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像“软柿子”,多是家长错误的带娃方式造成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身上不仅仅担负着养育孩子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如何教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孩子的性格方面。

  好的性格是孩子不断向上、不断进步的基础,拥有好的性格,不仅能够让孩子受到大家的喜欢,在做事情的态度上会很主动、积极。

  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性格让人看着就着急,他们遇到事情表现得胆小、懦弱,甚至自卑。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大家称为“软柿子”。

  

  因为是“软柿子”,所以大家都觉得好欺负,久而久之,孩子被欺负多了,就更加不敢说话,越来越自卑了。

  家长会发现,孩子并不是生来会自卑、懦弱,这种“软柿子”的性格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这一切,都和父母的教导行为息息相关,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罢了。

  

  在小的时候,特别是0-6岁这个阶段,家长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懂事”、“退让”则会让孩子内心变得非常敏感脆弱。要知道,孩子小时候爱哭爱闹、爱争爱抢、会护着自己的玩具这是天性使然。

  如果家长总是严格地制止孩子、逼着孩子退让、压抑孩子的情绪,则会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压抑内心的想法,慢慢地他们会变得“看起来很懂事”,内心则“敏感脆弱自卑”。

  

  平时父母要上班,没法陪伴孩子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孩子恳求你和他玩,而你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孩子。

  甚至是一边玩着手机和游戏一边拒绝孩子,慢慢地孩子便不会再开口让你陪他玩了。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会“封闭自己和父母的交流通道”,拉远亲子之间的距离,性格变得冷漠。

  

  2岁之后孩子会迎来各种技能发展的高速期,比如孩子看到你干什么,他觉得自己也能干,也要抢着帮你干。家长看到孩子干得慢又干不好时总会说出:“你又做不好”、“你不行的”、“你不会”这样的话语,就会到底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受到打击和否定。

  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即便孩子的内心再强大,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做不了,变得自卑内向胆小。

  

  不想让孩子的性格变成“软柿子”,家长在养娃时要注意3点:

  孩子性格变成“软柿子”,吃小亏的虽是当下,但是在孩子长大后容易吃大亏。严重一点的,孩子则可能发生“性格变异”,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不想让孩子的性格变成“软柿子”,家长在养娃时要注意3点。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家长觉得比较可怕的阶段,比如可怕的2岁。其实2岁真正意义上来说不是可怕,而是孩子总是“想得美,做不到”。看到家长在扫地,他觉得自己也能扫,结果把原本扫好的垃圾扔得一地都是。

  孩子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其实并不是捣乱,而是他们在学习和进化。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家长要做的是理解他们,这是他们的天性,是学习、是进步,虽然做得不好,但是他们也在努力尽力做。学会理解他们,少打击、少打骂、少制止才是正解。

  

  爱孩子,不要过于强求在不该懂事的年纪“懂事”

  家长口中“懂事”的孩子,他们大多在长大后都不快乐,因为这是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得来的称赞。孩子小时候也需要家长的尊重和偏爱,不必要过早地要求他们懂事,过早地懂事看似表面很好,然而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性格变得软弱。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要想孩子有个好的性格,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陪着孩子玩的时候一心一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绝不是玩的乐趣,更多的是内心世界和情感的丰富,以及充足的安全感。

  

  如果家长还是不懂怎么正确的教育,那小编在这里推荐一本《可怕的2岁麻烦的3岁》。这也是很多儿童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推荐的。一套共6册,对于2-10岁的孩子都非常适用。

  

  这本书的作者杨霞是资深教育研究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用一种清新自然地文笔分析了宝宝在2-3岁这个阶段,其性情、身心发展、人际关系、能力表现、心智发展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对策。通过上下两篇剖析了2岁和3岁孩子的可怕和麻烦,让家长深度地了解孩子的特性,寻求教育的突破口。

  这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剖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折射出家长们各种应对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让家长反思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孩子乐意接受的。

  

  作为家长应该学会换个角度,蹲下来对等地去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看懂他们的叛逆,洞察他们的情绪,正确地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是有共性并且有迹可循的,家长们需提前掌握孩子大致的发展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其健康成长。

  有需求的家长不要等待啦,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现在下单只需49.00!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