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走进西京招待所
俯瞰西京招待所 图/@张宇明
一
解放路西四路口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建筑,其中楼为三层八角形、两侧由二层的矩形东翼楼、南翼楼簇拥而成,中楼后一层连着一个八角大厅,整幢楼顶都是用美国淡红色凹楞铁皮覆盖,代替了瓦片,让这栋建筑在整条街上,特点鲜明,与众不同。院中间有一个五六十公分高的喷水池,池中有假山,楼后有花园,花草扶苏,藤蔓缠绕,清幽静谧;高2.5米的镂花砖砌围墙传统、时尚,门外墙边常常排着几辆等座的人力黄包车,这便是1935年11月16日开业的西京招待所,是当时西安城最豪华的酒店。
在那国运维艰、民生凋敝的动乱年月,这座豪华酒店的建设者一定想不到日后发生的事件竟让它与这座城市一起被全世界关注,演绎的传奇故事惊心动魄。
1931年,陇海铁路这条东起连云港西迄兰州的东西向干线通车至潼关,续向西安延展,于1935年通车。之前南京政府提出开发西北的口号一时甚嚣尘上,上海银行鉴于西安地处枢纽冲要,大有发展前途,故在1933年派陆君谷先生到陕等待设西安分行,同时筹建中旅西安分社。
1938年之西京招待所 图/@德慕克
中旅积极谋划在西安发展,乃购地十一亩许,筹建招待所。这座楼房的设计庄雅有致,中西合璧,建筑设计师为苏夏轩工程师。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客房约50间,备有卫生设备、暖气设备,附设可供中西餐的餐厅及理发、洗衣等附属设备。是中旅所办的三个大型招待所之一。这座楼房不大,但在20世纪30年代,却是西安三大现代建筑之一。房屋建筑质量颇好(抗日时期曾遭日机轰炸,餐厅命中一弹,幸未爆炸,房屋无损),费时约两年,投资约二十万元,开业后便成为西北唯一的国内外旅人的高级宾馆,也是当地一个上层交往活动中心。
仅仅一年之后,一个世界性大事件让西京招待所名声大噪。
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
二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由于当天蒋介石召集开会,所以有不少军政要员云集西安。在尚仁路的西京招待所内,当晚40余间房屋全部住满。事变时在此下榻的有陈诚、钱大钧、卫立煌、万耀煌及夫人、朱绍良、蒋鼎文、陈调元、邵元冲、蒋作宾、张冲、蒋百里等,还有东北军将领于学忠、马占山、万福麟、胡若愚等(于、马、万三位军长外出未回)。另有其他旅客为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上海某报总编辑蒋光堂、上海良友画报社编辑张源恒等。
当天凌晨5点,东北军向华清池发起攻击的同时,负责西安城内行动的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也开始行动。杨虎城的心腹爱将宋文梅率领部队干掉了警卫,冲进了西京招待所,扣押了陈诚、卫立煌、陈调元、蒋作宾、蒋鼎文、朱绍良等诸多军政大员及家眷和随从。
西安要员(右起:蒋作宾、陈诚、陈调元、陈继承、朱绍良、陈继承夫人、蒋鼎文等)
国民党宣传部部长邵元冲住楼下东北角113号房,靠近尚仁路(今解放路),闻警跳窗欲逃,被士兵发现,鸣枪阻止,混乱中饮弹,倒卧在汽车房垃圾箱附近,于16日死于医院。还有胡若遇,中一流弹,弹从两颊穿过,未损齿舌,亦送医诊治。
据徐州卫戍司令卫立煌儿子卫道然先生的回忆,12月11日晚张学良搞了个“群英会”,把来西安的军政大员都请到了。他说:“我父亲跟张学良以前就认识,张学良过来,他们两人坐着说说笑笑,讲东讲西。两个人年龄比较近,说话很投机。张学良喝了很多酒,酒后驾车,一直把我父亲送到了西京招待所。”
卫立煌睡到快天亮时,听到枪声后以为是修水管的声音,于是他起床,穿着一身卫生衣(秋衣),准备到外边看看怎么回事。门一开,杨虎城部队的两个士兵站在门口,拿着名单,对他说“我正找你呢,你甭回去了,穿上衣服吧,到大厅集合”。
到了大厅,一应随蒋来西安的军政大员被集中在这里,谁也讲不清楚怎么回事。十七路军的人开始点名,点了一圈,就缺陈诚。当晚,时任晋绥陕甘四省边区总指挥的陈诚听到枪声后急忙跑出房间,躲在地下室的一个木箱里,匆忙中睡衣一角夹在外边,被搜捕士兵抓了出来。当时他脸色苍白,由于过分害怕,俯首呆坐,腿软无力。来到大厅后,本来士兵想把每个人都绑起来,陈诚等人说“你不能绑我们,你是国军,我们也是国军,你有什么资格绑我们,叫你的长官来”。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
正在吵闹的时候,张学良来了。
