一本好书。
比如,《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可开展安徒生童话剧创作和表演大赛,在安徒生诞辰日表演。
比如《神奇的探险之旅》创意表达,可编印班级《神奇的探险故事》集,向探险家余纯顺致敬。
比如,《纸的发明》,补充一组关于其他事物的发明,以自述的方式,进行“万物代言人”创意表达大赛,编一本班级《万物小时候》启蒙书……
一切的一切,学习都在真实进行,学生最终呈现真实的学习产品,而不是虚晃一枪、有始无终。
0 7
语文,真的经不起折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亟需打假!
真实的学习情境,其实就在教科书里,老师们不要把时间太多花在所谓的“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之中。
“真实的学习情境”,要贴地而行,不要凌空虚蹈、好高骛远。
“真实的学习情境”,要宜真不能假,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
“真实的学习情境”,要就地取材,因人而异。
切不可为了“真实的学习情境”,置学生真实需求于不顾,置语文学科本身特点于不顾。
当“语文学习情境”成了目的,成了标签,语文就会无家可归,就会流离失所。
我们要努力“用语文去做事,在成事中成人”(薛法根语);而不是“用情境去教书,教书是为了情境。”
语文学习,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用木头或钢材(语言材料)按照造船经验(语言经验)去造船(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再用船去闯荡天下(成为一个完整充分发展的人)。
(具体一节课怎么操作?请看下面的案例。)
点击图片链接 查看详情~
1
敲黑板!微信改版啦!请大家将我们设为 “星标”,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不然就要跟我们走散喽!方法如下:
2
3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在文末点个 “在看”!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本来源:祖庆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