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教育孩子拼的是面子,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教育内卷,卷的是孩子,但是发起内卷的其实是父母,孩子是无辜的。

  简单来说,真正“卷”孩子的,不是教育环境,其实是父母。

  如果父母不去卷,不管教育环境如何,不管其他父母如何做,孩子都能独善其身。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教育内卷”其实就不存在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会这样想,很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面子”问题,“孩子学习好,我有面子”、“孩子考上名校,在亲戚朋友面前都能挺直腰板”、“孩子工作顺利,赚得多,谁还瞧不起咱?”……

  

  一位音乐老师在网上吐槽父亲,她说自己是小学音乐老师,一个月2000元工资,因为今天下午没去学校打卡,爸爸就巴拉巴拉说了一堆。

  “刚上班两个月,不用补卡,自己去打卡,早点去留个好印象。”

  “你这人一点没有上进心,给两千,就不不能干四千的活吗?领导看到……”

  当她提出反对的时候,爸爸就开启长篇“大骂”。

  

  想都能想到,这位父亲能说出什么话,因为很多人都有一样的父亲,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太懒了”、“不上进”、“照你这样你能有机会吗”……

  上学的时候,父母见不得孩子休息,孩子稍微一休息,稍微表示心理压力大,父母就劈头盖脸来一顿:都是矫情,有什么压力的?吃饱穿暖,不用你风吹日晒,你还不学习,一点长进都没有……

  上班以后,还是时刻保持神经拉紧,像赶驴子一样在后边拿着鞭子赶着,稍微松懈一点,就要被骂不争气。

  不得不说,这是我们中国的父母的通病,或者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的通病。

  

  我原来真的觉得是因为“爱”,父母在后边逼得紧,完全是想要我们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好的人生。

  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相对比子女,他们更在乎的是面子。

  我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完全失去了方向,本科读的专业是“电力系统”,考研距离理想的院校有几分之差,又不想调剂到其他学校,当时就有了“二战考研”的计划,而且当时还想着跨专业考研,因为对本专业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

  当时的一个状态是,大学毕业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父母对此非常介意,态度也变得很差。

  当时很受伤,现在才明白他们不接受我在家休整的原因是,怕别人说闲话,觉得没有面子。

  

  后来我联系了我的好闺蜜,她当时在北京理工读研究生,刚好要去上海复旦联合培养,她的研究生宿舍空出来了,她让我去北京理工备考,所以我离开了家,去了学校,才彻底从父母扎心的态度中走出来。

  越长大就越知道,我们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确实无私,但是相对比爱子女,他们更爱自己的面子,这也是一个现实。

  

  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就是要多点上进心吗?不就是延长学习时间吗?有什么难的,哪那么多抱怨,又不用风吹雨打。

  没错,在父母眼中,没有风吹雨打,就是不用睡觉,连轴转都没关系。

  他们之所以这样想,因为他们知道“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恐惧,他们体验过风吹日晒的艰难。

  在经历了肉体上的折磨以后,他们觉得精神上吃点苦头都不算什么。

  他们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子女,而对于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子女来说,标准已经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比肉体上的折磨,更怕精神上的折磨。

  不是父母见不得子女轻松,是父母一直在用自己的标准来定义子女,他们完全不会考虑子女的成长环境,不会考虑时代的变化,只会用自己的老思想老观念来要求子女。

  

  我们一代人也容易犯一个错误,我们认为学习好、考上名校才有出路,就像父母认为学习好考上大学才有“铁饭碗”一样,“当下的我们”其实和当初的父母是一样的,只是环境变了,标准变了。

  父母希望我们延长学习时间来提升学习成绩,一旦孩子稍微轻松一点,父母就看不过眼,就通过语言来刺激孩子,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对孩子的内心伤害有多大。

  我们现在为了让孩子能够提点分,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考上名校,我们虽然不再提“肉体上吃苦”这件事,但是相对比父母,我们反而是变本加厉,给孩子施加了更大的精神压力。

  

  有没有想过孩子未来的状态,有没有想过孩子内心的真实活动?

  现在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我们当年承受的要多很多,因为我们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我们比父母更高明,更能“压榨”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

  有没有想过结果?

  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考上了名校,然后呢?

  能保证孩子拥有耀眼的人生吗?到头来发现,其实我们焦虑了这么多年,孩子大学毕业以后,一切都会归零,虽然门槛会有不同,但是到底还要靠个人重新努力,所以当初那么卷,那么焦虑,有意义吗?

  唯一的“意义”大概就是,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可能让孩子拥有了不够健全的人格。

  

  相对比并过早就让自己、孩子和家庭过早陷入一种焦虑、鸡飞狗跳中,我更愿意通过科学的引导,科学的教育,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这样做有两点好处:解放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好基础。

  基础夯实了,成长就轻松了,孩子只会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不断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去关注谁家的孩子学了什么东西,也不要去关注谁家的孩子进了哪所学校,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做到这一点,“教育内卷”就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孩子在上3年级之前,我们都可以不用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我们要做好三件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增强孩子的关注力。

  

  第一件事,很简单,幼儿园有作业,不管是舞蹈还是绘本作业,放学后第一时间完成,给孩子灌输“时间观念”,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引导。

  第二件事,也不难,告诉孩子学习的真正含义,用知识来武装我们自己,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掌握的知识越多,选择的机会越多,主动权越能到我们自己手里,这样的认知穿插在日常生活中,不怕孩子没有内驱力。

  第三件事,就是尽量不去打断孩子,不管孩子在做游戏,还是在看书,给孩子完整的时间。我们可以慢下来,耐心陪伴孩子完成一个拼图,完成一个积木模型,读完一本书,孩子的专注力会越来越好的。

  举报/反馈