张学良一进来就先敬礼,对大家说“对不起,有误会”。接着,张学良就讲“我来兵谏,我要请委员长抗日,要发表一个声明,请你们大家签个字,就好解决”。这样,大伙就说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对,“你也是军人,你是副委员长,你有话说也不能绑我们”一类的话,说了半天也没结果,都是人家的人,大伙已经失去自由。
当时陈诚等人签名的是1936 年12 月12 日上午发表的《对时局宣言》,史称“张杨通电”。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事变平息后,蒋介石说这种情况,枪口下签名的不算。
西安事变前夕的蒋、张
事变当晚,203房间住着中美两国都很有名气的史沫特莱女士。作为作家、记者的史沫特莱,在她的《中国的战歌》中这样记载自己在1936 年12 月12 日凌晨的遭遇:“晨光熹微,我听到一阵机关枪嗒嗒声和步枪的劈啪声大作。听到招待所里一阵飞跑的脚步声时,我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接着是喊声叫声大作,步枪射击声就在附近的地方,门窗破裂声,玻璃哗啦声,大祸临头、临死前的哀号惨叫声,女人的尖叫声,汽车引擎突然发动声,混成一片。”
她也受到十七路军士兵的搜查,一度士兵错把她当作日本人,她急忙用自己记得的汉语字词组成一句中国话说道:“我不是日本人,我是美国人。”由此可见,当时的西京招待所鹤唳风声,草木皆兵。
1936 年12 月25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京招待所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三
抗战时期,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年-1946年)将军曾与西京招待所有过交集。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在此之前的1938年-1939年间他曾住过西京招待所,并留下照片。在他之后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官兵亦住进了西京招待所。
蒋介石夫妇与约瑟夫·史迪威
抗战爆发后,撤退到西安并住进西京招待所的沪、汉等地民族资本家,使得西京招待所一时门前鼎沸,一房难求。抗战结束,内战爆发,西京招待所一直开门营业着。
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回到西安住在尚仁路西京招待所。西京招待所马路对面的西安孤儿教养院院长张子宜前去看望于右任,于右任给张子宜介绍一位在场的军人说:“这是胡长官(胡宗南)”。
第二天,于右任请张子宜吃饭,张子宜到西京招待所后,有位军人对张子宜很热情,张子宜问这位军人贵姓,军人答:“胡。”于右任说他是胡宗南,张子宜笑了。吃完饭后,张子宜回到孤儿院,跟孤儿院老师刘贤淑说:“昨天于右任给我介绍胡宗南,胡宗南穿着军装,戴帽子。今天于右任请我吃饭,胡宗南没有戴帽子,我就不认识了,你看我是不是老了,人老了,记忆力不行了。”。当年于右任和张子宜已65岁左右了。
于右任 张子宜
西安解放后不久,贺龙、彭德怀两元帅曾先后到西京招待所参观视察,教以党的政策,指示好好经营。很快,西北军政委员会派人来协商,在西京招待所接待外宾和一些“高级人士”,西京招待所又恢复了繁忙景象。随后南下工作组(准备解放四川)即来下榻住宿。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时,西京招待所负责接待任务。来西北的一些苏联、东欧、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宾,班禅和达赖首次进京过西安,都下榻在西京招待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跳交际舞曾盛行一时,西京招待所八角大厅常被租用举办舞会。前来参加舞会的有习仲勋、张治中等首长。1952年秋,西北交际处即来商谈订约包租接待苏联专家等任务,包租到1954年春,人民大厦新屋落成,苏联专家均迁入大厦,遂即解约退租。
四
1954年,国家出资买下了西京招待所。1958年,省政协进驻西京招待所办公。20世纪60年代末,省政协迁出,省外办开始在此办公至2011年8月。
距那次大事件发生80多年后,2019年3月初我走进西京招待所旧址,向门卫提出看一看这个历史遗迹的诉求时,得到了他的允准。与他闲聊时,得知他叫周大新,在省外办干部处工作了30多年,对这里曾经的故事、曾经入住或来过的人一清二楚,退休后也不愿意离开这里,如今每天坐在传达室,看着这栋近百年建筑,心里格外踏实。
守护文物30余年的周大新先生
他告诉我说,刚开始沿西四路一侧院墙内,由东向西栽种着11棵杨树,镂空砖砌围墙上爬着藤蔓。1992年,为搞活经营,单位打开围墙建了一排二层房成为沿街门面。周老特意在主楼两侧种植了竹子,如今楼前竹林密布,竹稍已经高过大楼,让这处西安事变旧址显得更加神秘。2002年,周老又在花园外侧两边各种了4棵樱花树,仅十年时间就枯死了。西京招待所建于抗战初期,因此樱花树在这里难以成活。
2008年解放路拓宽改造,大院由东向西内缩20余米,使院落显得局促。周老告诉我,西安事变期间,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在此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并发表重要演讲;12月22日宋美龄来陕住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贺龙司令员、彭德怀司令员出于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来此莅临指导……
周老记忆清晰,思维敏捷,他对这里拍的影视如数家珍,他告诉我:“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在这里拍摄。1999年,电视剧《李克农》在此拍摄。2003年,电视剧《延安颂》在此拍摄。在拍摄《李克农》和《延安颂》中,周恩来扮演者刘劲曾两度来到西京招待所,我还和他攀谈过。”
西京招待所主楼
最令他难忘的莫过于电视剧《延安颂》了。当时摄制组来到后,由周大新负责接待,一来二去被导演宋业明看上,让他在剧中饰演一位县长。从未有过表演经历的老周再三推脱无济于事,最后披挂上阵,在第13集、第21集中饰演1938年的黄龙县县长。导演还委托他找来在职和已退休老人共17人,在剧中饰演老干部及各党派人士。他不无傲娇地说:“《延安颂》播出后,我看了好几遍,感觉(自己)演得还像那么回事。”
当时《延安颂》剧本里将西京招待所写成“西京宾馆”,周老看到后对宋业明导演说:“宋导,剧本里‘西京宾馆’不对,与历史不符!”宋导听后非常重视,赶紧给西影厂打电话,最后核实老周所说属实,不到1小时就改成“西京招待所”了。2007年,电视剧《西安事变》剧组到来,周老看到张学良扮演者胡军时感觉格外亲切,两人时不时聊上几句,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从90年代至今,30多年时间里,周老一直悉心呵护着西京招待所主楼,尤其从2011年8月至今,省外办外迁后的11年里,一年365天周老从不间断地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退而不休奉献余热,为保护国家二级文物做出巨大贡献,堪称西京招待所的“守护神”。
多次叨扰周老,突然想起在省外办工作的一个人来——张民石,向他询问,得知两人在一个处室。周老告诉我,张先生是越南华侨,归国后先在省侨办工作,后省侨办、外办合并,两人分在人事处。我与张先生结识有20年,他家在广州,热心于给同乡帮忙,90年代初,威力洗衣机风靡全国,公司在西安购置两套房产做办事处,本世纪初使命完成裁撤机构便要处置房产。
张先生通过西安市房管局推荐找到我,说明情况,让我帮忙销售,随后办妥一应委托手续。两套房产处置后,张先生很满意我的工作,多次和我聊天,没多久他也退休返乡去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到很多有特点的人,张先生算一个。他的特点首先是长相,他特别像国父中山先生,其次是其独特的广州普通话,还有谦恭、真诚的接人待物的作风。当周老说他于几年前病逝后,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我想,能记着他,不仅是一种缘分,还缘于他在这个有故事的院落、楼宇里工作过,他曾经或许对这里发生的故事有着自己的解读,当初我若问及于他,他定会侃侃而谈。
西京招待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发挥其文物的作用, 2011年8月9日陕西省外事办外迁,但平时这里依然被茂密的大树和郁郁葱葱的绿植遮挡地严严实实,令人难以睹其全貌。近日,周老告诉我,“这里很快将开始修缮了”。相信不久,这处西安事变旧址便会对外开放,使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得以完整、全面地向世人展示。
2019年3月13日一稿
2022年4月15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